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推薦
內容簡介
《鏡花緣》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創作的長篇小說,共100回。
前50回講述了秀才唐敖和林之洋、多九公三人出海游歷各國及唐小山尋父的故事。王母娘娘壽宴時,百花仙子得罪了嫦娥仙子,并對其立誓,若百花在不應齊放時違令齊放,便自愿墜入凡塵,受一世磨難。后心月狐奉詔下凡,投胎成武則天。一日,天降大雪,武則天因醉下詔百花盛開,不料百花仙子出游,眾花神無從請示,又不敢抗旨不尊,只得開花,因此違犯天條。玉帝把眾花仙子貶到人間。百花仙子托生為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赴京趕考,中得探花,而此時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有奸人陷害唐敖,說他與徐敬業有結拜之交,被革去功名,降為秀才。唐敖因此對仕途感到灰心喪氣,便拋妻棄子跟隨妻兄林之洋到海外經商、游歷。他們途徑幾十個國家,見識了許多奇風異俗、奇人異事、野草仙花、野島怪獸,并結識了由各花仙轉世的十幾名德才兼備、美貌妙齡的女子。唐小山跟著林之洋尋父,直到小蓬萊山,后遵父命改名唐閨臣,上船回國應考。
后50回著重表現了眾女子的才華。武則天開科考、試才女,錄取百人。才女們相聚“紅文宴”,各顯其才,琴棋書畫、醫卜音算、燈謎酒令,人人論學說藝,盡歡而散。唐小山入小蓬萊山尋父不返,而此時,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的后代又起兵反周,攻破長安城外武家軍的酒、色、財、氣四關,擁立中宗復位,武則天仍被尊為“大圣皇帝”,她又下詔,仍開女科,并命前科百名才女重赴“紅文宴”。
《鏡花緣》繼承了《山海經》中《海外西經》《大荒西經》的一些材料,經過作者的再創造,憑借其豐富的想象、幽默的筆調,運用夸張、隱喻、反襯等手法,繪制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文化圖景。
作家名片
李汝珍(約1763-1830),字松石,號松石道人,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小說家、文學家。少年時師從凌廷堪學習古代禮制、樂律、歷算、疆域沿革,并對疆域沿革特別感興趣。由于李汝珍對八股文不屑,導致其終生不達,最大的官做過河南縣丞,但他學問淵博,精通音韻,青少年時代就有著作《李氏音鑒》問世。他生性耿直,不阿權貴,不善鉆營,始終沒有謀到像樣的官職。中年以后,他感到謀官無望,便潛心鉆研學問,從乾隆六十年到嘉慶二十年(1795—1815),寫出了可與《西游記》《封神演義》媲美的《鏡花緣》。
藝術特色
夸張手法:在大部分諷刺作品中,夸張這種手法被大多數作家鐘愛,李汝珍在表現特定的諷刺內容時,也使用了這種手法。他將某種需要表現的性格或現象有意放大,讓作品中的喜劇人物主觀上的假定邏輯與現實生活中的正常邏輯相錯位,從而產生與眾不同的表達效果。
漫畫手法:《鏡花緣》中,作者對海外異國的人情物態的描寫并非隨心所欲的胡亂勾描,而是根據其所要表達的寓意,運用漫畫的手法細致勾勒,讓人感到滑稽可笑的同時悟出此中真義。
對比手法:作者通過對比手法,對科舉制度予以諷刺;又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和同一人物的前后對比,反映出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精神的毒害,在對比中進一步諷刺了那些裝腔作勢、胸無點墨的冒牌文人,揭露了其丑陋的精神世界。
代表人物
唐小山(唐閨臣):本為百花仙子,因女皇武則天令百花寒天齊放,被迫開花后遭天譴,被貶下凡托生為秀才唐敖之女。她美貌端莊,天姿聰穎,喜文好武,見識過人。其父唐敖科舉落第,求仙不返。她隨舅出海尋父,遍歷艱險,于小蓬萊山得父書信。信中令她更名閨臣,并約她中過才女再相聚,她于仙山見一碑文,上鐫百名花神降生人間的姓名及中才女的名次。她抄下碑文,回國赴女科考試,恰錄取百女,皆與碑文相符。眾才女及第后,連日飲宴游戲,盡歡而散,她也重歸仙山。
唐敖:才思敏捷,喜好游山玩水,卻無心科考。因其父臨終遺言要他至少也得當個會元,自此便開始發奮努力,終于得中探花,卻因曾與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結拜被降為秀才。他有意棄絕紅塵,便與女兒唐小山、舅兄林之洋、好友多九公等出海游歷,他們到達了四十多個國家,見識了很多異國的風土人情。到了小蓬萊山,唐敖被山中仙境吸引,頓覺名利之心殆盡,再加上他吃了仙草,入圣超凡,終進山不返。
林之洋:雖為商人,卻從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妹夫唐敖被革去功名,想出海暢游以解愁悶,他爽快地答應了唐敖的要求,還拒收舟船飯食之費,并建議用此錢買些貨物到海外銷售。行至小蓬萊山,唐敖入山不返,他不聽大家勸阻,足足尋找了一個月,直到看見妹夫寫在石碑上的一首表示不再還俗的七言絕句,才承認其已成仙,含淚返回。
多九公:年輕時參加過科舉考試,雖才學滿腹,卻從未考中秀才,至此丟下書本,做起了海船生意。八十多歲,身體卻非常健康,走起路來健步如飛。由于久慣漂洋,他見多識廣,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無一不知,還會治療很多疾病。
精段選讀
唐家小山
恰喜這年林氏生了一女。將產時,異香滿室,既非冰麝,又非旃檀,似花香而非花香,三日之中,時刻變換,竟有百種香氣,鄰舍莫不傳以為奇,因此都將此地喚作“百香衢”。
未生之先,林氏夢登五彩峭壁,醒來即生此女,所以取名小山。隔了兩年,又生一子,就從姊姊小山之意,取名小峰。小山生成美貌端莊,天資聰俊。到了四五歲,就喜讀書,凡有書籍,一經過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書籍最富,又得父親、叔叔指點,不上幾年,文義早已精通。兼之膽量極大,識見過人,不但喜文,并且好武,時常舞槍耍棒,父母也禁她不住。
賞讀
選段運用了大量細節描寫,寫了唐小山出生時周圍環境的不尋常,為她是百花仙子下凡埋下伏筆;又寫小山天資聰慧,文武雙全,為后文她赴女科考試并及第做了鋪墊。
賦予人物以獨特的出身并用大量溢美之詞描繪人物,是中國古典小說經典的寫作手法之一。
無腸國
那日到了無腸國,唐敖意欲上去。多九公道:“此地并無可觀。兼之今日風順,船行甚快,莫若趕到元股、深目等國,冉去望望罷。”唐敖道:“如此,遵命。但小弟向聞無腸之人,食物皆直通過,此事可確?”多九公道:“老夫當日也因此說,費了許多工夫,方知其詳。原來他們未曾吃物,先找大解之處;若吃過再去大解,就如飲酒太過一般,登時下面就要還席。問其所以,才知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隨即一直通過。所以他們但凡吃物,不肯大大方方,總是賊頭賊腦,躲躲藏藏,背人而食。”唐敖道:“即不停留,自然不能充饑,吃他何用?”多九公道:“此話老夫也曾問過。誰知他們所吃之物,雖不停留,只要腹中略略一過,就如我們吃飯一般,也就飽了。你看他腹中雖是空的,在他自已光景卻是充足的。這是苦于不自知,卻也無足為怪。就只可笑那不曾吃物的,明明曉得腹中一無所有,他偏裝作充足樣子;此等人未免臉厚了。他們國中向來也無極貧之家,也無大富之家。雖有幾個富家,都從飲食打算來的。——那宗打算人所不能行的,因此富家也不甚多。”
唐敖道:“若說飲食打算,無非‘儉省二字,為何人不能行?”多九公道:“如果儉省歸于正道,該用則用,該省則省,那倒好了。此地人食量最大,又易饑餓,每日飲食費用過重。那想發財人家,你道他們如何打算?說來倒也好笑,他因所吃之物,到了腹中隨即通過,名雖是糞,仍入腹內并不停留,尚未腐臭,所以仍將此糞好好收存,以備仆婢下頓之用。日日如此,再將各事極力刻薄,如何不富!”◆賞讀
選段寫出了無腸國的人吃東西的特點,以及因為這種特點,這些人在性格上的種種表現:賊頭賊腦、不自知、虛偽等,還寫了那些想發財的人“將此糞好好收存,以備仆婢下頓之用”。
如此夸張的描寫,讓讀者捧腹大笑的同時,也看到了那些為富不仁、刻薄成性的富人們的丑惡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