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木生,陳志權,李東平,潘小龍(廣東省英德市人民醫院,廣東 英德 513000)
高位隱睪是男童生殖疾病,其發病率約為1∶1150,可對患兒的健康造成極大影響[1]。隱睪最直接的表現是陰囊空虛,不能在陰囊中找到睪丸;其中高位隱睪的位置一般在腹腔內或腹股溝內環口以上。如果治療不及時,可對患兒的生殖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導致其成年后不育[2]。此外,該疾病還可能發生惡變,造成死亡的嚴重不良結局。因此,針對確診的患兒,需要盡快采用手術方案治療,以減少疾病對患兒成長發育的不良影響[3]。目前,該病的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開放式睪丸下降術可達到治療的目的。但由于手術對象是兒童,而兒童機體耐受力較差,導致手術對患兒造成的手術創傷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康復,并且還有許多患兒術后出現睪丸萎縮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鑒于此,小兒外科亟待一種創傷更小的方式治療高位隱睪[4]。隨著技術水平的發展,我國逐步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此類疾病患兒。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更小的優勢,但其治療效果還需進一步的驗證。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4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腹腔鏡手術在此類患兒治療中的表現,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選取本院2019年8月-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高位隱睪患兒為研究對象,按照患兒的治療方式分為兩組,每組各20例。對照組:年齡1-6歲,平均(1.85±0.75)歲;左側11例,右側9例。研究組:年齡1-6歲,平均(1.95±0.77)歲;左側10例,右側9例,雙側1例。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完善彩色超聲等相關檢查后證實為高位隱睪;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可建立氣腹進行腹腔鏡手術;③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二次手術治療患者;②合并泌尿或生殖系統其他疾病;③合并嚴重先天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靜吸復合麻醉方式,行開放式睪丸下降固定術治療,在患兒的腹股溝做2-3cm的切口,逐層分離并依據影像學檢查結果的引導找到隱睪位置,理清隱睪與輸精管、精索等之間的關系。結扎疝囊,剝離精索周圍組織,切斷睪丸引帶,并以鉗子牽引至陰囊的方向,剝離精索并將睪丸置于陰囊中。從切口至陰囊做一隧道,并以此切開陰囊底部皮膚,剝離皮下組織、肉膜,再將睪丸、輸尿管自陰囊底部切口牽引到陰囊內,此過程中注意避免精索血管與輸精管發生扭轉。確認完成歸位的操作后,縫合被切開的陰囊底部皮膚,同時縫合睪丸韌帶與肉膜。之后完成切口縫合,結束手術。
1.2.2 研究組 采用靜吸復合麻醉方式,行腹腔鏡下隱睪下降術治療。在腹腔鏡手術前,對患兒再次行陰囊、腹股溝區檢查,以免多次進行內鏡探查。在臍下緣做0.5cm切口,直視下放置5mm Trocar,建立氣腹后放置腹腔鏡探頭。進鏡探查并仔細探查,觀察睪丸、輸精管、精索血管的基本情況。在雙側腹直肌合適位置各放入3mm、5mm的Trocar。然后經鉗輔助將鞘狀突與精索分離,切斷睪丸引帶,切開精索血管、輸精管表面包膜,確保后續操作可在膜解剖下完成。延長輸精管、精索血管的長度。在同側陰囊底部做0.5cm切口,在皮膚與肉膜之間潛行分離形成囊袋,從陰囊底部切口進入腹腔,按需擴大該通道,鉗夾睪丸引帶,將睪丸等無扭轉向下牽引至陰囊,確認回到正常解剖位置,縫合陰囊頸部,縫合睪丸引帶與內膜,為避免睪丸發生回縮,需確認放置位置。由內環口皮膚對應點置入帶線鉤針于內環口周圍,行荷包縫合,結扎關閉內環口。以可吸收線縫合陰囊皮膚、臍下緣切口,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其中治愈:術后無發熱、無腹痛或術口疼痛、切口愈合好,陰囊無血腫,睪丸固定在陰囊中,且無回縮;顯效:睪丸固定在陰囊中,無回縮,但發生術后并發癥;無效:未能將睪丸固定在陰囊中,或術后睪丸萎縮、回縮。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兒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切口長度。③比較兩組患兒術后疼痛程度,采用面部表情測量表評價,級別越高表示患兒疼痛程度越高。④比較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術后發熱、陰囊腫脹、術口感染。⑤比較兩組患兒的隨訪情況,對患兒進行定期隨訪,評價有無睪丸萎縮、睪丸回縮。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2.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一般指標對比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切口長度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一般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手術一般指標對比(±s)
組別例數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切口長度(cm)研究組201.92±0.563.15±0.551.57±0.26對照組205.61±1.254.58±0.863.60±0.58 t 12.0486.26514.283 P 0.0000.0000.000
2.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對比 術后6h、術后12h、術后1d研究組患兒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對比(±s)
組別例數術后6h術后12h術后1d研究組204.61±1.453.75±0.742.59±0.68對照組206.35±1.565.21±1.214.21±0.91 t 3.6544.6046.378 P 0.0010.0000.000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1/20),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但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2.5 兩組隨訪結果對比 隨訪結果顯示,兩組患兒睪丸萎縮、回縮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5。
表5 兩組隨訪結果對比[n(%)]
高位隱睪是一種男性生殖系統畸形病變,其發病是由于胎兒在出生后受到一些因素影響,導致單側或雙側睪丸未能降入到陰囊內[5]。睪丸未下降到陰囊內被稱為隱睪,可位于腎臟下級至腹股溝管內下段之間的部位,其中大部分位于腹股溝內[6]。高位隱睪在隱睪中的占比在20%左右,由于高位隱睪對男童的健康成長影響較大,因而一經確診就需要盡快開展手術治療[7-9]。此外,還有報道指出高位隱睪可能會發生癌變,可對患兒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既往在治療高位隱睪中一般采用開放式手術治療,開放式手術的優勢在于術野好,能夠在直視下完成將睪丸送入陰囊的操作,手術治療效果確切[10]。然而開放式手術的缺點為創傷大,對于小兒而言難以耐受,且有較高的并發癥風險,恢復時間長,給患兒及家庭造成較多痛苦[11]。
隨著微創術式的發展,近年來腹腔鏡下隱睪下降術逐步在高位隱睪的治療中應用并推廣。腹腔鏡手術借助腹腔鏡完成鞘狀突和精索分離、切斷睪丸引帶等操作,使睪丸無張力達到陰囊底部并固定[12]。相較于傳統術式,腹腔鏡下隱睪下降術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控制手術創傷,減少出血,使并發癥風險降低。本次研究對比了腹腔鏡手術與開放式手術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無顯著的差異(P>0.05),這表明采用兩種術式治療均可達到治療高位隱睪的目的,能夠將睪丸固定在陰囊底部。其原因在于兩種術式在本質上無差異,均能夠實施治療高位隱睪的有關操作。而在兩組手術一般指標對比中顯示出腹腔鏡手術有明顯的優勢,研究組患兒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切口長度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表明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能夠減少出血,縮短恢復時間,并且手術切口更小,使外表更為美觀,因此更容易使患兒家長接受該治療方式。除此之外,由于腹腔鏡手術的創傷更小,因而術后疼痛程度更低,研究組術后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創傷水平下降、疼痛程度降低均有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而結果也表明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本次研究還對比兩組患兒的遠期隨訪結果,而結果顯示兩種術式在遠期療效上均能夠滿足治療的要求。
綜上所述,高位隱睪采用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治療能夠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同時腹腔鏡手術能夠降低手術創傷,使疼痛程度和并發癥發生率下降,具備良好的遠期治療效果。本次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納入研究的樣本較少,可能對研究客觀性產生一定影響,創新之處則在于腹腔鏡下隱睪下降固定術是小兒外科新技術,驗證了其治療效果能夠改變高位隱睪患兒治療方式的選擇,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