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青島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青島音樂有著豐厚的底蘊,也有著非常豐厚的人文資本,作為一個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的“音樂之島”,在音樂特長的培養方面,更是走在了中國的前列——這段文字出自官網,是對青島這座充滿文藝氣息之城較為準確的概述。
青島也稱“琴島”,一個“琴”字馬上讓人想到了豐富多彩的音樂。盡管“琴島”跟音樂并無多大關聯,其傳說也只不過是后人杜撰的故事,然而島上矗立的那座少女拉琴的雕塑,卻讓人們無法不相信,青島與音樂深厚的淵源,更無法否認青島確實是一座充滿藝術氣息,具有豐厚文化藝術底蘊的城市。
“你們青島怎么會有這么多的音樂人才啊?”相信每一個青島人都會被問及這樣一個問題。改革開放后逐漸興起的素質教育,幾乎讓每一個家長、每一個孩子和學生都會下意識認為“應該學會一門樂器或者在文藝方面有所涉獵”,這似乎才是完美成長的標志和象征。而在以往,也就是退回幾十年前,當人們還將溫飽問題放在第一位時,又有多少人會想到音樂、想到文藝?然而,一些青島人就想到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島街頭特別是市南區、市北區的老宅里,時不時會聽到小提琴優美而動聽的旋律,間或還有琵琶、笙、二胡以及小號、鋼琴的聲響。有人做過統計,那個年代,青島至少有10萬人在撥弄各種樂器,行不行、成不成不重要,但各種琴聲、旋律響徹每一個角落是不爭的事實。那些如清泉涓涓、月仙從天而降,輕柔細膩、優美和諧的曲調,與時代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給沉悶中的人們帶來了莫大寬慰與希望。
任何事物的發展與延續,都離不開堅持和傳承,音樂更是如此。在青島,音樂的興起、興盛絕非一日之功,更不會一蹴而就。它有著深厚的積淀,更有著一代又一代音樂人的不斷努力與耕耘。青島的音樂從何而來、由何人而起?這大概很難有所定論。即便有人提出,爭議不斷也是大概率。然而,不同時代、不同代表人物所做出的特殊貢獻有目共睹、不容忽視,更不能抹殺。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青島音樂發展的歷程和足跡,也可以印證青島作為音樂之島的堅實步伐。
說到青島的音樂史,譚抒真不可繞過。他是中國當代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小提琴家,也是中國小提琴制作事業的開創者。譚抒真1907年出生于青島,父親是一名醫生。可能源于家庭環境的熏陶和對音樂的喜好,譚抒真在5歲那年開始學習小提琴,這一拉就是15年。20歲的他,音樂理論和小提琴技藝日臻成熟,作為一位音樂人進入了上海公共租界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交響樂隊——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這個樂團當時從歐洲聘請了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充任其隊員。譚抒真在這樣的樂團里成長,能得到什么樣的收獲可想而知。在之后的日子里,譚抒真一直從事音樂教育工作長達76年,為中國音樂事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這其中有相當數量來自青島的莘莘學子。所以從傳承的意義上說,譚抒真是青島當代音樂人的標志性人物,當之無愧。
在青島還有一位在音樂方面做出特殊貢獻的人:金圣樂。他的音樂造詣極深,不僅小提琴琴技高超過人,還出版過3本歌曲集,分別是《和聲學》(上、下冊)和《配器法》,這在當時非常了不起。金圣樂還喝過“洋墨水”,早年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日本武藏野音樂藝術大學,可謂“文武雙全”。上世紀40年代,他來到青島,一邊教書一邊教小提琴。后來,享譽島城和全國甚至全球的音樂家段孝先的父親段存洲、呂思清的叔叔呂錫悅、陳立新的父親陳玉亭、劉泠的父親劉鋼、曹海的父親曹修杰、竇君怡的父親竇士杰,都是他的門生。正因為有了他的培養、指導,才有了后來的呂思清、陳立新、竇君怡等一批優秀的小提琴家,也由此誕生了呂思清的國際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冠軍、陳立新的中國首屆小提琴比賽第一名、竇君怡成為了世界著名樂團荷蘭鹿特丹交響樂團首席小提琴、劉泠擔當了山東省交響樂團團長兼首席小提琴、曹海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的教師,還有張薔成為上世紀80年代紅遍中國港臺、東南亞的歌星。這些人的成功,表面看是個體的、孤立的,而他們的身后卻是一代人的鋪墊、幫襯、影響與調教。試想如果沒有他們的父輩,假如沒有金圣樂、譚抒真,誰敢說他們就一定會成為后來的“佼佼者”?
小提琴在青島曾是最受青睞的樂器。從開埠德國人占領青島,一直到上世紀末,小提琴始終占據青島樂器的重要位置,哪怕一段時間里鋼琴十分走俏,但還是有人對小提琴情有獨鐘。毫無疑問,這跟青島的音樂傳統有關,更跟一批“榜樣”發出的燦爛光芒密不可分。
呂思清,青島人提起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1969年呂思清出生在青島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位業余音樂愛好者,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對音樂的“癡愛”和對音樂的理解,甚至超出了一些專業人士。在呂思清小時候,父親就讓他和兩個哥哥學習小提琴,每次練琴時,父親總不厭其煩地陪在身邊。父親還經常借別人的樂譜回來抄寫。父親的指引和關愛,讓呂思清在音樂道路上穩步而順利的發展。從1986年獲北京青少年國際比賽青年組第二名,到1987年獲得第三十四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的大獎,這種“質”的飛躍令人難以想象,但它奇跡般發生在呂思清身上。這些燦爛輝煌引以為傲的成就,如果硬要追根溯源,除了那些音樂學院的老師、教授們功不可沒之外,付出更多的應該就是父親了。父親是呂思清的音樂啟蒙者,又是引領他走入音樂殿堂的伯樂。在青島,像呂思清父親這樣的音樂愛好者,可以說不計其數。雖然他們未在音樂方面取得過驕人的成績,也沒有揚名天下,但他們對自己的子女,包括對自己學生傾注的心血、花費的功夫、付出的精力,卻實在令人感慨、敬佩。
多年前,解放軍總政歌舞團來青島演出,其中有一位“重量級”音樂家,他就是小提琴首席陳立新。一身軍裝颯爽英姿的陳立新,是正宗的青島人,4歲就隨父親學習小提琴,7歲便能登臺演奏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1987年,陳立新獲首屆全國小提琴比賽第一名,多次代表中國藝術家赴歐洲演出。1995年,又獲得中國第三屆金唱片獎。這些成績的獲得,陳立新最要感激的就是父親當年孜孜不倦的教誨和充滿激情的鼓勵。長輩的言傳身教是孩子們走向音樂,走向成功的基礎和前提。一個城市能涌現出一大批專業人才,學校、老師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沒有父母、長輩的啟蒙和身先示范,就不會有后來的熠熠閃亮甚至輝煌無比。陳立新、呂思清的父親就是這樣的長輩。他們不僅對子女、對后代負責,也對國家極其負責,正因為有了他們,才會有那些耀眼的音樂人,才會讓島城的音樂之聲不絕于耳。
2007年,青島電視臺情感驛站專題欄目,專門做了一期節目:懷念欒心愉。也許有些人并不熟悉欒心愉,然而對青島一些熱愛“文藝”的青少年來說,這個名字曾一度如雷貫耳。欒心愉是一名音樂教師,先是在遼寧路小學任教,后來在十四中學任教。他的最大功績就是走到哪里,哪里就會出現一批音樂“人才”。他組織的學生宣傳隊從來都是“最棒的”,贏得了校內校外一致好評。更令人欽佩的是,他還培養了一大批文藝人才。這些不被認為能走上文藝道路的學生,經過他的“慧眼”被一一發現,并“錘煉”成舞臺上的“棟才”,散發著熠熠光彩。令人痛心的是,1997年還是英年的欒心愉因病不幸逝世。然而他所帶出的學生卻已經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文藝隊伍,活躍在全國各地不同的城市、學校、文藝團體,甚至還有的在中央院團,可謂桃李滿天下。那天參加專題節目的嘉賓中有相當多的是受益于欒心愉老師的學生,包括黑妹、肖安華、房功建、孫亮德、王忠、傅麗華、宋伯川、聶燕等等,這些眾人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和名字,當年都是欒心愉老師創辦的宣傳隊的骨干成員,都受過欒心愉老師的精心指點和栽培。他們中絕大多數在恢復高考后考入了大學在藝術專業學習。畢業后有的進入了中學從事教學工作,有的被選拔進入了專業文藝團隊成為獨唱演員,還有的更上一層樓直接跨入了中央電視臺欄目組,在春節晚會上一展風采。10年后,當年的學生已成為本單位的業務骨干、教學能手、學校領導時,人們滿懷深情回憶離他們而去的欒心愉老師,思緒萬千、感慨萬分。如今,他們也像當年欒心愉老師培養自己一樣,培養著一屆又一屆學生,在音樂之路上展翅高飛。這種接力棒式的傳承,讓青島的音樂人才如同大海里的浪花,奔涌不息,源遠流長。
欒心愉老師是愛好文藝學生們的“伯樂”與“導師”,不過他最大的成功是有一個音樂“奇才”的兒子——欒樹。
欒樹是中國著名音樂人、作曲家,他出生于青島。5歲時父親給他買了一把小提琴,讓他拜董吉亭為師。董吉亭的名字在青島音樂界,特別是學習小提琴的龐大人群里,可以說是大名鼎鼎的傳奇人物。他博才多學,特別對音樂有著獨到的天賦。為了生計,他教孩子拉小提琴。與其他教琴師不同的是,他不僅教學生拉琴,還傳授西方古典音樂知識。學生們從他那兒知道了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等著名的西方古典音樂家。實際上,董吉亭的演奏水平并不高,但當時能教授孩子們拉琴的教師本來就奇缺,而董吉亭不但認真、要求很嚴,還十分珍愛“人才”。對優秀刻苦的學生,他不僅減免學費,還積極鼓勵鞭策。每年經他教出的大量學生都去報考中央音樂學院,這讓中央音樂學院感到納悶和驚奇,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索性在青島設立考試“分會場”并請董吉亭擔任評委。從此,讓青島及周圍地區的考生免去了遠赴北京應考的“勞累”,更是提升了青島在音樂方面的“地位”。能跟著這樣一位頗具實力的民間音樂家學習,對欒樹而言是莫大的榮幸。尤其是董吉亭對古典音樂的傳授讓欒樹受益匪淺,為日后的音樂創作生涯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3歲時欒樹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是當時山東省唯一的一個考生,與景崗山、林海成了同學。欒樹畢業時正是中國流行音樂火山噴發的初期,隨后他就加入了黑豹樂隊,先是做鍵盤手。1991年震撼歌壇的黑豹樂隊發行了第一張專輯《黑豹》,點燃了整個華語搖滾樂壇。隨后又出版了第二張專輯《光芒之神》,這次欒樹變成了主唱,從此開始走向了自己音樂生涯的巔峰。如今青島民間活躍著不少搖滾樂隊,他們以粗曠、震撼的歌喉和旋律,點綴和搖曳著這座音樂之島,使其光彩更加燦爛。
傳承不只是簡單的鼓勵與鞭策,也不是前車后轍,效顰學步式的照搬。發展創新才是最好的回報,才更具生命力。這些年從青島走出去的音樂人才,與時俱進,煥發著蓬勃生機,用實力和成就令世人人刮目相看,從專業角度再次展現了青島音樂之島的地位。
在國家大劇院合唱團,有一位鋼琴藝術指導兼管弦樂團鋼琴演奏家,他就是青島籍的隋博睿。合唱團有大量室內樂線上演出,這些演出視頻點擊率動輒上千萬,具有強大的傳播力。不僅普及了音樂,更是激發了無數孩子和年輕人熱愛從事音樂藝術的信心。與隋博睿一道出現的還有青島籍藝術家金麥克、徐牧、安科、苑璐等,這些代表著新生代的音樂家不同于“前輩”,他們來自青島,有著正規的藝術成長經歷、豐富的海外深造履歷,頻頻拿下國內外各種獎項,并在“國字號”舞臺上瀟灑展示著自己的成功與個性。他們的出現,不僅讓人看到了新生代音樂家的潛力與魅力,也使得青島在音樂藝術領域的譜系中顯得更加年輕化,昭示著后勁無窮,前途無限。
1980年出生的李傳韻,1980年出生的王亮,1999年出生的何子毓……
是的,這驕傲來之不易,也當之無愧。青島這座城市從未缺少音樂,從未中斷歌聲,每年都會有一大批潛力巨大的人才脫穎而出,讓這座音樂之島充滿希望與魅力!
Perpetuating the Resonance of Music through Generations
Qingdao is a city wher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converge, enriched with a deep musical heritage and abundant human capital. As an“Island of Music” with an intrinsic connection to the world of melodies, it has been a pioneer in nurturing musical talents in China.
Inheritance isn’t just about simple encouragement or prodding; it’s not about blindly following the footsteps of the past. The true essence l i e s i n f o s t e r i n g i n n o v a t i o n , f o r that’s where vitality thrives. Over the years, Qingdao has hosted numerous musical and cultural events, and its musicians who ventured beyond have stayed abreast with the times. Their accomplishments have g a r n e re d re co gn i t i o n wo r l d w i d e, reaffirming Qingdao’s status as an“Island of Music”.
Qingdao has never lacked music; its melodies have never ceased. Every year, a multitude of exceptionally talented individuals emerge, infusing this musical island with hope and all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