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杰,張翔(遵義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有低熱、皮疹等癥狀。研究顯示,5歲左右兒童是手足口病的高發人群。該病具有起病隱匿、進展迅速、病程遷延等特征,嚴重影響患兒健康[1],特別是進展為重癥手足口病后,可能引起腦脊髓炎、腦膜炎等病癥的發生,進而威脅患兒生命。但目前對于重癥手足口病并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采取解熱鎮痛、抗病毒、抗炎等常規治療手段。有研究[2]指出,腸道黏膜作為手足口病毒入侵的重要途徑,強化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有助于促進病情改善。納洛酮是阿片受體拮抗劑,在改善意識、緩解肢體抖動方面具有顯著療效[3]。本次研究觀察了腸道益生菌聯合納洛酮在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中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進行研究。納入標準: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4]中重癥標準;年齡2-8歲;未合并藥物禁忌證;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非重癥手足口病;合并先天性心臟病;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合并組織器官畸形;同期服用其他治療藥物。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患兒45例,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4.83±1.79)歲,病程(3.02±0.85)d,體質量(19.25±4.12)kg,體溫(39.42±0.58)℃。對照組患兒45例,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4.86±1.81)歲,病程(2.97±0.79)d,體質量(19.31±4.16)kg,體溫(39.47±0.61)℃。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經遵義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入組后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消炎、退熱、抗病毒、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補充維生素、提供飲食指導等治療措施。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納洛酮及腸道益生菌治療:①服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規格:1g/包),1包/次,3次/d;②靜滴鹽酸納洛酮注射液(規格:1ml:0.4mg),5支注射液與250mL氯化鈉注射液(0.9%)混勻,經靜脈滴注,1次/d。兩組治療均持續1周。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包括顯效、有效與無效三個等級。臨床癥狀均在3d內消退為顯效;臨床癥狀在3d內明顯緩解,在7d內消退為有效;臨床癥狀在7d后仍未消退為無效。②癥狀消退時間:記錄發熱、皮疹、肢體震顫、易驚癥狀消退時間。③免疫功能:治療前后采集患兒3mL空腹靜脈血,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④腸黏膜屏障功能:治療前后采集患兒3mL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和內毒素(ET)表達水平。⑤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兩組患兒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1.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癥狀消退時間比較 觀察組發熱、皮疹、肢體震顫、易驚癥狀消退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癥狀消退時間比較(±s,d)
組別例數皮疹發熱肢體震顫易驚觀察組452.81±0.763.09±0.924.26±1.343.81±1.15對照組453.24±0.833.54±1.035.02±1.174.35±0.97 t 2.5632.1862.8662.408 P 0.0120.0310.0050.018
2.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均較治療前增高,觀察組IgA、IgG和IgM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mg/L)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比較(±s,mg/L)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IgAIgGIgM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52.83±0.814.52±1.03*4.91±1.389.23±1.24*3.05±0.725.27±0.86*對照組452.76±0.723.79±0.89*4.99±1.428.37±1.51*3.11±0.794.79±0.95*t 0.4333.5970.2712.9530.3772.513 P 0.6660.0010.7870.0040.7070.014
2.4 兩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DAO、D-LA和E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比較(±s)
表4 兩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DAO(U/L)D-LA(mg/L)ET(U/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459.35±3.023.86±0.78*18.34±3.858.74±1.95*1.94±0.470.71±0.23*對照組459.28±3.114.65±1.06*18.16±4.0110.23±2.14*1.89±0.520.86±0.26*t 0.1084.0270.2173.4520.4792.899 P 0.9140.0000.8290.0010.6330.005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手足口病是兒科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經過積極治療通常可取得較好預后,但進展至神經系統受累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或衰竭期后,病死率會明顯增高。有研究[5]指出,手足口病誘發的神經源性肺水腫病死率高達60%以上。此外,對于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治愈后仍存在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風險。還有研究[6]指出,重癥手足口病病情進展極快,從神經系統受累期進展至心肺功能衰竭前期通常需1d左右時間,而再進展至心肺功能衰竭期僅需數小時。因此,阻斷重癥手足口病病情進展是救治成功的關鍵,應高度重視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救治。
腸道黏膜是腸道病毒入侵的重要部位。腸道病毒在腸道與益生菌相互制約維持著腸道內微生物菌群的動態平衡,而手足口病相關腸道病毒大量增殖導致菌群失調后即可導致腸道黏膜屏障受損,導致患兒免疫功能下降,進而引起手足口病的發生[7]。因此,積極調節患兒腸道微生物菌群、強化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對改善病情具有重要價值。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給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DAO、D-LA和E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包含乳酸桿菌、雙歧桿菌等多種益生菌,服用后直接給腸道補充了益生菌,能夠快速調節腸道微生物菌群平衡,強化腸道黏膜屏障,進而清除和殺滅腸道內手足口病相關腸道病毒,減輕了腸道黏膜屏障損傷,對應的血清標志物水平下降[8]。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服用腸道益生菌能夠增強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腸道黏膜屏障功能。
重癥手足口病可導致腦脊髓炎、腦膜腦炎、循環障礙等疾病發生,這主要與部分腸道病毒的嗜神經性有關。有研究[9]指出,腸道病毒71型可通過侵襲神經系統導致腦干損傷,紊亂中樞神經的調節功能,進而因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肺水腫等病癥發生。還有研究[10]發現,中樞神經功能損傷與內啡肽水平增高緊密相關,使用內啡肽拮抗劑有助于減輕功能損傷。納洛酮是內啡肽拮抗劑的一種,在神經功能障礙及休克等多種疾病的救治中均有較好的作用。同時,還有研究發現納洛酮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神經功能缺損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11]。本次研究中觀察組也運用鹽酸納洛酮注射液治療,結果發現觀察組患兒肢體震顫、易驚等臨床癥狀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該結果提示納洛酮發揮了神經保護作用。本次研究還發現,治療后觀察組免疫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這是腸道益生菌與納洛酮聯合應用的結果。有研究指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有助于提高患兒免疫功能[12],同時,納洛酮可糾正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中樞神經調節功能紊亂,也有助于促進患兒免疫功能的改善[13]。
綜上所述,腸道益生菌聯合納洛酮能夠有效改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免疫功能和腸道黏膜屏障功能,促進臨床癥狀消退,臨床療效與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