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張 歡,喬 林,周岐夢,徐軍鵬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七醫(yī)院骨科,陜西 寶雞 721000)
副舟骨是臨床常見的足部畸形。患者在發(fā)育過程中副舟骨與舟骨之間生成假關節(jié),而假關節(jié)是以軟骨組織和纖維組織進行填充的,擠壓或運動過量都會導致其假關節(jié)磨損,進而引發(fā)疼痛性副舟骨。臨床首選保守治療,包括穿戴矯形鞋、支具固定等。一般保守治療6 個月以上無顯著療效者則應采取手術治療[1]。臨床上Ⅱ型疼痛性副舟骨較多見,且疼痛癥狀顯著,難以自愈,多需采用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方式主要為副舟骨融合術與Kidner 術,其中副舟骨融合術是將舟骨與副舟骨之間的纖維連接切除,再固定假關節(jié)。而Kidner 術則是通過切除患者副舟骨處脛后肌腱,利用鉚釘固定重建于其足舟骨下表層[2],但臨床關于兩種術式對Ⅱ型疼痛性副舟骨療效比較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探討Kidner 術與副舟骨融合術治療青少年Ⅱ型疼痛性副舟骨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科學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七醫(yī)院收治的60 例Ⅱ型疼痛性副舟骨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2 例,女性8 例;年齡12~17 歲,平均年齡(14.78±2.13)歲;病程6~16 個月,平均病程(11.78±3.56)個月。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 例;年齡14~17 歲,平均年齡(15.89±1.05)歲;病程9~15 個月,平均病程(12.78±1.56)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八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法定監(jiān)護人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骨科學(第4 版)》[3]中疼痛性副舟骨的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均為足舟骨內側局部隆起,出現(xiàn)疼痛或壓痛,嚴重可影響行走;②經X 線或MRI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疼痛性副舟骨;③年齡12~17 歲;④符合Kidner 術及副舟骨融合術手術指征;⑤經矯形器、口服抗炎藥等保守治療無顯著療效者。排除標準:①診斷為雙側副舟骨;②疼痛癥狀不明顯者;③有下肢手術史者;④存在肝、腎功能異常者。
1.2 手術方法術前準備:兩組患者常規(guī)備皮、消毒、鋪巾,采用局部麻醉,取平臥位,患肢位于床中間,并在患肢股部綁上止血帶。兩組患者均采用同一方式暴露脛后肌腱,即以副舟骨為定點,向左延伸2 cm,向右延伸1 cm 處,取約3 cm 切口,并依次切開,暴露脛后肌腱。對照組患者采用副舟骨融合術進行治療,即暴露出脛后肌腱后,顯露舟骨與副舟骨間纖維及軟骨組織,并除去假關節(jié)間連接纖維部分。然后利用2 枚規(guī)格為1.2 mm 的克氏針臨時固定患者足部跖屈內翻部位及融合假關節(jié),并利用X 線透視檢查是否對位良好,再擰入2 枚規(guī)格為3 mm 的加壓空心螺釘進行固定。再一次利用透視檢查對位是否良好、螺釘位置、方向及深度情況。最后沖洗切口,逐層縫合。觀察組患者采用Kidner 術,即暴露脛后肌腱后,作縱線切開脛后肌腱,并將其剝離,顯露副舟骨部分,然后去除副舟骨和副舟骨與舟骨間纖維、軟骨組織連接部分,最后利用咬骨鉗(湖南遠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號:RS-8301)去除多余部分足舟骨,將舟骨、楔骨內側緣平齊。另外,利用導針定位后,在舟骨內側平面打進1 枚直徑約2.8 cm 的骨錨釘,于尾端縫合脛后肌腱,并將四周進行縫合,縫合注意保持患者足部處于跖屈內翻。兩組患者術后均應用抗生素48 h,抬高患側肢體,切口常規(guī)更換敷料;于術后利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傷口部位,利用石膏對患肢進行外固定,術后3 周后指導患者足部、踝關節(jié)功能鍛煉,術后3、6、12 個月定期門診隨訪。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愈:局部疼痛或壓痛完全消失,且足部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顯效:局部疼痛或壓痛基本消失,足部功能接近正常,但活動時偶有痛感;無效:局部疼痛及足部功能無改善[4]。總有效率=(治愈+顯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比較兩組患者影像測量結果。采用X 線(上海容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型號:Bji-1)測量患者手術前后患足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跟骨傾斜角(Pitch 角)及距舟覆蓋角(TCA 角)影像學改變情況,評估患者融合處骨愈合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視覺模擬量表(VAS)疼痛評分及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xié)會(AOFAS)評分。采用VAS[5]評估患者術后3 個月、6個月疼痛情況。VAS 最高分為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重。采用AOFAS 后足及踝評分[6]評估兩組患者術后足部功能。AOFAS 總分為100 分,足部功能優(yōu)秀為90~100 分,良好為75~89 分,尚可為50~74 分,差為<50 分。④比較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隨訪調查兩組患者術后12 個月復發(fā)情況。復發(fā)診斷標準[7]:符合運動后疼痛、內側縱弓塌陷、繼發(fā)平足中的任意一項即判定為復發(f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影像測量結果比較兩組患者術前Meary角、Pitch 角及TCA 角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Meary 角、TCA 角小于術前,Pitch 角大于術前,且觀察組Meary 角、TCA 角小于對照組,Pitch 角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影像測量結果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影像測量結果比較(°,)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Meary 角:距骨第一跖骨角;Pitch 角:跟骨傾斜角;TCA 角:距舟覆蓋角。
?
2.3 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及AOFAS 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VAS 疼痛評分低于術后3 個月,AOFAS評分高于術后3 個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3 個月、6 個月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AOFA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及AOFA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VAS 疼痛評分及AOFAS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術后3 個月比較,*P<0.05。VAS:視覺模擬量表;AOFAS: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xié)會。
?
2.4 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復發(fā)情況比較[例(%)]
副舟骨繼發(fā)于患者足部舟骨中的骨化中心,且病因尚未完全明確。而疼痛性副舟骨通常是因Ⅱ型副舟骨引起,大多表現(xiàn)為副舟骨局部紅腫,長時間行走疼痛加劇[8]。目前治療該類疾病主要手術方式為Kidner 術,改良后Kidner術是將副舟骨和舟骨部分去除,并將脛后肌腱直接縫合。而副舟骨融合術是去除舟骨與副舟骨間纖維、軟骨組織連接部分,再進行固定,但不去除附著于楔骨內側處的脛后肌腱[9]。本研究觀察Kidner 術與副舟骨融合術治療青少年Ⅱ型疼痛性副舟骨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Meary 角和TCA 角小于對照組,Pitch 角大于對照組,提示Kidner術治療Ⅱ型疼痛性副舟骨臨床療效優(yōu)于副舟骨融合術,能有效促進患者術后骨愈合。有研究表明,Ⅱ型疼痛性副舟骨患者X 線檢查結果顯示其副舟骨與舟骨間假關節(jié)間隙呈不對稱增寬,后期復查顯示足內側軟組織出現(xiàn)腫脹,副舟骨與舟骨形成假關節(jié),且關節(jié)表面粗糙[10]。因此,影像學檢查對于疼痛性副舟骨臨床診斷、鑒別診斷有著關鍵作用。Kidner 術是通過剝離患者副舟骨及舟骨受損部分,并保留其脛后肌腱止點,致使其彈簧韌帶對足縱弓維持作用加強,且對保持脛后肌腱連續(xù)性具有積極作用。而副舟骨融合術雖可達到促進患者骨愈合目的,但術中會造成其脛后肌腱走形,并直接作用于副舟骨與假關節(jié)中,這種長期扭轉的力量極易致使融合失敗,進而影響臨床療效。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3 個月、6 個月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AOFAS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Kidner術治療Ⅱ型疼痛性副舟骨能顯著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及足部功能。有研究表明,Kidner 術不僅能保持患者脛后肌腱固定重建的穩(wěn)定性,還能減少對其骨質的破壞,且遠期療效較好,更有利于后期足弓的重建及恢復[11]。鄭偉鑫等[12]研究結果表示,Kidner 術可使周圍突出舟骨結節(jié)疼痛癥狀緩解,并減輕縱弓緊張所導致的足弓永久矯正。而在對患者進行副舟骨融合術時,假關節(jié)融合可導致副舟骨表層脛后肌出現(xiàn)炎癥反應,進而導致其突起的副舟骨會因摩擦引起腫脹及疼痛,進一步影響患者預后。另外,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術后的恢復也十分重要,臨床醫(yī)師應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在不同階段給予其相應功能鍛煉指導,幫助患者恢復和維持足部功能,有利于減輕其術后疼痛以降低后遺癥的發(fā)生情況[13]。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提示Kidner 術治療Ⅱ型疼痛性副舟骨能有效降低患者疾病的復發(fā)率,遠期療效較好。
綜上所述,與副舟骨融合術相比,Kidner 術治療青少年Ⅱ型疼痛性副舟骨的效果更優(yōu),能顯著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及足部功能,并促進其骨愈合,且遠期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