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美琳

2004年,我從一名軍醫轉業成為了一名社區民警。從此,我將這雙把脈的手搭在了湖田社區,去感知老少居民的心聲。
蘇州市姑蘇區虎丘街道湖田社區的面積不大,人口卻很密集。老街老巷、老人老房,比比皆是。到任之初,我信心滿滿,心想在部隊磨煉了18年,干好社區警務應該不成問題。沒想到一到社區,“吳儂軟語”就讓我聽了個云里霧里。和群眾交流,在普通話和蘇州話兩個“頻道”切換,總感覺隔著點什么。這讓我下定決心盡快學會蘇州話。
轉眼快20 年了,一口流利的“洋涇浜”,讓行走在社區的我更有底氣。這些年,一步一步丈量,一天一天親近,湖田社區的28條小巷熟悉得像端詳自己的掌紋。街巷里的男女老幼也都成了我的親朋好友。
有一次,轄區許阿姨和張叔叔因瑣事吵架了。為了避免矛盾升級,我第一時間召集兩人調解。誰知雙方在氣頭上互不相讓。辯來辯去,張叔叔突然隨手抄起一根木棍打向了許阿姨。我下意識地抬起右手擋了一下,一陣劇痛從手臂傳來。這時,張叔叔也蒙了。我一看,調解的最佳時機來了!于是,我強忍疼痛說和勸解,許阿姨和張叔叔也為自己的不理智感到懊惱,各讓一步,風平浪靜。雖然后來我胳膊紅腫了好幾天,但換來他們和睦相處得長長久久,感覺也值了。
我覺得,社區警務工作有時就像做家務,每天都去做可能感覺不到有變化,但是不做或者做不到位,就馬上會顯得“臟亂差”了。最近幾年,為了守好群眾的“錢袋子”,我也做了不少功課。在這個過程中,轄區的志愿者們也加入進來,成立了一支從“我不被騙”到“提醒別人不被騙”的宣傳隊伍,還建立了“海棠琳語”反詐宣教室,專門開展反詐勸阻工作。像這樣眾人拾柴火焰高的例子還有很多。因為軍醫的“肌肉記憶”,每每遇到群眾有困難,我就像發現了疑難雜癥,不解決心里怎么都不舒服。接觸久了,敢“擔事”、能“成事”成了一份老百姓對我的認可。我想,這也是自己對他們的一份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