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俊邦
(永登縣第二中學,甘肅 永登 730302)
自新課標實施以來,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在各學科的教學中均要求教師能夠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組織和創建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其自身的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尤其是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將直接影響數學學習效果,而“最近發展區”可以指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現實發展能力,并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幫助學生挖掘自身的學習潛力,促進學生的潛在發展,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可進一步增強高中數學的教學效果.因此,研究“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應用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
“最近發展區”強調促進學生的潛在發展,而這個促進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則發揮輔助作用,僅是通過引導帶動學生自主發展.可以認為,“最近發展區”所關注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主要目的是通過有效的引導挖掘學生的潛在學習能力.這便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能夠將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在了解學生的現實發展能力后,科學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發散思維,主動探究問題和發現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這與當前的教學目標相符,能夠更好地達成數學教學目標[1].
格賽爾認為發展應先于教,即先學后教.而“最近發展區”理論中則認為教應先于學,且提出發展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更快地進入下一發展階段,認為只有將教學置于發展之前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潛在發展能力.在“最近發展區”理論下,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便是讓學生實現現實發展向潛在發展的過渡,這個過渡的過程就是發展的區間.具體教學中,應首先明確學生的現實發展能力,之后確定潛在發展能力,并將潛在發展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指導具體教學活動的開展,幫助教師把握教學引導的大方向[2].此外,也需處理好“教”“學”“發展”三者間的關系,其中的“教”主要起到引導學習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內容,而“學”則是要求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其中的“發展”是指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體系學習和探究新知識之后所獲得的新知識和新能力.可以將“教”作為“學”和“發展”的重要基石.
動態評估的主要目的是檢驗特定時期的教學效果,在整個教育階段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工作中對動態評估給予了更大的關注,有效促進了動態評估的應用與發展.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則需采取動態評估的方式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狀況進行動態監督,適當調整教學策略,對學生的能力發展方向進行有效引導,使其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潛在能力.
維果茨基在兒童心理和教育心理方面的研究頗有造詣,在心理學研究的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認為兒童心理在每個年齡段均有顯著的差異,每個階段都是較為特殊的存在,特定的知識和能力學習都有其最佳的學習時機,即特定的年齡段,一旦錯過最佳的學習時機便會影響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為此,在教育工作中,應首先認清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明確特定時期的學習內容,確保抓住最佳的學習時機,促使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3].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的現實發展水平也處于時時變動的狀態,當學生能夠將潛在發展能力轉變為現實發展能力后,又會出現新的潛在發展能力.可以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便是不斷實現潛在能力發展和不斷尋求新的“最近發展區”的過程.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快速過渡到下一個“最近發展區”,強化教學效率[4].
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基礎存在顯著的差異,在確定“最近發展區”時不應以班集體為單位,而是以學生的個體發展為單位,采取多種手段對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進行有效評估,以此來保障“最近發展區”確定的有效性,為后續教學工作的實施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首先,明確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對于學生現實發展水平的確定,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1)了解學生的認知因素,主要包括學生的智力、學習能力、知識積累量以及認知結構等;(2)分析學生的非認知因素,即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狀態、學習態度和學習意向等進行充分了解;(3)環境因素,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分析其生活環境;(4)人際關系,觀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表現以及與教師之間的交往表現[5].
其次,明確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潛在發展水平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現實發展能力,通過有力的引導和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達成更好的學習效果所表現出的潛在發展能力.對于學生潛在發展水平的確定可以將皮亞杰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作為參考,了解在不同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了解學生可達到的潛在發展能力.特別是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現實發展能力預判學生的潛在發展能力,并以此為教學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方向加以引導,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潛在能力向現實能力的轉變[6].
最后,確定“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實則上就是現實發展與潛在發展之間的區間差異.在前期的數學教學中,根據考試成績和學生的作業完成狀況來反饋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并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來明確學生可能具備的潛在能力.實踐證明,此種確定“最近發展區”的方法很難保障發展區的準確性和完善性,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屬于單獨的個體,個體之間必定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因此,需要根據上述方法,采取談話、觀察和測試等手段來確定學生的個體現實發展能力,并根據特定的教育心理學理論來明確潛在發展能力,保障“最近發展區”確定的準確性.
3.2.1創設教學情景,實現知識遷移
數學學科知識具備系統性的特征,各個知識點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很多新知識均可通過舊知識推導而來,因此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很可能對新知識的學習效果帶來一定的影響.一般在前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會忽視學生在前期積累的知識體系對新知識學習的重要影響,錯誤地采取硬性灌輸的手段讓學生掌握新知識.前期的教學實踐表明,此種教學手段很可能影響課堂學習效果,學生也不能真正掌握新知識的應用方法.在“最近發展區”的理念指導下,要求教師能夠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創設教學情景的方式鼓勵學生借助舊知識推導出新知識,實現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7].
例如,在學習“等比數列”之前可以先基于“等差數列”的內容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鼓勵學生對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進行求導,進一步明確等差數列通用公式所表現的內容和具體的應用方法.此后,引出等比數列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結合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對等比數列的算法進行探究.
3.2.2融入生活化內容,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科中的很多知識內容均來源于生活,且可以應用于生活實際中用于解決實際的問題.在“最近發展區”理論中強調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旨在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特定知識的探究與學習,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更多新知識和新能力,實現對潛在能力的開發.因此,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引入生活化的內容,借助生活化的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并強化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充分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8].
3.2.3啟發提問,促進學生潛在發展
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便是利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首先應基于“最近發展區”理念確定學生的現實發展能力以及潛在發展能力,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啟發提問的方式帶動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究,促使其在探究過程中解讀新知識,了解新知識的實際應用方法,使學生的潛在發展能力得到有效激發.
實踐證明,在“最近發展區”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更為準確地掌握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并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確定學生的個體潛在發展能力,在此基礎上采取分層教學手段,強化學生的數學素養.這也證實了“最近發展區”對高中數學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也可積極探究“最近發展區”的指導作用,促進高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高效、高質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