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強,岳旭陽
(1 太康雅好口腔門診部,河南 周口 461400;2 太康縣人民醫院,河南 周口 461400)
牙列缺損臨床較常見,若長期不修復可導致鄰牙傾斜松動、移位,影響咀嚼功能,誘發顳頜關節、牙周組織病變。種植義齒是目前牙列缺損常用修復方法,通過螺絲固位或黏接固位將牙冠固定于種植體,從而改善咀嚼功能,提高美觀度[1]。黏接固位修復是目前牙列缺損最常用黏接方式,發展迅速,對種植義齒修復治療有重要意義[2]。但傳統黏接固位修復存在一定局限性,如黏合劑殘留難以清理、后期維護不便等,影響中遠期效果。改良黏接固位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方式,目的在于增強黏合劑殘留處理效果。本研究通過比較分析探究改良黏接固位種植義齒修復的應用優勢,以期改善牙列缺損患者預后。
本研究選取2019 年10 月~2022 年10 月太康雅好口腔門診部后牙缺損患者145 例。納入標準:經X 線檢查確診為后牙缺損;全身狀況良好;種植體上部結構12 個月內均未取出;植牙區骨量充足;延期種植及延期修復。排除標準:合并睡覺時緊咬牙、磨牙等;長期酗酒、抽煙;種植體鄰牙合并牙周病、根尖病;合并骨質疏松、糖尿?。缓喜⑿睦砗途癞惓?;長期服用抗凝藥、抗生素;二期手術前種植體暴露;缺牙間隙異常、咬合異常;牙弓不對稱或余留牙不完整;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颊呒凹覍俸炇鹜鈺?。將納入的145 例患者采用電腦隨機法分為對照組(72 例)和觀察組(73 例)。對照組男/女:39/33;平均年齡(40.47±9.35)(19~60)歲。觀察組男/女:44/29;平均年齡(42.54±9.13)(20~62)歲。兩組基線資料間無明顯差異(P>0.05),均衡可比。
兩組患者均行非開窗式印模,取下印模,將愈合基臺卸下,根據齦袖口及愈合基臺選擇適合印模帽,采用螺絲將印模帽固定于種植體并以牙膠密封,印模帽注射聚醚輕體。印模凝固,探查印模完整度,將印模帽與替代體連接,4h 后室溫下離劑,干燥。替代體注入人工牙齦,以超硬石膏灌模,制作修復體,并試戴,通過X 線輔助分析牙片修復體與基臺肩臺吻合度,通過微調確保達到最佳吻合度。對照組以傳統黏接固位修復:直接黏接,清除滲出黏合劑,X 線探查修復滿意。觀察組以改良黏接固位種植義齒修復:棉球置入基臺,基臺中孔暫封,黏接基臺體和修復體,以探針修復連接處黏合劑,基臺修復復合體以橡膠拋光杯拋光,采用扭矩控制器鎖緊固定螺絲,基臺孔充填牙膠,光固化樹脂對頜面孔進行封閉,修整修復邊緣。
比較兩組牙槽骨高度及寬度、骨吸收量。術后即刻及術后12 個月拍攝錐形束CT,計算患者同矢狀、同層面種植體影像長度,根據種植體實際長度計算錐形束CT 放大率,記錄種植體頂至骨組織嵴頂距離,以錐形束CT 放大率計算實際長度。比較兩組術后12 個月牙周相關指標。改良出血指數(mSBI):采用探針尖探查出血指數,依據30s 后出血量評估,0 級:無出血;1 級:點狀出血;2 級:線狀出血;3 級:出血較大。改良菌斑指數(mPLI):齦緣表面可見大量軟垢為3 級,齦緣表面存在肉眼可見菌斑為2 級,牙周探針輕劃種植體可見齦緣邊面菌斑為1 級,牙周探針劃種植體齦緣表面未見菌斑為0 級。統計術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兩組齦下菌群分布情況。以無菌棉球擦去齦上菌斑,以標準不銹鋼環采集對頜天然齦下菌斑,放入標本瓶,通過簡易抽氣換氣裝置將瓶內氣體換為無氧氣體,密封后進行厭氧培養,記錄厭氧菌總數?;颊邼M意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滿意度,包括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語言功能、舒適程度、美觀程度,滿分10 分,評分與滿意度呈正相關。
以SPSS25.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u 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描述,行t 檢驗。均為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牙槽骨高度及厚度、骨吸收量比較(±s) mm
表1 牙槽骨高度及厚度、骨吸收量比較(±s) mm
組別牙槽骨寬度舌側對照組0.72±0.10唇側0.40±0.09觀察組t 值P 0.75±0.12 1.63>0.05 0.42±0.11 1.19>0.05舌側5.87±0.72 6.02±0.64 1.32>0.05牙槽骨高度唇側5.97±0.67 6.08±0.75 0.93>0.05骨吸收量舌側 唇側5.30±0.59 4.12±0.31 4.96±0.65 3.97±0.24 3.29 3.26<0.05 <0.05
表2 術后12 個月牙周相關指標比較 例
表3 齦下菌群分布情況比較(±s) CFU/mL
表3 齦下菌群分布情況比較(±s) CFU/mL
組別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對照組 4.21±0.45 4.83±0.46 4.52±0.52觀察組 4.12±0.42 4.42±0.50 4.16±0.43 t 值P 1.24>0.05 5.13<0.05 4.54<0.05
表4 滿意度評分比較(±s) 分
表4 滿意度評分比較(±s) 分
組別咀嚼功能固位功能語言功能舒適程度美觀程度對照組 8.81±0.37 8.51±0.29 9.35±0.40 8.57±0.31 8.71±0.44觀察組 9.12±0.38 8.88±0.32 9.44±0.36 8.92±0.33 8.79±0.40 t 值P 4.97<0.05 7.29<0.05 1.42>0.05 6.58<0.05 1.14>0.05
種植義齒治療目標在于形成骨結合,種植體周圍若骨吸收量過多則嚴重降低種植體穩定性,因此通過分析骨吸收量可評估種植義齒的穩定性。有報道指出,固位方式對種植體骨吸收無影響[2]。有學者認為固位方式對骨吸收量存在一定影響[3]。臨床尚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遠中及近中骨吸收量低于對照組,說明固位方式會對骨吸收量造成影響。由于種植體周圍缺乏血管,易受細菌感染,降低骨缺損防御能力,且種植體頸部本身也可產生2mm 生物學寬度,從而造成一定程度骨吸收[3-4]。本研究中觀察組骨吸收量與對照組相比較輕微,是由于傳統黏接固位修復方式易存在黏合劑殘留,對牙齦造成機械性刺激,影響周圍骨血供,導致微間隙增大,逐漸喪失種植體骨支持作用,嚴重甚至可造成手術失敗。改良黏接固位種植義齒修復通過暫封基臺中孔并黏接基臺體和修復體,以探針修復連接處粘接劑,且通過橡膠拋光杯拋光,最大程度清除殘余粘接劑,有助于減少骨吸收量[2-5]。同時,骨吸收量減少有助于提高種植體周圍防御功能,對抵抗病原菌侵襲有一定作用。本研究中兩組術后均發現厭氧菌,但術后6 個月、12 個月觀察組厭氧菌總數相對較少,可能是由于傳統黏接固位方式更容易為厭氧菌提供有利環境。進一步分析兩組牙周相關指標,發現觀察組mSBI、mPLI 等級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與傳統黏接固位方式相比,改良黏接固位種植義齒修復有助于改善菌斑及出血情況。另外,兩組語言功能、美觀程度滿意度均較高,說明黏接固位方式受到患者認可;而觀察組咀嚼功能、固位功能、舒適程度滿意度更高,則表明改良黏接固位在固位、咀嚼功能及舒適程度方面有所改善。
綜上,改良黏接固位種植義齒修復治療后牙列缺損患者,可減少骨吸收量,改善出血及菌斑情況,對預防厭氧菌侵襲有一定作用,患者滿意度較高。但同時需重視后期義齒維護,完善厭氧菌檢測,積極預防種植體相關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