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蕊 紅

潘玉華
2023年4月12日,在西南交大禮堂的講臺上,面對臺下的莘莘學子,一位女士侃侃而談。她的《德藝兼備,匠心前行》的主題講座,詮釋了新時代工匠精神,感染了臺下所有人。她,就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29研究所高級技師潘玉華。在近30年的歲月里,她“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以“學習、專注、擔當、奉獻”的工匠精神,獲得了業界的高度肯定。這位“軍工繡娘”,以精湛的技藝給空警-500、北斗衛星焊接大腦,為我國軍工科技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75年,潘玉華出生在四川省西南部一個小山村。她的奶奶是一名蜀繡高手,繡出的作品總是活靈活現。潘玉華從小看見奶奶在錦緞上穿針引線,特別羨慕,向往自己長大以后也能夠像奶奶一樣成為一名繡娘,于是,她便跟著奶奶學習繡花。奶奶告訴潘玉華,刺繡其實沒什么訣竅,就是熟能生巧,多加練習。小小的她記住了奶奶的話,勤學苦練刺繡技藝。長大后,她雖然沒接過奶奶的家傳,但卻成了一名預警機制造中精密手工焊接的“軍工繡娘”。
1995年,年僅20歲的潘玉華應聘進入中國電科公司29所,被分配到裝配部的一個電裝車間,與一個個精密電子元器件打交道。初進電科集團,她只是一個普通的臨時工,但是在工作中,潘玉華絕對不含糊,對于本職工作,她始終保持著一份熱情,努力學習工作技能,力求將工作做好。工作中有不懂的,便虛心向前輩師傅請教,通過工作實踐,獲得經驗和知識。她的師傅曾對她說:電子產品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一個真正好的電子產品,往往“里子”比“面子”更重要!雖然我們做的是精密焊接組裝工作,但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需要心、手、眼的高度配合,任何一個地方掉隊就容易犯錯。師傅的話語對潘玉華觸動很大,這讓她想起了奶奶的繡品。于是,帶著師傅的叮囑,她從最基礎的工作起步,一步步地給自己設定小目標,然后不斷努力實現。工作中精益求精,每次焊接完成后,她還要反復和設計師溝通,了解產品在具體實踐中暴露出的不足和瑕疵,以便及時改進不足之處。
在研發某個項目時,需要在手表大小面積上手工植入1000多個細小鉛柱,鉛柱大小相當于繡花針,把鉛柱垂直植入到器械上,要保證植入的垂直精度小于頭發絲直徑的1/2,這樣高標準的工藝要求,對于潘玉華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這之前,潘玉華只做過對幾十根、上百根的鉛柱的植入工作,像這樣上千根、精度要求特別高的工藝,她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項工作需要練習心靜、手穩,保證平穩。為了圓滿完成任務,從接到這個任務后,潘玉華就經常在家里進行練習。她在一個盛滿水的杯子中,不斷地投入一元硬幣,并保證杯子里的水一滴都不溢出,練到最后,她的最高紀錄可以投入45枚。為了提升自己的心靜能力,她利用投放銀針來練習。同時,她還會用鑷子夾取一顆顆比芝麻粒還要小數十倍的焊球來整齊地排列,練習心、手、眼的高度協調能力。
為練自己的眼力,磨煉專注力,潘玉華撒上一把芝麻,用鑷子將芝麻一顆一顆夾起來整齊排列在托盤里,以此磨煉專注之心,直到心無旁騖,從而達到心、手、眼的高度協同。“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專注’成為我成長字典中的關鍵詞。”回憶過往,潘玉華說。
就這樣,通過幾千次、上萬次的練習,潘玉華的心、手、眼的協調能力達到了工藝所需要的標準和要求,最終圓滿完成了這次植入工藝,為該項目的順利研發提供了保障,研發周期縮短了近1年。
2009年,所里接受了北斗衛星研發任務。在研發過程中,潘玉華發現她接到的電子元器件越來越精密,集成度越來越高。一天,質量師拿著一塊出現故障的電子板找到潘玉華。為了快速判斷故障,他要求潘玉華把1000多個管腿拆下來,找到故障之后再原樣焊回去。
其實,隨著高精尖電子元器件產品高度集成化趨勢的到來,潘玉華早就預感到了研發新工藝的必要性。于是她未雨綢繆,早在一年前就已經開始和工藝師一起研究探索植柱新工藝了。雖然胸有成竹,但當接受任務的那一刻,她還是感覺到了很大的壓力。
時間不等人。為早日圓滿完成任務,潘玉華集中精力,屏氣凝神,一絲不動坐了4個小時,成功焊接完成第一塊電子板。接下來,她顧不得休息,一口氣又焊完了另外3塊。4塊電子器件焊接完成后,因為坐的時間太長,她整個人都僵硬了。第二天,她把器件交出,其完美的焊接令人吃驚。突破了自身的極限,潘玉華把這項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變成駕輕就熟的絕活。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不斷的練習,她完成一塊1000多根的植柱只需要兩個多小時。
轉眼到了2015年。在“9·3”閱兵式上,新一代預警機驚艷亮相。預警機是空中指揮所,是整個飛行隊伍的神經中樞,這些神經中樞里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都是由潘玉華手工焊接完成的。
空警-500預警機的天線罩上遍布著上百萬個電子模塊單元,潘玉華的工作就是要在這些縱橫交錯的電子模塊單元上實現高密度的組裝,一個都不能出差錯。一旦有任何一個出現錯誤,電子信號不能導通,最終導致整個預警機功能失效。1000多次重復卻要保證和第一次一樣的精度,沒有任何機器輔助全憑手感。這樣不容有一丁點差錯的操作,潘玉華的成功率達到了幾乎是100%。她的這一手絕活為新一代預警機的研發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們很難將威武雄壯的閱兵方陣與飛針走線的溫婉繡娘聯系在一起,但事實就是如此。在我國軍工、航天領域,很多先進飛機、導彈的精密部件都是潘玉華這樣的“繡娘”用一雙巧手焊接出來的。而如此精細、縝密的操作背后,必定是日復一日的鉆研和練習。
在廠里,潘玉華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鉆研勤學不綴,還是一位嚴師。在徒弟眼里,她是技術水平最高的師傅,也是最嚴苛的師傅。為了讓徒弟們練好本領,工間休息的時候,潘玉華會帶著徒弟們像自己當年那樣,做投硬幣的練習。最初,徒弟們對于這種枯燥的練習不能理解,覺得自己已經做得挺好了,不必要一次次重復練習。
徒弟們的小心思,潘玉華能理解,因為她也是過來人。記得自己剛入廠時,師傅也是這樣要求她的。當年面對師傅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自己還掉過眼淚。然而之后有一次,師傅派她去維修飛機上的功能模塊,她才真正體會到了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責任的重大,并理解了師傅的良苦用心。
那次潘玉華看到了戰士們在冰天雪地里艱苦訓練的場景,體會到了飛行員對國家的忠誠。飛機修好后,戰士們還邀請潘玉華參觀了他們高難度的飛行訓練,那場面震撼了她的內心。她理解了師傅嚴苛要求自己的用心,因為,她的肩上擔著國家安全的重任,不容出現一點差錯。
潘玉華用自己過往的經歷說服了徒弟,徒弟們在她的感染和帶動下,沉下心來刻苦鉆研技術,用良好的工作技能,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
近年來,潘玉華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凝練成了一套“4321質量理念與方法”,這就是:“學習、專注、擔當、奉獻”的四維榜樣觀;“立匠心、傳匠藝、琢匠器”的三匠育人觀;“需求驅動、創新驅動”的二驅質量引擎;“上下游協同化、操作標準化、工具信息化、經驗知識化”的一體化質量方法。運用這套質量理念和方法,潘玉華帶領以她名字命名的“潘玉華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團隊迎難而上,開展技能創新,解決技術難題,培養了很多高技能人才。大師工作室兩年獲得11項技術和質量成果,發表論文10余篇。她堅持PDCA的質量改進方法,長期開展QC活動,作為主要負責人的質量管理小組7次獲評全國及省部級QC成果一等獎。潘玉華毫無保留傳承技藝,培養出越來越多的能手、工匠。她的團隊中,1人獲得中央企業技術能手稱號,1人獲得全國制造行業能手大賽冠軍,2人獲得IPC技能大賽西南賽區亞軍、2人獲得季軍,8人獲得成都工匠。

潘玉華(左三)向同事實例講解產品高質量焊接的操作要點
2018年10月,潘玉華參加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并作為國新辦邀請的優秀產業工人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分享她對工匠精神的看法。在她眼里,“工匠精神”可以概括為6個字:專注、堅持、創新。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鍥而不舍、持之以恒、不斷突破。這次中外記者見面會一經央視新聞聯播播出,潘玉華迅速在更大空間走紅,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
成了“網紅”,潘玉華非常淡定。她說這是自己人生中一次難忘的經歷,自己的演講能得到大家的共鳴,是因為“國家重視技能人才的發展,我覺得產業工人的春天來了”。
潘玉華的出色業績,也使她入圍“2019工匠中國年度十大國匠”,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第三屆中國質量獎(個人)、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巾幗建功標兵、中央企業百名杰出工匠等榮譽。
一個擁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國家和民族,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純粹;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濫造,多一些優品精品。所謂匠人,就是不懼怕枯燥和漫長,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嘗試中,為接近極限,傾注一生。這就是潘玉華的理想信念,也是她的追求目標,她將循著自己的既定目標,堅定不移走下去,為國家的航空和國防事業,奉獻出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