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如箴 李佳 劉露 曹小妮
摘 要: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民生、社會穩定等息息相關,特別是在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針對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System
YANG Ruzhen, LI Jia, LIU Lu, CAO Xiaoni
(Yili Kazak Autonomous Prefec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Center, Yining 835000,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social stability, especially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system for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poses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testing system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貿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及品牌建設。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變得更加迫切,對食品質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經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有了更高的期待。而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礎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是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時在排查風險隱患、開展風險評估預警和協助執法監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2]。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已得到改善,總體水平穩步提升,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由2001年的62.5%提升到2022年的97.6%,合格率已連續8年超過97%。但是,現階段我國正處于農業發展的轉型期,食用農產品仍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政府部門的屬地責任和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具體責任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向鄉鎮、村隊一級進行延伸,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重心下沉,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以下簡稱質檢體系)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基層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以下簡稱檢測機構)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人員和經費不足、體系不健全、檢測參數較少等,這一現狀已成為制約基層農產品質檢體系健康發展的瓶頸,基層農產品檢測機構難以適應當前監管工作的要求。
1 體系建設的現狀
1.1 體系建設得到不斷發展
2006年以來,國家先后批復并實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建設規劃,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產品質檢體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了基本的框架,并為檢測工作提供了可參照的操作規范,農產品質檢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目前,我國農獸藥相關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總數已累計達到10 068項,基本涵蓋了我國常用的農獸藥品種和主要的食用農產品[3]。《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關于穩定和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通知》《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方案》(以下簡稱《三年行動方案》)及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為新階段農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加快了我國基層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的步伐。例如,截至2021年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爭取農業農村部投資5.7億元,共建設了103個農產品質檢機構,均已通過“雙認證”考核,已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省、地、縣三級農產品質檢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雙認證”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1.2 法律保障不斷加強
2022年9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該法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各類主體的法律責任,優化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管理與標準制定,建立健全產地環境管控、承諾達標合格證、農產品追溯以及責任約談等管理制度,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并對做好行刑銜接進行了規定。此外,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充分考慮了我國國情、農情,壓實了監管責任,對農戶的處罰與其他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相比處罰較輕,既起到震懾作用,又兼顧農戶的發展現狀,引導農戶規范生產經營活動,科學合理地使用農業投入品,真正實現了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從“安全感”到“幸福感”的跨越式發展。與此同時,相關的檢測及限量標準也得到了及時修訂和更新,如2020年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2021)規定了564種農藥在376種(類)食品中10 092項最大殘留限量,2022年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2,4-滴丁酸鈉鹽等112種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 2763.1—2022)及時填補了新增農藥登記作物的殘留限量標準缺失,進一步擴大了食品中農藥殘留監管的覆蓋面,為指導農藥安全使用和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技術支撐。2021年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種農藥及其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 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GB 23200.121—2021)大大簡化了樣品前處理過程,縮短了前處理時間,提高了國標方法的適用性和檢測效率。
2 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檢測體系不完善
目前省(自治區)、地(市)、縣、鄉四級質檢體系已初具規模,基本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質量安全檢測。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特別是地(市、州)級農產品檢測機構和縣(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是隸屬于農業農村部門的公益類事業單位,承擔上級行政主管部門委托的監督抽查及例行監測任務,運行經費由當地政府全額撥付。但檢測機構在實際運轉過程中,政府扶持力度薄弱,總體檢測能力不強,導致檢測機構的職能作用發揮并不明顯,農產品質檢體系運行困難,甚至無法運行。鄉鎮監管站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前沿陣地,在加強源頭管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鄉鎮監管站對本轄區的農產品監測力度遠不能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因此從整體上看,很難形成全面的具有靶向性的專項風險評估報告,從而導致對應的監管工作難以開展,形成不良反應。
2.2 工作經費無法保障
檢測經費是否充足是衡量基層農產品質檢體系發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中第十二條規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應當具有相對穩定的工作經費。”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辦法(修訂)》中第十三條規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所需工作經費應當納入本級政府的財政預算。”《考核細則》第三條明確:“地(州、市)級要求40萬元以上,縣級要求15萬元以上。”其他省份也相繼出臺了對應的檢測機構考核辦法,對工作經費做出了相應的規定。縱觀當前基層農產品質檢機構,特別是縣(市)級檢測機構的運行經費雖在考核辦法中已做出明確規定,但實際并未納入當地財政預算資金,由于缺乏相關經費支持,儀器設備閑置,部分勉強運行的檢測機構普遍存在儀器設備老化、故障率較高、維護成本較大等問題,導致檢測工作難以為繼。
2.3 檢測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基層檢測機構特別是縣(市)級檢測機構普遍存在承檢類別單一、定量檢測能力不高、認證參數不全以及檢測周期較長等問題。例如,種植業中的食用農產品普遍存在品種多、不耐儲存等特點,但按照定量檢測工作要求,從采樣到出具一份完整的檢測報告需要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無法滿足此類農產品快速檢測的要求。在檢測能力上,多數基層農產品質檢機構依舊主要承擔蔬菜、水果中的農藥殘留檢測,獸藥殘留檢測能力較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區域內畜牧業、水產養殖等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基層縣(市)檢測機構還普遍存在儀器設備配置不高、配套不完整,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綜合素質不高,人崗匹配度較低,未接受過系統性培訓等問題。特別是在引進先進的檢測設備或采用新版的標準方法后,素質高、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才更是匱乏和急需[4-5]。
3 對策及建議
3.1 不斷提高地方政府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既是民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①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著力加強基層檢測體系的發展要求,貫徹落實“四個最嚴”“產出來”“管出來”等重要指示精神。目前,當地政府對質量安全的重視程度已成為影響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協同合作,且涉及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每一個環節,監管、執法、檢測在體系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是相互補充的,如果單一性強調某一環節工作的重要性,都將使此項工作處于被動狀態。②將檢測工作納入考核范疇,切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推動農業從以產量為主向以質量為主轉變[5]。2022年1號文件提出:“加大力度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2023年1號文件中強調:“嚴格‘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由“落實”到“嚴格”的轉變,要求政府部門對農產品保供給予足夠的關注,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要強化對產地環境、種植養殖環節監管能力的建設,牢牢守住質量安全的底線。③充分發揮鄉鎮快速檢測的源頭作用,創新工作機制,推動基層質檢體系穩步提升[6],充分發揮檢測工作的“利劍”“雷達”作用[7]。鄉鎮監管機構是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的基礎,通過快速檢測的初篩,地州、縣市檢測機構及時跟進定量檢測,形成合力,及時發現和排除風險隱患,助力農產品提質增效,提高市場競爭力。
3.2 加強檢測機構經費保障
充足的經費是開展檢測工作的前提和基礎[8]。農產品檢測機構因其公益性,經費來源途徑單一、保障不足,難以滿足基本運行和業務拓展的需要。①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基層質檢體系建設的投資力度,保障運行經費的持續投入,有效解決基層質檢機構儀器設備閑置、體系運行不暢的“尷尬”局面[9]。②在充分利用現有儀器設備的基礎上,根據工作實際,堅持經濟、實用、配套的基本原則,及時更新或購買先進的儀器設備,確保檢測工作能夠適應新標準、新方法、新要求實施[5],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充分發揮檢測機構技術支撐的作用。③鄉鎮、村是我國農產品生產的主要產區,更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的主陣地,基層農產品質檢機構可依托農業農村部門相關項目資源(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等)及援疆項目等加強對鄉鎮監管部門的資金投入,完善鄉鎮監管站的建設,充分發揮鄉鎮監管站的前沿作用,從而補齊省(自治區)、地(市)、縣、鄉四級質檢體系的短板,促進各級檢測機構切實發揮技術保障的作用。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地區依托援疆資金,對基層縣市檢測中心的儀器設備進行更新換代,助力提高轄區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
3.3 檢測機構應不斷提高承檢能力
各基層檢測機構應結合國家《三年行動方案》及《“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的工作要求,不斷拓展檢驗資質,擴大檢測范圍,提高檢測能力。檢測機構應緊密結合區域特點做實做細調研,根據“雙認證”考核工作要求,做到檢測指標范圍、時效性與監管工作需求相匹配,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服務市場的能力。因食用農產品存在種類多、不耐儲藏等客觀因素,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具有隱蔽性、未知性等特點,相關部門對基層農產品質檢機構風險監測和預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2022年以來,實施農產品質檢體系能力提升計劃,目前提出縣級檢測機構檢測能力達到90個項目參數;地(市、州)級檢測機構檢測能力達到198個項目參數,地區內檢測能力達標率60%以上的要求。此外,檢測機構儀器設備老化、實驗室硬件條件差等也是影響檢測結果的重要因素。為充分保障農產品的消費安全,在必要時可以對基層相關機構進行優化整合,提高儀器設備等資源的利用率,提升實驗室綜合檢測效能,增強基層檢驗檢測機構的活力。
3.4 加強對檢測技術人員能力素質的提升
面對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快速發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隊伍人才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特別是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為滿足檢測工作的需要,仍然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相關機構應根據自身發展及檢測工作要求,制訂人員長期、中長期及短期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對檢測機構的負責人、關鍵崗位的技術人員開展實用性培訓,特別是加強相關法律法規、職業道德、檢測標準以及實驗室安全管理等方面,及時更新理論知識,掌握先進檢測方法。這樣不僅可以督促技術人員在開展相關檢測工作時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進行操作,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還能為技術人員的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的環境,不斷提高安全意識,有效保障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時結合“能力驗證、崗位練兵、技能大賽”等活動,通過評先選優,激發基層檢測機構技術人員能力提升的積極性[10]。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沉下去”的方式,加強與援疆省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的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的管理制度和檢測技術,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檢測能力和服務水平,積極營造“以練促學、以學促能、以能促干”的良好氛圍,努力打造一支專業素質過硬、作風優良,能夠適應新時期發展要求的檢驗檢測技術隊伍,更好地發揮基層農產品質檢體系的技術支撐保障作用。飛行檢查是加強檢測機構事后監管的重要手段。為提高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水平,切實發揮農產品質檢機構的作用,管理部門可適時對檢測機構開展飛行檢查,督促和幫助基層農產品檢測機構提高管理能力和檢測水平[11]。
4 結語
綜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穩步提升,但全國各地農產品安全事故仍時有發生,不僅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會對政府公信力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相關部門及機構要不斷完善和加強基層質檢體系建設,加大人資金投入力度,提高檢測能力,并對風險點進行精確分析,形成適應區域性農業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及分級制度,強化源頭管理,同監管、執法、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形成合力,做到標本兼治,最大程度地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提高人們“舌尖上的幸福感”,保障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農業部.農業部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與管理意見[EB/OL].(2014-06-11)[2023-08-20].http://www.moa.gov.cn/govpublic/ncpzlaq/201406/t20140611_3935664.htm.
[2]方向麗.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2(10):184-186.
[3]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規劃》的通知(農質發〔2022〕1號)[EB/OL].(2022-02-21)[2023-08-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24/content_5675448.htm.
[4]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穩定和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通知》[EB/OL].(2019-09-30)[2023-08-20].http://www.moa.gov.cn/gk/tzgg_1/tfw/201910/t20191014_6329899.htm.
[5]陳利.遼寧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與裝備,2020(3):82-83.
[6]翟云忠,蔣治國,朱佳明,等.地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20):102-103.
[7]肖放.新時代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形勢與任務[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9(1):3-6.
[8]劉加提,楊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J].農業與技術,2020,40(5):49-50.
[9]張芬鵲,房俊波,韓曉蓉,等.渭南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2022,25(10):191-194.
[10]孫慧潔,張春冬,龔敏.海南省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熱帶農業,2019(6):8-11.
[11]閆靜.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的建設探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2(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