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九·一八”事變后,國內各種救國思潮風起云涌。民眾圖書館作為當時圖書館的主要類型,利用自身最為接近民眾的優勢,積極投身到這場彰顯民族大義的抗戰洪流中。民眾圖書館以切合時事需要為原則,以激發民眾抗戰意識為目的,積極組織開展了許多富有圖書館特色的本位救國活動,對激發國恥、救濟民生、培植民德等時代急務貢獻良多。
關鍵詞 民眾圖書館;本位救國;抗戰時期
分類號 G259.29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3.09.010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National Salvation and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ople’s Librar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Zhang Shumei
Abstract After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various thoughts of national salvation were surging in China. As a major member of the library circle at that time, the people’s library took advantage of being closest to the people and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flo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o highlight the national righteousness. Under the principle of meeting the needs of current events and with the purpose of grasping the psychology of the public, the people’s library has organized and carried out many anti-war activiti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aving the nation based on library, contributing a lot to the urgent affairs of the times such as stimulating national humiliation, relie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cultivating people’s morality.
Keywords People’s library. Standard national salvation.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九·一八”事變后,國內各種救國思潮風起云涌,其中圖書館界立足本職工作,提出了志在文化傳承與民族復興的本位救國方略。圖書館界的本位救國,是對日本文化侵略的因應,凸顯了圖書館界的民族意識,為民族危機下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吨袊鴪D書館聲》主編陳伯逵指出,“九·一八”事變只是日本吞我全國之初步,“彼所謂大陸政策也,即以并吞我五族之全境為對象,處心積慮也久矣。”[1]他呼吁各圖書館協會、各級圖書館、各圖書館員,都積極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時代洪流中。民眾圖書館作為我國圖書館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與生俱來的平等性、通俗性、活動性和自由性,使其在近代中國社會教育中發揮著重要機關樞紐的作用。“民眾圖書館在各種圖書館及教育機關中最為接近民眾,今日國難方殷,要啟發民智,增強國力,應當步教育發達各國之后塵,盡量充實民眾圖書館,盡量利用民眾圖書館。因為這是民族復興之基本?!盵2]
1 抗戰時期圖書館界的本位救國思想
1.1 圖書館界本位救國思想的源起
民國時期圖書館界本位救國思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主任杜定友在演講中號召在校大學生:“我們終要仗我們的學問去救國,去謀國家的興盛。……現在國家到了這樣田地,我們讀書的要認真讀書,辦事的要認真辦事,上下一心,努力為國,然后國家方可免滅亡之禍?!盵3]杜定友先生的言外之意,即是大家要做好本位工作,國家才會有救。這是圖書館界清晰地闡述本位救國思想的起源。著名出版家王云五先生也認為:“愛國的辦法,并非要人人都為國家擔任公職或兵役才有發展余地。其實各人按其能力,為有益于國家社會的任何事業出力,結果和直接為國家出力,無大懸殊。這就是所謂本位救國。再能隨時關心國事,克盡國民的義務和尊重國民的權利。一團體的人個個如此,一國的人也個個如此,我國雖在這樣嚴重的國難當中,不久定能……復興起來?!盵4]王云五所言進一步詮釋了本位救國的含義——愛國方式千千萬萬,并不是一定要人人拿起槍炮沖上前線才叫愛國,各人按其能力,為有益于國家的任何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都是一樣的愛國。圖書館界立足本職工作,發揮自身優勢,一樣的可以為抗戰救國做貢獻。
著名圖書館學家沈祖榮則基于圖書館傳承文化的特性,指明了抗戰時期圖書館界本位救國方向?!皵橙藦妸Z我土地,吸盡我資財,殘殺我人民,猶不足以填其欲壑,而必將我們的國性,慘除殆盡而后快”[5]233,對此他鼓勵圖書館員,國難時期不要灰心沮喪,而應奮發有為傳承文化,“國難當前,不是消滅我們的,乃是喚醒我們的。只要我們認清了所在的地位,看透了我們目前的危險,我們便當積極的去設法求生存,求進步,我想我們的前程,一定會走得通的?!覀冝k理圖書館者,更應當自告奮勇,盡我們的本分,為文化事業謀發展,使我們祖宗數千余年所傳下來的國粹,得以表彰世界,藉以發揚我們民族的精神,培成我們民族的命脈。”[5]230言外之意,圖書館界雖然不能執干戈以衛社稷,但可以肩負保存文化的責任,一樣可以立足本位救國。
1.2 圖書館界開展本位救國的目的
“九·一八”事變后,文化傳承成為中國圖書館界的基本共識。喻友信認為:“國家興替,民族盛衰,系于文化。圖書館不僅負有保存文化之責而已,且負有發揚其所保存之文化而光大之使命?!盵6]6中國為什么會遭到日本蔑視與凌辱?一個重要原因“端在圖書館未有盡量發揚其所藏之寶庫之咎也?!盵6]6王云五更是寫下激昂文字:“敵人把我打倒,我不力圖再起,這是一個怯弱者!……一倒便不會翻身,適足以暴露民族的弱點。自命為文化事業的機關尚且如此,更足為民族之恥”[7],他號召中國圖書館界面對日本的文化摧毀意圖,要不甘示弱,要奮起抗爭,自覺肩負傳承文化之責,真正擔負起時代賦予圖書館的歷史使命。
抗戰時期我國圖書館界堅持本位救國,同時也賦予了圖書館以社會教育和社會動員的現實意義。大敵當前,救亡圖存是全民族的共同責任,對于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圖書館界來說,所負的責任更為重要。時人李仲甲指出:“我們雖不唱‘教育萬能’‘教育救國’的高調,然而最少也應該盡教育之最大能事,圖書館,尤其是公共圖書館是實施社會教育的重要機關,干這種工作的人,所負教育民眾、喚起民眾的責任,不但是義不容辭,而且應該具有精誠強干的態度去做?!盵8]如果說社會教育是圖書館的常態化工作目標,那么社會動員無疑是時代賦予圖書館的非常使命。圖書館界的抗戰動員,也有其自身特色,那就是利用書刊從心理上激勵國民,形成理性抗戰意識。
1.3 圖書館界開展本位救國的設想
陜西省立第一圖書館張知道指出:“圖書館者,文化事業之中心機關也,普及知識之利器也,足以啟迪民智,鞏固國基,故欲發揚文化,非發達之不可;欲使知識普及,更非發展之不可?!盵9]圖書館對發揚文化、普及知識如此重要,在抗日救亡圖存之際,其對于傳承文化與社會動員的意義就更顯重大?;诖耍瑘D書館界秉持本位救國初心,設想通過對外擴充圖書館、對內創設國難文庫等方式,以賡續弦歌,激發斗志。
第一,對外擴充圖書館,為抗戰創造智識條件。廈門圖書館余少文認為,抗戰聲浪彌漫全國之時,抗日若想穩操勝算,必須開通民智。而開通民智要靠圖書館做中心工作,“這就知道抗日救國聲中,圖書館的擴充,當視為最緊急的重要事業?!盵10]如在抗日前線福建,彼時全省只有42所圖書館,平均每縣不到1所,且多規模狹小,設備簡陋。對此,余少文一方面建議福建教育廳責令各縣政府教育局積極擴充圖書館事業;一方面呼吁還未開放的圖書館盡量公開閱覽,以救濟國難。彼時各省市縣區的經濟力有限,欲求普及各地方圖書館似力不從心,“惟是當此國難當頭,危機岌岌,間不容發,普及民眾學識,提高國民程度,實為救時藥石。故惟有希望諸不公開的圖書館,在可能范圍,公開閱覽,可算是救濟時機的一種辦法?!盵11]
第二,對內創設國難文庫,以激發國人持久抗戰熱情。“九·一八”事變后,各種社會團體奔走呼號,救國之聲不絕于耳,但血性帶來的情感刺激相當短暫,如何激發國人持久愛國之心,成為圖書館界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時人曹鐘瑜指出,當舉國喧囂之時,圖書館界無聲無息,似若無所為。其實不然,圖書館界無時不在進行其重大任務,“圖書館無日不供給若干人研究國難之一切——歷史之成因與社會之病根及國難以來所發生的事態之部分的或全體的現象——使若干人能認識并尋出救濟國難之理論與方案?!盵12]110他認為,圖書館襄助救國工作,往往不圖暫時急效,所以當全國轟然,而圖書館界卻獨自冷對,“圖書館乃不能不思所以熱之之方矣”[12]110,解決辦法即為創設國難文庫,以促醒閱者視聽,便利參考及研究,使“不詳日本侵我之方式及其所用之政策”[12]110者明了日本侵略方式及政策,“不寧唯是,且進而使之知所以救濟之方,扶持之策?!盵12]110創設國難文庫,可謂適逢其時,意義深遠。
2 民眾圖書館開展本位救國的主要舉措
2.1 舉辦中日問題圖書中心陳列
抗戰時期圖書館利用館藏資源優勢,在本位救國方面采取了諸多積極舉措,舉辦中日問題圖書中心陳列即為其一。如江陰巷實驗民眾圖書館不僅將該館原有相關書籍選出,還遠赴上海選購新書,編訂書目,告之大眾。同時,為擴大中日問題圖書影響,供給其他各機關需要起見,“特擬定流通陳列辦法,函詢各實驗實習機關需要與否,然后將圖書分為甲乙丙三組,并排定流通日期表,按表流通?!盵13]1700宿遷縣埠子集農民教育館,為便利反日宣傳起見,除在館內特辟反日宣傳室供附近地方人士前來參觀聽講外,還另購置400余冊反日書籍,編為反日文庫,分送各偏遠鄉鎮農民閱覽,以資普遍宣傳[14]。宜興民眾圖書館為激發民眾抗日救國熱情起見,亦及時將中日問題的各種圖表書籍及反日刊物,另行選出羅致,開架陳列,以供民眾閱覽,“閱報室中,自朝至暮,座上常為之滿,甚有在未開館以前,鵠立戶外靜候者。足證愛國熱烈,人各具有同心也?!盵15]
在抗戰如火如荼之期,民眾圖書館及時挑選中日問題圖書進行中心陳列和巡回展出,既為民眾了解日本及中日關系提供了參考,也無形影響著民眾的閱讀習慣,使混沌不知世界的民眾一改醉心于小說的閱讀習慣,從而關心時事,“史地、政治、社會問題、革命、軍事、經濟這數類圖書的出借數驟然增高不少,翻閱地圖者每小時平均有五六個人,這不能說不是舉行中日問題圖書中心陳列后的一點良好影響?!盵13]1700
2.2 編輯通俗性抗戰讀物
一個國家的民族文藝,具有喚起民族意識,鞏固民眾團結,鼓舞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在民族復興運動上,它是功能強大的思想武器。民國時期由于種種原因,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們對圖書中深奧的哲理不太理解,更喜歡閱讀通俗、形象、易懂的故事。為了達到最佳抗戰宣傳動員效果,激發民眾持久國恥之辱,民眾圖書館通過選編愛國故事,用文字做工具,把歷史故事和國際形勢用民眾能懂的語言表達出來,以此激發民眾的抗戰救國意識。經過民眾圖書館選編的愛國故事更易被民眾理解,因而民眾更易感動,更易發生教育之效。
民眾圖書館除編輯愛國故事外,還專門搜集抗戰材料,編輯國難日報,如江蘇泰興縣立民眾圖書館有感于民間宣傳的重要性,特用簡明文字編輯國難日報,讓抗戰愛國之情燃遍民間,“自暴日強占我東三省后,國難臨頭,舉國同憤。縣立民眾圖書館鑒于民間宣傳之重要,自上月下旬起,即編輯國難日報,以簡明之文字敘述國難之危急。發行以來,頗為民眾歡迎,銷數亦日見增加。目前又以暴日獸行,有加無已,該館刻正籌劃擴充內容,以廣宣傳。”[16]民眾圖書館利用珍藏的抗日救國圖書,不僅可以去醫治民眾對國難的冷漠與無知,激發民眾共同抵御國難的熱情,普及抗戰救國的知識;還可以讓各方民眾摒棄個人意識,自覺團結起來匯聚成抗戰的磅礴力量。
2.3 舉行國貨商標展覽會
國貨運動是抗戰時期凝心聚力,維護國計民生的深遠工作。國貨展覽會則是國貨運動中的實物宣傳,每舉行一次國貨展覽,便使一般國人對于國貨的信心增進一層,從而國貨的經營、推銷也因之大為提振。在抗戰大潮中,國人愛國熱情空前高漲,愛用國貨的心理已有相當的基礎,此時最要緊的是使一般民眾知道怎樣去選購國貨,以便對國貨有準確的識別,免受他人蒙混。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即為普及國貨商標知識。然而,國貨商標種類很多,民眾一時不易認識清楚,所以非長久保藏展覽,印入人心不可。而最適合也最有能力開展國貨商標收集及展覽工作的,莫若知識富源地圖書館。
江陰巷實驗民眾圖書館為提倡國貨,指導國人識別國貨起見,特舉行國貨商標展覽會,以指導“商家不要誤進日貨,一般民眾不要誤買日貨”[13]1714。該館通過搜集國貨標識,供給民眾參考,以喚起民眾注意,“熱心愛國的同胞可以不受瞞混,居心奸險的商人,也能明證其罪狀?!盵13]1714江陰巷實驗民眾圖書館舉行的國貨商標展覽會廣受民眾歡迎,參觀者紛紛留言,贊譽有加,希望該館多加舉辦,“國貨商標展覽會,是提倡國貨的先鋒隊——提倡國貨是阻止國外經濟侵略的大本營;直接可以打倒帝國主義經濟侵略,間接可以解決民生的經濟恐慌,而商標的認識尤是提倡國貨的指南針,希望繼續的進行!”[13]1719
2.4 組織抗戰專題演講
民眾圖書館除了上述幾種基于館藏資源的本位救國舉措外,還特別注意運用語言的力量,組織抗戰專題演講,以最大程度地激發民眾抗戰熱情。著名圖書館學家劉國鈞認為,演講與圖書事業配合,會更為有力。因為文字的存在是永久的,而演講的存在只是暫時的。文字的運用偏于理性,而演講則能激發感情,二者相得益彰。如果聽了演講,再去看書,則暫時獲得的印象可以不致消失;或是看了書而又聽演講,則冷靜得來的知識可以發生烈焰[17]。因此圖書館和演講聯絡起來,能夠產生更大的抗戰宣傳效果。一些民眾圖書館中本就設有演講部,在進行抗戰社會動員中正好可以發揮宣傳先鋒作用。
陜西省汧陽縣抗敵分會,為長期宣傳,訓練民眾起見,特假民眾圖書館成立講演所,于“每周星期四下午四時,召集城關商民,由黨政領袖及各機關士紳分別講演抗敵消息及時事新聞,以廣宣傳……收效甚宏。”[18]儀征縣立民教館圖書部鑒于暴日對我國猖獗進攻日甚,尤感亟應喚醒民眾,故繼抗日救國展覽會之后,又特別舉行讀者抗日救國演說競賽會,分成人組和兒童組進行。報名者踴躍,獎品由各方面支持提供,如縣區黨部贈橫匾三面、白紙薄十本,周平君贈白紙簿八本,教育局贈玻璃鏡框四面,縣商會及救濟院各贈中號鏡框一面[19],足證社會各界對抗戰演說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傊?,民眾圖書館在開展本位救國工作中,各館因時因地而異,以切合時事需要為原則,以抓住民眾心理為目的,開展了眾多富有本位救國意義的活動。
3 抗戰時期民眾圖書館開展本位救國的時代價值
3.1 廣泛宣傳激發民眾抗戰救國意識
有了思想,才有信仰;有了行動,才有力量,才能救國。民眾圖書館在近代中國社會教育事業中致力于普及教育、啟發民智,對基層民眾閱讀尤加關注。全面抗戰爆發后,民眾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地位日益凸顯,在宣傳抗戰、激發民眾抗戰熱情中起到了基層宣傳急先鋒的作用。面對日寇強襲,各地民眾圖書館肩負救國使命,懷抱救國熱情,除開展日常工作外,還積極致力于特別時期民眾愛國思想的灌輸和激發,以及民眾愛國行動的鼓舞和指導,“圖書館之在今日,又應深切認識今日之時代?;謴兔褡逡庾R,培養國家實力,了解今日中國處境之嚴重困難,應為人人處理其事業時存心弗懈者。每種事業之設施,誠能知其目標在于紓解國難,在于為民族培植實力,則事業之進行始有意義,亦即能發揮其最高最大之效力?!盵20]辦理民眾圖書館者,正是以此為存心,正氣充沛,行其所是,不為外物所移,譜寫出一支支感人的基層圖書館本位救國之歌。
3.2 定制文獻服務支持地方經濟建設
抗戰時期的民眾圖書館除了做好抗戰宣傳,激發民眾抗戰救國意識外,還通過開辦生計補習班、地方經濟研究室,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定制文獻服務,積極推動戰時地方經濟文化復興。如始建于1928年的重慶北碚區實驗民眾圖書館,戰時不僅致力于普及文化知識,豐富民眾文化生活,還先后設置了鄉村建設和旱災問題參考室,努力服務于當地經濟建設,“本館乃適應環境的要求,乃特設一個同時可容八人到十二人之‘鄉村建設參考室’一間,凡關于鄉村的圖書報紙、匯羅極為豐富、經常開放,任人觀覽。鄉村建設工作人員整天在內握筆揮毫,怡然自得?!盵21]117
此外,為了解決大后方旱災問題,該民眾圖書館又于雜志刊物報紙中盡量匯集關于救濟旱災問題的參考資料,以備鄉村建設人員瀏覽研究,“至普通參考資料,舉凡理化地質農業礦業衛生教育,乃至家畜保育等等,經常所需之參考資料,無不分門別類,逐日匯集,編成索引,按日個別通知,以促進各事業機關工作上之效率。”[21]117重慶北碚區實驗民眾圖書館因地因時制宜,設置相應參考室,針對性強,利用便利,在推動地方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該館上述諸多舉措正是抗戰時期民眾圖書館開展本位救國,助力民族復興的極好注腳。
3.3 主動應變彰顯圖書館人的職業擔當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教育文化事業遭受到日寇史無前例的摧殘和毀壞,為了賡續自身文化與傳承文明血脈,中華民族被迫在教育文化領域做出戰時應變。作為重要社會教育文化機關的民眾圖書館,在抗戰復興文化戰中踐行著本位救國使命,無論環境情勢如何惡劣,仍竭盡全力做好文化服務。一方面,極力搜集大量關于發揚民族精神等圖書,公開陳列,廣為流通,任人借閱,從思想上去激發民眾的抗戰情緒;另一方面,將館舍化身為戰時庇護難民,保護婦孺的場所。最令人動容之處,莫過于民眾圖書館員的戰時職業擔當精神。在國難當頭,經費折減之下,各館員節衣縮食,勉為其難,依然孜孜不倦地從事各項服務工作。例如在浙西淪陷區域,有的館員即便身處淪陷區域,仍然抱殘守缺奔走工作,或是于鄉村設立分館、流通部或流動文庫,使圖書廣為流通;或是向民眾募捐圖書運送前方,供將士閱覽,“雖備嘗艱辛,終不為惡勢力所動搖?!盵22]2凡此種種,都是戰時民眾圖書館員職業擔當精神的集中體現,值得后人銘記。
其實在任何時候,館員都是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圖書館事業能否進展,“當視各館館員有無此種優良的服務精神為斷的”[22]2。民眾圖書館的種種主動應變舉措,充分彰顯了圖書館人共紓國難的時代擔當精神。正如陳訓慈先生所言,“吾圖書館界同人,在此大時代中努力做去,雖然教育的效果,難以數字估計;但是相信能夠多盡一份力量,對于抗戰前途,必能多得一分助力,而且敵人只能毀滅我們的館舍,劫奪我們的圖書,決不能打擊我們不屈不饒的服務精神?!盵22]3
4 結語
在我國國難之際,圖書館界敏銳地洞察到日本文化侵略的野心,自覺地將文化傳承與民族保存、民族復興聯系起來,積極利用自身館藏資源和教育優勢開展本位救國??箲鸺ち髦?,以國立北平圖書館、浙江省立圖書館等為代表的大型圖書館,在保存中華優秀典籍,賡續文脈,傳承文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以江陰巷實驗民眾圖書館等為代表的中小圖書館則利用自身接近基層民眾優勢,立足館藏資源,面向各類群體開展了針對性強且靈活多樣的抗戰救國工作,充分展現了基層圖書館人在民族危難關頭,與社會各界共赴救國自強的時代擔當精神。
參考文獻:
陳伯逵.督促圖書館界共起喚醒閱眾抗日救國(代電)[J].中國圖書館聲,1931(2):14.
陳訓慈.二十年來我國之民眾圖書館與其展望[J].教育輔導,1936(8/9):47.
杜定友.對日問題與圖書館[J].中國出版月刊,1932(2):20.
王云五.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上冊)[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626-627.
沈祖榮.國難與圖書館[J].文華圖書館學??茖W校季刊,1932(3/4):223-234.
喻友信.圖書館員應有之真精神[J].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1934(2):6-7.
王云五.兩年中的苦斗[J].東方雜志,1934(1):24.
李仲甲.公共圖書館長應注意的幾件事情[J].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1936(3):4.
張知道.發展圖書館事業在西北之重要[J].圖書館,1933(2):3.
余少文.抗戰救國聲中的福建圖書館擴充問題[J].廈門圖書館聲,1932(2):1.
余少文.希望諸不公開的圖書館藏書樓等在可能范圍公開閱覽以為救濟國難時期之一助[J].廈門圖書館聲,1936(7/9):2-3.
曹鐘瑜.國難文庫創設芻議[J].文華圖書館學??茖W校季刊,1934(1):109-113.
胡耐秋.抗日中心單元運動中的四大活動事業:江陰巷實驗民眾圖書館研究實驗事業之一[J].教育與民眾,1932(9/10):1695-1722.
宿遷縣立農教館舉辦反日巡回文庫[J].民眾教育通訊,1931(3):187.
中華圖書館協會.宜興民眾圖書館之救國聲[J].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1931(2):19.
泰興縣立民眾圖書館編輯國難日報[J].民眾教育通訊,1931(8):146-147.
劉國鈞.圖書館與民眾動員[J].教育通訊,1938(24):6.
各縣擴大抗敵宣傳[N].西京日報,1937-11-18(3).
縣立民教館舉行抗日救國演說競賽[J].民眾教育通訊,1932(2):148-149.
陳訓慈.浙江全省圖書館概覽序[J].浙江全省圖書館概覽,1936(4):2.
張惠生.一年來的民眾圖書館[J].北碚月刊,1937(9/10):113-117.
陳訓慈.戰時圖書館事業[J].社教通訊,1939(3):1-3.
張書美 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 江西南昌,330022。
(收稿日期:2023-05-19 編校:謝艷秋,劉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