崔卓榮,于華玲
(1.萊陽市萬第畜牧獸醫站 265200;2.萊陽市古柳畜牧獸醫站 265200)
母豬產后身體較為虛弱,免疫力也隨之下降,很容易因外部病原體侵襲而產生各類疾病,從而威脅到母豬的身體健康。常見的母豬產后疾病包括產后不食、產后缺乳、乳房炎、產后尿閉、產后便秘、帶下、胎衣不下以及子宮脫出等,不僅導致母豬自身的健康受到嚴重威脅,還會影響仔豬的生命,倘若養殖場管理人員沒有及時科學管理,很容易使豬的死亡率大大提升,除此之外,還會影響母豬后續的配種再產,降低養殖場的經濟收益。為此,養殖場管理人員需要引入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結合母豬產后疾病類型以及病情狀況采取合適的治療手段,以便使母豬及時恢復健康。本研究將對中醫治療母豬產后疾病的效果展開研究,現報告如下。
設定2020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為研究期限,選取某養殖場中患有產后疾病的母豬共68 例,所篩選的母豬存在食欲不振、乳汁分泌不足、乳房周邊紅腫、排尿排便困難、陰道有黏性液體分泌、胎衣無法從子宮自主脫落、子宮脫出體外并發生感染紅腫等癥狀,在對上述母豬的生命體征與各項身體參數進行全面監測之后,對其疾病類型進行確診。在68 例患產后疾病的母豬中,患產后不食的共計11 例,患產后缺乳的共計12例,患乳房炎的共計8 例,患產后尿閉的共計9 例,患產后便秘的共計8 例,患帶下的共計7 例,患胎衣不下的共計8 例,患子宮脫出的共計5 例。在篩選研究樣本時,已將患有其他基礎疾病的母豬排除在外,避免其他因素對研究結果造成準確率下降的情況出現,且本次研究已取得養殖場許可。
1.2.1 母豬產后疾病致病因素分析
對導致母豬患有產后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進行分析,不同產后疾病的致病因素分別如下:一是產后不食。養殖場管理人員在母豬妊娠期間飼養管理不科學,導致母豬的身體狀況明顯變差,免疫力也隨之下降,從而誘發乳房炎、陰道炎等一系列疾病,這些疾病會使得母豬出現食欲下降的癥狀,而母豬生產后處于較為疲勞的狀態,體況進一步下降,會引發母豬產后不食的情況。二是產后缺乳。導致母豬出現產后缺乳問題的生理性因素是養殖場飼養管理不到位,飼料營養缺乏,飲食結構存在問題,使母豬乳汁分泌困難,另外部分初產母豬與年老母豬也容易出現缺乳癥狀。導致母豬出現產后缺乳問題的病理性因素是母豬發生乳腺感染或仔豬牙齒堅硬使母豬乳房受到外力刺激[1]。三是乳房炎。母豬在生產后哺乳仔豬,部分仔豬牙齒較為堅硬,容易將母豬乳頭咬破,其傷口長期暴露在環境衛生較差的養殖場中,再加上日常趴窩時與地面發生摩擦,很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從而引發乳房炎。此外,倘若母豬產后飼養管理不當,所選用的飼料營養過高,容易導致乳汁大量分泌,造成乳汁滯積,誘發乳房腫脹以及分泌膿性乳汁等癥狀,從而使母豬患乳房炎。四是產后尿閉。通常情況下,母豬需要在產后12 h 以后才可正常進食與排泄,在產后12 h,母豬膀胱長時間過度充盈的狀態會降低其膀胱平滑肌的收縮能力,容易出現膀胱肌無力癥狀,從而無法正常排尿,再加上部分母豬所懷仔豬數量較多、體型較大,也會使其膀胱長時間處于被壓迫的狀態,從而隨著膀胱下移而無法正常排尿。此外,母豬產后流出的惡露也可能造成尿道口堵塞,從而引起排尿困難[2]。五是產后便秘。養殖場飼養管理不到位會使母豬飲水不足,腸內水分被干飼料所吸收,或產后選用的飼料蛋白質含量過多,對其腸胃造成刺激,再加上妊娠期與產后運動量不足,均可能引發產后便秘癥狀。此外,母豬妊娠期間子宮內的胎豬體型過大或數量過多時會對母豬的直腸壁造成長時間壓迫,使其正常蠕動消化過程受阻,造成糞便滯留堆積,出現便秘癥狀。六是帶下。倘若母豬生產前后養殖場沒有做好充分的養殖管理,會使母豬出現體質下降、濕熱下注胞宮等癥狀,從而引發母豬帶下異常,在含量、顏色、氣味以及狀態方面發生明顯變化,甚至會引起外陰紅腫、瘙癢等并發癥。七是胎衣不下。養殖管理不到位會使母豬在生產前后身體狀況過于虛弱,在產后發生子宮收縮無力的癥狀,再加上胎盤出現炎癥,均會引起母豬胎衣不下問題。八是子宮脫出。母豬營養不良、體質過于虛弱時,其產后子宮收縮力會明顯下降,從而在產后數小時內出現子宮部分或全部脫出的現象。另外,倘若母豬在生產期間受到了強烈的刺激,產后努責過度,也會造成子宮脫出。
1.2.2 母豬產后疾病的中醫治療方案
一是產后不食。首先,對飼養環境進行合理調整,確保溫度適宜,通過定時通風來保障養殖場內部空氣環境質量。其次,需要做好飼料管理,調整母豬的飲食結構,將生雞蛋和食醋加入其中并攪勻來為母豬開胃,在飼料中適量補充維生素以及其他營養成分,與此同時避免營養過高,以便讓母豬盡快恢復健康。倘若母豬產后不適癥狀未得到有效緩解,需要通過葡萄糖、氫化可的松等藥物靜脈注射來為母豬提供營養物質,或在飼料中加入益生菌來促進母豬進食。此外,還需要對導致母豬產后不食的感染癥狀進行治療,注射青霉素、頭孢菌素等抗生素藥物來治療感染引起的炎癥等,讓母豬盡快恢復至正常進食狀態[3]。二是產后缺乳。首先需要加強飼料管理,在母豬飼料中添加青綠飼料以及蛋白質、生物活性肽等成分,確保母豬能夠獲取足夠的營養物質。其次,還可以向母豬體內注射定量催產素或前列腺素進行治療,以加快乳汁分泌。倘若初產母豬出現產后缺乳問題,還可以對其乳房進行按摩,促進乳汁分泌。除此之外,還需要在母豬喂乳時進行嚴加看護,避免仔豬爭搶導致母豬乳頭受傷感染,倘若母豬存在乳房感染問題,則需要及時注射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4]。三是乳房炎。對母豬乳房進行按摩,將其中滯積的乳液擠壓出來,以緩解其疼痛癥狀,加快乳房結塊的消散,隨后,使用魚石脂軟膏進行涂敷治療,再注射宮乳炎康藥物使其炎癥盡快恢復。倘若母豬的乳房炎癥狀較為嚴重,還需要配合抗菌先鋒藥物進行治療,待治療完成后對其乳房進行熱敷。四是產后尿閉。對母豬腹部進行擠壓與輕微晃動,幫助母豬恢復排尿功能。使用補氣益血、保健脾臟的藥物對母豬進行治療,如茯苓、桂枝、黃芪、車前草、黨參等,幫助母豬盡快恢復氣血,促進排尿[5]。五是產后便秘。注重飼料的營養均衡,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青綠飼料來緩解便秘癥狀。此外,還需通過中藥進行治療,使用白芍、白術、當歸、大黃、麥門冬、玄參、黨參、木香、甘草等藥物進行煎制,隨后加入大黃靜置,取上層湯汁向其中加入麻油與蜂蜜進行攪拌,以5 d 為一個療程,每日喂藥一次,可以治療產后便秘。六是帶下。將大黃、赤芍、枝子、車前子、豬苓、生地、地膚子、甘草、歸尾、桃仁、地丁等藥物加水煎制讓母豬服用,與此同時觀察其帶下性狀,待其不再出現腥臭氣味、異常色澤等問題時即可停藥。七是胎衣不下。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進行治療,將黃芪、黨參、桃仁、川芎、泡姜、益母草進行溫火煎制,取其湯汁與黃酒一同混合,以3 d 為一個療程讓母豬進行服用,以改善母豬的身體狀況,緩解胎衣不下的癥狀[6]。八是子宮脫出。使用生理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對母豬進行藥物注射,以便讓子宮逐漸恢復至正常的狀態。倘若母豬子宮脫出癥狀過于嚴重,則需要使用明礬溶液對脫出部位的黏膜進行清洗處理,避免附著污染物對其造成感染,再使用消毒針頭引導黏液順利流出,并通過按壓將脫出的子宮推回至原有位置,隨后對腹腔進行縫合,與此同時,注射抗生素類藥物來防止子宮區域發生感染。
待治療完成后觀察母豬的身體參數信息與外在癥狀表現,倘若母豬原有癥狀全部消失,生命體征正常,能夠維持健康活動狀態,則認定為治愈;倘若母豬原有癥狀基本消失,生命體征恢復良好,能夠基本恢復至健康活動狀態,則認定為治療顯效;倘若母豬原有癥狀大部分消失,生命體征與健康狀態正處于逐漸恢復過程中,則認定為治療有效,倘若母豬原有癥狀恢復不明顯,難以維持健康狀態,則認定為治療無效。對除無效以外的其他母豬病例進行統計,將其占比視為總有效率,據此判定中醫治療的臨床效果。
使用SPSS 28.0 軟件進行數據采集與處理。
由表1 可知,在68 例患有產后疾病的母豬中,有47 例 (69.12%)的母豬經過中醫治療后痊愈,11 例(16.18%)母豬治療顯效,7 例(10.29%)母豬治療有效,3 例(4.41%)母豬治療無效,共計治療有效的病例為65例,占比95.59%,即本次研究中母豬產后疾病的總治愈率為95.59%。
母豬在生產后其身體狀態較為虛弱,免疫力會隨之下降,再加上生產過程中引發的各類并發癥,很容易感染各類疾病,從而給母豬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一旦因病情嚴重導致母豬死亡,不僅會減少仔豬生產量,還會無法為仔豬提供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從而引發仔豬死亡率的升高,給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帶來不利影響。為此,養殖場管理人員需要加強對產后母豬的飼養管理,獸醫也需要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來做好母豬產后疾病的應對工作。
目前常見的母豬產后疾病問題主要包括食欲不振、排泄困難、乳房異常、胎衣不下、子宮脫出等,其致病因素多為飼養管理不當、母豬產后免疫力下降引發的感染以及生產過程中伴隨的各類并發癥。要想讓產后母豬盡快恢復至健康狀態,為下次生產做好準備,并為仔豬提供營養,提高仔豬存活率,就需要嚴格落實對母豬產后疾病的治療管理。為此,首先需要對母豬的癥狀表現進行觀察并對其身體各項參數進行檢測,確診母豬的病情,在明確產后疾病類型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中醫治療手段。針對母豬產后乳房異常、帶下、胎衣不下、子宮脫出等產后疾病需要使用活血化瘀、養氣補血類的藥物進行治療,將所選擇的中藥材進行煎制再喂母豬服用,根據其病情狀況來確定療程,與此同時還可以配合其他抗生素類藥物來對可能引發的感染進行預防與治療,也可在母豬出現尿閉、便秘等排泄系統異常癥狀時使用中藥材進行治療,以緩解對應的癥狀。其次,養殖場管理人員需要嚴格做好飼料的管理工作,加入青綠飼料與蛋白質來確保母豬飼料營養均衡,避免營養過高引起乳汁分泌異常,提高母豬食欲,緩解可能出現的便秘癥狀。養殖場管理人員還需要對養殖環境進行管理,定期進行衛生清潔與消毒處理,保持通風以更換新鮮空氣,避免母豬乳房、陰道以及子宮等部位因外部環境清潔度不足而引發感染與炎癥。此外,還需要采用其他輔助手段來對母豬產后疾病進行治療,例如使用按摩法與熱敷法來促進母豬的乳汁分泌,避免出現乳汁滯積等問題,還需要使用擠壓法或導尿法來促進母豬恢復正常排尿,通過擠壓處理來將脫出的子宮部位還原至其原有的位置并縫合腹腔,避免子宮脫出引發感染而導致母豬身體健康嚴重受損的情況出現。
在本次研究中,針對某養殖場內出現產后疾病的68 例母豬進行了針對性的中醫治療,設計了合理的治療方案與配套的飼養管理方案,通過完善的飼料配置、環境管理、藥物治療以及其他輔助手段來全方位緩解母豬產后疾病的對應癥狀,根據不同治療方案的具體療程設置進行治療后,絕大部分母豬的癥狀表現與身體狀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有65 例母豬與以往相比疾病癥狀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緩解,身體健康狀態也有較為明顯的恢復趨勢,經統計,使用中醫治療的治愈率可達95.59%,說明中醫治療方法對母豬產后疾病而言有著較為明顯的治愈效果,臨床表現優秀。因此,可將上述中醫治療方法進一步推廣,以促進母豬的產后恢復,從而提升養殖場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