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華英,齊玉梅(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天津 300170)
胃腸手術是常見的臨床手術類型,很多患者行胃腸手術治療后均會出現營養不良表現,因此有必要補充必要的營養,使其機體新陳代謝得到有效維持。若行胃腸手術患者未及時獲得營養支持,很容易影響其身體康復效果,甚至還會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脅[1]。所以,臨床醫生應在患者胃腸術后及時開展營養支持治療,以確保其各項生命體征的穩定性,加快病情康復速度,使患者生活質量得以提高。而腸內營養支持則在促進腸黏膜代償與增生方面的作用突出,并且可有效調節免疫功能,所以針對胃腸功能完整或是部分腸道功能完整的患者來說,若身體條件允許,則應盡早實施腸內營養支持,使患者預后效果得到改善[2]。由此可見,深入研究并分析腸內營養支持用于胃腸手術患者治療中的臨床價值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期間收治的78例行胃腸手術患者,隨機選出39例納入對照組,其余患者歸為實驗組;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最大者68歲、最小者19歲,平均(39.51±5.58)歲;實驗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最大者69歲、最小者17歲,平均(39.55±5.56)歲;比對兩組基線資料,提示P>0.05,可比性顯著。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治療,即腸外營養治療,以患者病情為依據確定營養液,劑量范圍在2500-3000毫升之間,以靜脈滴注方式給藥[3]。
實驗組應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以患者實際情況為參考,使用手術放置空腸上段內鼻空腸管滴注腸內營養制劑(纖維素:15g/1000ml;氮:0.18g/kg;熱量:105kJ/kg)進行治療。全部患者均接受營養支持治療,靜脈泵滴注營養液的速度應控制得當。第一天滴注營養液的劑量一般范圍在500-1000毫升之間,第二天可增加至1000-1500毫升,并逐漸增加至2000毫升[4]。連續治療5天后,若患者病情恢復效果理想,即可口服營養液。
1.3 評價指標 ①對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評估。②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生化指標值、干預前后營養指標。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并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數據差異顯著。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實驗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飲食恢復時間(h)組別n 排便恢復時間(h)排氣恢復時間(h)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元)實驗組 39 50.04±2.07 44.11±3.18 42.57±3.33 10.52±1.67 8134.26±94.57對照組 39 57.84±6.84 57.84±2.75 55.13±5.71 14.48±2.15 11432.6±81.13 t 6.816220.395011.86639.0840165.3119 P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3 兩組生化指標值對比 兩組患者各生化指標間無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值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值比較(±s)
組別nK+(mmol/L) Ca2+(mmol/L) Na+(mmol/L)ALB(g/L)實驗組394.52±0.722.14±0.62141.05±10.01 38.11±1.24對照組394.49±0.351.92±0.96144.11±12.24 37.96±0.89 t 0.23401.20221.20860.6137 P 0.81560.23300.23060.5412
2.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對比 干預前,組間各指標間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實驗組營養指標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指標比較(±s)
組別n白蛋白(g/L)前白蛋白(ng/L)淋巴細胞計數值(×109/L)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實驗組3936.17±4.8844.27±2.79204.46±11.35284.17±16.681.34±0.272.95±0.55對照組3936.14±4.8538.61±2.61204.44±11.33254.68±14.661.32±0.291.76±0.57 t 0.02729.25190.00788.29320.31529.3823 P 0.97830.00000.99380.00000.75350.0000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組間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患者行胃腸手術治療后,受疼痛、手術出血以及失眠等多種因素影響,很容易增加人體能量的消耗,使營養不良發生率明顯增加[5]。如果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癥狀,其免疫系統也會受到相應影響,術后康復速度也會減慢,切口感染率明顯增加,不利于手術切口愈合[6]?,F階段,臨床營養支持在胃腸手術患者術后營養狀況改善方面的作用逐漸凸顯出來。腸外營養支持治療的臨床使用時間較長,效果備受認可[7]。但伴隨當下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深入研究,患者在接受胃腸手術治療后,若其腸道功能條件允許,即可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8]。而此治療模式最突出的優勢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可對胃腸道正常菌群予以全面保護,使人體免疫系統作用正常發揮;②與人體消化系統的生理需求相吻合,可避免干擾其他的循環系統[9];③患者胃腸道生理功能可得到有效保持,利于手術治療后腸黏膜屏障保護功能的提升;④減少肝臟內部膽汁淤積現象的發生,使患者肝功能水平得到有效保障[10];⑤實際操作簡單且安全,可使患者治療費用明顯減少。
較之于腸外營養支持治療,腸內營養支持的推廣應用利于患者手術治療后肝臟蛋白水平的提升,且感染率與并發癥發生率也會明顯下降,使患者的肝功能恢復速度明顯加快,同時在醫療費用與住院時間等方面的優勢也十分顯著。對接受胃腸手術患者如果直接給予白蛋白,則很容易因機體內半衰期延長的原因影響其膠體滲透壓的提升,且與人體生理吻合度較差,同時臨床花銷也相對較高。根據臨床實踐狀況,患者行胃腸手術治療以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需以患者年齡因素為參考,合理選用與患者腸道耐受程度相應的營養制劑,且應特別關注滲透壓問題。同時,要參考胃腸道功能的具體狀況確定營養制劑,由于患者術后的胃腸功能相對薄弱,所以應選擇吸收更快且對于消化道刺激程度較小的短肽型、氨基酸型營養制劑。此外,還需考慮患者糖耐受與疾病等多種因素。腸內營養治療的途徑要合理選擇,以盡可能減少臨床并發癥的發生。
研究中,實驗組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后,與對照組各項指標相較,P<0.05。究其原因,此干預方式能夠使患者的腸絨毛高度有所提高,將腸黏膜機械屏障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進而對腸道內部的有益菌群提供必要的生長環境,從而更好地分泌胃酸,在短時間內恢復腸蠕動功能,同時亦可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有效恢復。而且,腸內營養支持使患者獲得所需營養,術后營養狀況明顯改善,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切口愈合,可更好地增強患者機體的免疫能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