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昭
美國佐治亞大學環境與設計學院 美國佐治亞 雅典 30602
田園城市理論由霍華德1898年提出以來,深遠影響了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田園綜合體”2017年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國家層面隨后推動深入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云南2022年城鎮化率達到51.72%,未來還有較大的城鎮化發展空間,云南山地占國土面積94%,整體山壩相間,壩區城鄉交織,高原壩子是“三區三線”重點交織區域,具有典型的田園城市建設本底。基于云南綜合自然地理特征和發展實際,云南城市建設應突出云南特色的田園城市特征。作為田園城市建設的具體載體,云南發展田園綜合體應有別于通常的 “三農型”田園綜合體,可以探索“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建設理論與實踐。
在豐富的城鄉規劃理論與實踐中,田園城市與田園綜合體具有較為深厚的淵源。
田園城市的理想空間模型將城區布局在耕地中間,平衡協調居住、工業和農業生產用地的比例與布局,實質上成為兼具城市與鄉村優點的城鄉結合體。理想模型總用地2400公頃,城區布置于2000公頃農業用地中心,人口容量3.2萬,采取“環式+放射”布局,在幾何中心布置公園和公共設施,6條輻射式主干道將城區分成6個扇形組團,工廠、倉庫和市場則布置于城區外圍的城鄉結合部。田園城市思想在西方產生了廣泛影響。二戰后,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阿根廷、德國等相繼大量開始田園城市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并不斷結合實際創新發展和實踐。以色列特拉維夫是典型的創新型城市,是以色列的經濟和創新中心,其建設思想源于田園城市思想。
田園城市包括城市和鄉村兩個有機組成部分,田園城市核心內涵是城鄉結合。而全球的田園城市實踐,更多停留在城市建成區及其居民區環境層面,這與田園城市理想模型中平衡居住、工業和農業用地的思想是不同的,現實實踐沒有將城市集中生活的優勢與鄉村美好環境在空間上實現有機結合,沒有體現通過城鄉結合疏散過分擁擠的城市人口、解決城市各種社會問題的理念。
田園綜合體產生于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2017年中央一號文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建設任務,2021年財政部發文規范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明確了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的基本單元為由一定數量的村莊構成的特色片區。
近年關于田園綜合體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不斷豐富。不同的行業、學科、領域對田園綜合體的內涵存在不同的認識,較多研究屬于“生態+旅游”“田園+產業”“田園+農村”“地方+企業”等邏輯范疇[1]。丁歆(2016)[2]提出田園綜合體打造應結合鄉村景觀特色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白春明等(2018)[3]基于綜合考察提出田園綜合體建設需要解決產供銷產業鏈、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地方特色塑造等問題,王雯慧(2018)[4]提出田園綜合體建設應重視資源整合和三產深度融合與重構,張祖磊(2022)[5]提出田園綜合體應結合鄉村資源延長農業產業鏈,王瑞紅(2018)[6]將田園綜合體視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孔祥智(2017)[7]提出田園綜合體建設需要企業、村民、合作社等多元投入。總體上,對田園綜合體的研究主要在三農范疇之內,對區域協調發展、城鄉互動發展關注不足。
有少數學者將田園綜合體研究的視野拓展到區域和城市。王國燦(2017)[8]認為田園綜合體具有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作用,李沛(2022)[9]認為應推動田園綜合體各功能要素和諧共生,林麒琦(2022)[10]提出以社區作為田園綜合體核心要素、打破城市和鄉村相互隔離堡壘的思路。但總體上,在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層面,對田園綜合體綜合定位與作用的認識和研究還不充分。
云南地處青藏高原向低海拔區域過渡的復雜地質帶,地表溝壑縱橫,氣候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敏感[11]。適合開發建設的高原壩子往往既是重要的生態空間,又是耕地集中的空間,也往往是城鎮、村莊和各類開發園區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的矛盾沖突比較突出,特別彌足珍貴的高原壩子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更加集中,云南發展田園綜合體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
(1)空間環境適應性。建設區域協調、城鄉互動的田園綜合體可以契合云南高原壩子空間特征。云南是典型山地省份,人地關系緊張,城鎮、鄉村和各類開發園區主要分布在高原平壩、丘陵緩坡地帶,集中發展有利于集約節約用地。城鎮、鄉村發展應采取“集中化”策略,選擇最優區位的區域和空間作為發展用地。田園綜合體是滿足集中化的城鄉空間發展策略的一種合理選擇。
(2)城鄉發展適應性。建設區域協調、城鄉互動的田園綜合體可以破解云南城鎮化結構欠佳問題。2022年云南城鎮化水平落后全國平均水平13.5個百分點,城鎮化水平較低是現階段云南城鎮化的主要矛盾。按照全省未來75%的城鎮化水平、5000萬總人口、人均建設用地120平米計,未來城鎮化約1500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增量亟需謀篇布局,通過田園綜合體的統籌布局,可以協調城鄉建設與生態保護、耕地保護的關系。
(3)生態功能適應性。建設區域協調、城鄉互動的田園綜合體可以協調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田園綜合體高度契合云南作為西南生態屏障的定位,通過發展田園綜合體,統籌劃定生態底線,保護田園,保護高原糧倉,形成田園、城鎮、鄉村有機交融的美麗云南生態新畫卷,促進高原山區和壩區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4)產業功能適應性。以科學布局、形成體系的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可以作為產業多元化的發展載體。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可以統籌集成城鄉與旅游等業態,有效防止人口在城市中心區過度聚集和流失,提高城鎮綜合承載力,促進縣城、中心鎮擴容接納農村轉移人口,吸引年輕人和各類專業人才形成以創新創業為主的眾創空間在城鄉之間靈活布局,從而在云南形成打造康養旅游勝地的新載體。
(5)創新發展適應性。建設區域協調、城鄉互動的田園綜合體可以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將云南生態好、風景好的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的生動實踐。依托生態好、風景好、氣候好、交通好的廣闊田園,發揮信息化、數字化優勢,可在云南優美的田園集成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區域田園綜合體,吸引科技創新人才匯集,重組現代產業體系。
建設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需要基于云南資源環境實際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特征,綜合協調生態保護、糧食安全與城鄉發展空間關系,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內涵: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的實施是推進云南新型城鎮化的新路徑;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是云南新興現代產業布局的新載體;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是云南全域旅游的新基地;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是建設形成云南城鄉新型社區的新模式;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的打造是展示美麗云南豐富內涵和外在形象的新舉措。因此,加快打造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具有重大意義,對云南經濟社會、城市功能的重大優化將起到重大作用。
建設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可以對云南經濟社會、城鄉功能布局的優化起到重大作用。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是一種城市空間嶄新格局,是一種自然生態人居新環境,是一種旅游和城鄉業態優化重組。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有別于一般的田園綜合體,是遵循創新發展規律,順應旅游業態變化趨勢,針對城鎮化的主要矛盾,結合了云南實際和突出優勢的云南經濟社會、城鎮功能的綜合載體。功能上,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集中、集成高品質的旅游和城市服務,發展新業態、新經濟,吸引創新人才和企業集聚,是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新載體。
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并非一個點、一個項目,更適合作為一個體系來研究,包含中小城市、縣城、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形成體系的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將形成田園相映、山水相依、組團相連的“串珠式”嶄新空間格局。按照“精明增長”理念,城市空間有機疏散的同時注重相對集中,整體上較開敞寬松而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做到空間疏密有致,形成各級各類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鄉空間嶄新格局。
作為未來約1250萬新增城鎮人口的主要接納空間,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作為一個體系,是城鎮、鄉村、旅游基地等的有機生長和延伸,是形態多樣、各具特色的新空間,是依托現代交通與城鎮傳統中心區高效連接的城鄉一體化新空間。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發展遵循“精明增長”理念,可以推動城鄉空間,尤其高原壩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功能優化和布局組合,打破壩區城鎮、鄉村無序蔓延的態勢,促進城鄉空間布局的優化。
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以田園為基底,營造優良的景觀生態,可以成為理想人居環境模式在云南的新實踐和城市社區的新形態。建設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應依托田園風光,遵從山水格局,通過多樣化的綠楔、綠帶、綠線、綠道,因地制宜連接山壩之間的田園、濕地、耕地、林地、河湖等自然景觀,形成藍綠交織、田城共融、山水相依的生態綠網。并遵循城市美學規律,提升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的審美體驗。
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應包含旅游接納功能、產業承載功能、當地居民安居等綜合功能。建設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應根據云南城鎮、村莊、產業布局與綜合自然地理特征,統籌推動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隨著旅游業從觀光游轉向康養型轉變,旅游市場將形成健康游、低密度游、智慧游的新需求,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可滿足這種新需求,通過對旅游資源要素的集中、集成,將推進旅游業態的優化重組。
根據諾瑟姆曲線,云南省城鎮化的整體進程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后期,相應地,城鎮與產業建設用地需求也處于較快增長的時期,在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耕地保有量的同時,通過田園綜合體的形式科學合理統籌布局城鎮發展、產業發展用地具有重要的意義。
云南高原壩子傳統城鎮布局是以盆壩區或寬緩河谷耕地為中心、半山區和山區為邊緣的同心圈層狀土地利用模式(如圖1所示)。在這種同心圓特殊用地形式的自然地理環境下,云南特色田園綜合體布局的空間組織模式主要包括組團模式、飛地式發展模式、指掌模式、城鄉融合模式。

圖1 傳統城鄉居民點空間布局示意圖
組團模式田園綜合體可分為多中心組團型、長藤結瓜型、星座型等多種模式。城鎮鄉村建設及產業園區發展受生態環境、地質、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和生態紅線、耕地保護線的限制,以組團式發展,形成有機松散、分片集中、分區平衡、多中心、組團式的形態結構和立體化的山地形態構架。該模式適應云南地形條件差異大、山地多平地少的特點,適宜運用于云南較廣泛的壩區、山區。
飛地式田園綜合體即新舊城區、新舊村莊、新老園區在空間上分離的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基于耕地保護、生態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的需要,或對地震斷裂帶、自然災害高易發區等的避讓要求,當新增的城鎮、村莊產業新區建設用地不能在現狀城鎮建成區、村莊與開發園區用地基礎上連續發展的情況下,新增建設用地以“跳躍式”的方式向適合建設的外圍區域布局。
指掌模式田園綜合體適用于布局結構受地形限制,且城鎮對外聯系、物流特征明顯的區域發展模式。此類田園綜合體為避免城鎮空間連綿拓展對環境保護和區域交通組織的影響,基于自然山體、水體、耕地、溝谷等構成的自然型隔離帶的阻隔而形成指狀的城鎮、鄉村與產業發展帶,對外通道沿發展帶布局,從而形成由自然山體、水體、耕地、溝谷等自然要素與城鎮、鄉村與產業發展帶構成的指掌狀田園綜合體空間結構形態。
城鄉融合模式的田園綜合體屬于綜合的區域空間布局模式,適用于坡度較為平緩的用地。應重點處理陡坡區域、高海拔山地開發與緩坡區域村落、農田、產業的功能布局關系。規劃布局結合緩坡丘陵地形地貌特點,保護緩坡丘陵地帶優質耕地、山體、水體,城鎮、鄉村、園區向適宜建設的臺地發展,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與城鎮、鄉村、園區等建設空間有機交融的城鄉融合式田園綜合體空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