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輝 陳繼杰 聞濤
癲癇是最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據報道,全球每年患病率約61.44/100 萬,終身患病率為7.60/1000,我國患病率為5%~7%,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重點防治的神經-精神疾病[1]。癲癇反復發作且無法預測,規范抗癲癇藥物治療效果已獲得臨床肯定,但仍有30%患者對抗癲癇藥物耐藥而致治療失敗,影響預后[2]。因此,尋找有效標志物準確評估患者預后,及時進行干預,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屬內源性神經保護劑,主要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表達,可提高神經元細胞抵抗缺血缺氧能力,從而抑制神經細胞凋亡[3]。膠質酸性纖維蛋白(GFAP)是星形膠質細胞活化標志物,其含量是影響神經功能障礙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4]。NOD 樣受體家族含pyrin 結構域蛋白3(NLRP3)是免疫-炎癥反應重要組成部分,其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Caspase-1)、白細胞介素-18(IL-18)在阿爾茨海默病、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等神經系統疾病中均有明顯促炎作用[5]。鑒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擬分析癲癇患者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與癲癇病情相關性及對預后的影響,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獲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選取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我院收治的205 例癲癇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國立癲癇嚴重程度評分量表(NHS3)分為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組(n=85)和部分性發作組(n=120),其中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組中男45 例,女40 例;病程5~23 個月,平均(13.67±2.54)個月;體質指數(BMI)18.8~24.5kg/m2,平均(21.57±0.85)kg/m2。部分性發作組中男70例,女50 例;病程5~26 個月,平均(14.11±2.72)個月;BMI 18.5~24.7kg/m2,平 均(21.63±0.88)kg/m2。選取同期10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55 例,女45 例;BMI 18.4~24.6kg/m2,平均(21.46±0.83)kg/m2。3 組性別、BM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癲癇診斷標準[6];陽性與陰性癥狀評分表(PANSS)評分>60 分;經臨床癥狀、腦電圖檢查確診;近3 個月內癲癇發作次數≥2 次;具備一定閱讀、理解能力;能接受定期隨訪,遵醫囑用藥且用藥依從性良好;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難治性癲癇;合并惡性腫瘤;患有腦梗死、腦外傷等顱內病變;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躁狂、暴力行為及自殺傾向患者;肝腎等重要臟器不全;既往有精神病史者;無法配合治療或中途失訪者。
1.3 方法入院后,均口服奧卡西平片(批準文號:H20140098,廠家:西班牙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規格:0.3g),首次劑量0.3g/次,每日2 次,根據藥物說明書要求和患者實際情況調整用藥劑量,維持劑量0.6~2.4g/d,持續治療6 個月。
治療6 個月后,以癲癇發作頻率改變作為發作控制判定指標,顯效:無發作;有效:發作次數減少≥50%;無效:發作次數減少<50%。將顯效及有效納入完全控制,無效納入未完全控制。根據治療6個月后癲癇控制情況將205 例患者分為完全控制組(n=145)和未完全控制組(n=60)。
采集受檢者入院當日清晨3mL 空腹靜脈血,在室溫下離心處理,離心速率3 000r/min,離心時間10min,離心半徑10cm,取上清液備用。BDNF、NLRP3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GFAP 采用酶聯免疫分析法測定,所有操作嚴格遵循試劑盒說明書。
1.4 觀察指標①3 組入院時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②癲癇患者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與癲癇嚴重程度、認知功能相關性;③癲癇患者治療前、治療2 周、治療1 個月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④治療1個月血清BDNF、GFAP、NLRP3 對預后的預測價值。認知功能采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分表示。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Pearson 相關系數模型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 組入院時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比較3 組入院時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FAP、NLRP3 水平: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組血清>部分性發作組>正常對照組,BDNF 水平: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組<部分性發作組<正常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 組入院時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比較()

表1 3 組入院時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比較()
2.2 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與癲癇嚴重程度、認知功能相關性對癲癇嚴重程度進行賦值:輕度=1,中度=2,重度=3。Spearman/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癲癇嚴重程度與血清BDNF 水平呈負相關,與MMSE 評分呈正相關(P<0.05);癲癇嚴重程度與GFAP、NLRP3 水平呈正相關,與MMSE 評分呈負相關(P<0.05)。見表2。

表2 血清BDNF、GFAP、NLRP3 與癲癇嚴重程度、認知功能相關性
2.3 未完全控制組和完全控制組治療前、后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比較治療前,未完全控制組和完全控制組患者血清BDNF、GFAP、NLRP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 周、治療1 個月,未完全控制組患者血清BDNF 低于完全控制組,GFAP、NLRP3 水平高于完全控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治療1 個月后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對預后的預測價值以未完全控制組患者作為陽性樣本,完全控制組患者作為陰性標本,繪制ROC 曲線,結果顯示,血清BDNF、GFAP、NLRP3水平單獨預測癲癇患者預后的AUC 分別為0.747、0.719、0.754,截斷值分別為6.16ng/mL、3.52ng/mL、94.62μg/L,聯合預測癲癇預后的AUC 為0.820,敏感度為86.67%,特異性為90.00%,優于各指標單獨預測(P<0.05)。見表4、圖1。
表3 未完全控制組與完全控制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比較()

表3 未完全控制組與完全控制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比較()

圖1 治療1 個月后血清BDNF、GFAP、NLRP3 水平對預后預測價值的ROC 曲線
據調查,約30%癲癇患者會對抗癲癇藥物產生耐藥,嚴重和控制不良患者會出現叢集性發作并在短期內再發,增加軀體、腦損傷風險[7]。BDNF廣泛分布于中樞神經系統,在紋狀體、大腦皮層及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均有表達,特別是在海馬和內嗅皮層(癲癇發作易感性相關區域)呈高表達。一項動物實驗表明,將攜帶BDNF 基因的腺病毒注入癲癇大鼠顱內通過提高BDNF 含量后可顯著減少癲癇發作,提示BDNF 與癲癇患病機制明顯相關[8]。GFAP 屬于腦內星形膠質細胞組成成分,已有研究證實,其對腦組織有一定保護作用,但膠質細胞形成的膠質瘢痕可阻礙神經元軸突再生,由此可見其表達水平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程度密切相關[9]。本研究結果顯示,癲癇患者血清BDNF 與癲癇嚴重程度呈負相關,與MMSE 評分呈正相關;GFAP、NLRP3 與癲癇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與MMSE評分呈負相關,與霍彥等[10]報道相近,提示癲癇嚴重程度及認知功能受損與血清BDNF、GFAP 水平有關。考慮原因為當腦組織損傷后,BDNF 可通過調節Caspase-3 活性,抑制神經元凋亡,另可激活內源性神經祖細胞活性,增強神經再生功能。GFAP具有調節眾多神經系統生理、病理活動作用,其水平升高可引起鉀離子調節功能紊亂,導致神經與異常興奮,加重癲癇癥狀。有研究發現,GFAP 可引起癲癇患者細胞骨架及強度均會改變,進而影響神經遞質表達,隨著GFAP 含量增加,患者神經功能障礙越嚴重,其病情亦隨之加重[11]。亦有報道指出,抑郁早期,機體為減輕神經元損害,可刺激星形膠質細胞形成,GFAP 表達大幅上調,隨著癥狀加重,其升高越明顯,為本研究論點提供支持[12]。
近年隨著對腦癱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發現腦內炎癥反應在癲癇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3]。相關報道指出,炎癥反應可通過激活特異性信號轉導通路受體,加劇觸發神經元興奮性,從而增加癲癇發作及復發風險[14]。NLRP3 能識別內源性危險信號并激活Caspase-1,進而活化IL-1β 等炎癥介質,加劇炎癥反應。另有研究指出,NLRP3位于小膠質細胞,其被激活后形成NLRP3 炎癥復合體,觸發和促進炎癥反應,同時誘導程序性細胞死亡[15]。癲癇發作可加重血腦屏障損傷,加劇腦內炎癥反應,從而激活小膠質細胞、星形膠質細胞,促進炎癥介質表達,進一步降低癲癇發作閾值,導致大腦興奮性增加和癲癇反復發作。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NLRP3 水平在正常對照組、部分性發作組和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組中呈逐漸升高趨勢,且治療2 周、治療1 個月,癲癇未完全控制患者血清NLRP3 水平高于完全控制患者,提示NLRP3 除與病情變化聯系緊密,還可影響預后。推測原因為NLRP3 激活后,可觸發Caspase-1 參與的細胞焦亡和炎癥反應發生,導致IL-1β、IL-18 等炎癥細胞因子釋放,表達量明顯增加,募集炎癥細胞聚集,擴大炎癥反應,增加神經興奮性,降低癲癇發作閾值,增加癲癇復發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BDNF、GFAP、NLRP3單獨與聯合檢測對預后預測的AUC 分別為0.747、0.719、0.754、0.820,提示單獨檢測對癲癇預后預測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但3 項聯合檢測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血清BDNF、GFAP、NLRP3 不僅與癲癇病情變化聯系緊密,還可影響預后,聯合檢測3者可為預后的預測提供一定參考,從而指導臨床做出進一步的決策與治療。受時間、臨床實際條件的限制,本研究納入樣本量偏少,可能造成文中數據偏倚,今后需聯合多中心收集更多病例,做進一步的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