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芳,鄭玲玲,邱笑萍(江西省金溪縣中醫院,江西 撫州 344800)
聲音嘶啞屬于耳鼻喉科常見疾病,是全身病變或喉部病變的癥狀之一[1]。聲音嘶啞以過度用聲者為高發人群,如教師、產品推銷員、小商小販等[2]。感冒是聲音嘶啞的常見誘因[3],由于病原體入侵導致呼吸道的黏膜受損,主要表現為咽喉部位的黏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繼而出現聲音嘶啞、咳嗽、有痰、咽喉腫痛的情況[4]。中醫認為,感冒并聲音嘶啞屬于“風寒外襲”型聲音嘶啞,可通過針刺聯合熱敏灸治療緩解臨床癥狀[5]。我院在聲音嘶啞患者的治療中應用針刺聯合熱敏灸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69例“風寒外襲”型聲音嘶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均為17例;年齡28-66歲,平均(45.19±15.77)歲;病程2-7天,平均(4.31±0.23)天。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14例、21例;年齡26-68歲,平均(43.06±14.73)歲;病程1-5天,平均(3.41±0.13)天。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兩組患者均符合“風寒外襲”型聲音嘶啞的納入標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嚴重肺、肝、腎、心血管疾病者;合并腫瘤、艾滋病、血液病變、精神疾病者;因喉部腫瘤、喉結核、喉室囊腫、狼瘡、喉硬結等引起聲音嘶啞者;處于哺乳期、妊娠期者。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針刺治療:取穴為合谷(雙)穴、風池(雙)穴、外關穴、上廉泉穴、開音2號穴(謝教授經驗穴,自水突穴向頸正中線旁開0.5寸處)、開音1號穴(謝教授經驗穴,人迎穴向頸正中線旁開0.5寸處),開音2號穴與1號穴采用雀啄進針手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治療基礎上給予熱敏灸治療:取毫針針刺,首先對下部遠端腧穴實施針刺,由針尖向心方向,采用提捻、捻轉法刺激,實施平補平瀉法,在留針過程中,行針3次,各側面針留針1min。之后對喉部周圍腧穴進行針刺,弱刺激,采用補法。首選開音2號,持續留針20min,不行針。在遠端腧穴留針過程中,使用熱敏灸艾條,熱敏點是腧穴周圍,依照回旋灸、雀啄灸、循經往返灸的順序,各穴位持續1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評估患者中醫證候積分,采用0-4分五級評估法進行評估,評分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比;評估嗓音障礙程度,結合患者臨床癥狀綜合評估,共分為I級、II級、III級、IV級;評估最大聲時的聲音指標。評估噪音聲學:對治療前后的噪音聲學指標進行評估,應用錢璟品牌的言語功能檢測處理系統,規格型號:S-SJX-03構音評估與訓練系統,周圍的環境要安靜,環境噪音需低于40dB,在患者嘴前放置話筒,與口的距離是5-10cm,依照要求發出聲調,反復錄制三次,記錄基頻微擾、諧噪比、振頻微擾。詳細統計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并進行比較分析。最后評估治療效果,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無不適癥狀,實驗室診斷均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存在輕微不適為有效;不滿足顯效、有效評估標準則是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應用SPSS20.0進行分析,借助t檢驗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最大聲音的差異,借助χ2檢驗比較兩組患者嗓音障礙程度、治療效果。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42.92±0.451.08±0.47觀察組352.08±0.410.56±0.39 t-0.37465.8895 P-0.75560.0000
2.2 兩組患者嗓音障礙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嗓音障礙程度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顯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嗓音障礙程度比較
2.3 兩組患者的最大聲音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最大聲音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的最大聲音比較(±s,dB)

表3 兩組患者的最大聲音比較(±s,dB)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4164.23±11.51208.89±12.65觀察組35164.45±11.62245.12±12.73 t-0.56458.8945 P-0.65340.0000
2.4 兩組患者噪音聲學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基頻微擾、諧噪比、振頻微擾均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4所示。
表4 兩組患者噪音聲學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噪音聲學比較(±s)
組別n基頻微擾(%)諧噪比(dB)振頻微擾(%)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340.53±0.090.36±0.076.89±0.979.12±1.134.09±0.832.58±0.79觀察組350.56±0.080.34±0.096.93±0.9814.32±3.544.03±0.921.87±0.58 t-0.89678.90670.49867.56860.32477.9078 P-0.32320.00000.54860.00000.89560.0000
2.5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喉部不適、聲音嘶啞、喉嚨干燥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如表5所示。
表5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表5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組別n喉部不適聲音嘶啞喉嚨干燥對照組346.89±0.455.78±0.788.96±1.12觀察組354.78±0.673.27±0.956.78±0.90 t-4.89558.89459.6768 P-0.00000.00000.0000
2.6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如表6所示。

表6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比較[n(%)]
聲音嘶啞的誘發原因包括以下幾點:其一,喉部自身病變;其二,喉外病變對喉返神經或喉上神經產生影響,從而引起聲帶麻痹,造成聲音嘶啞[6]。中醫中無聲音嘶啞的說法,根據其臨床癥狀可將其歸為慢喉瘠、久瘠,表現為咽痛咳嗽、發聲易倦、音色粗糙、聲音嘶啞[7]。聲音嘶啞病位在咽喉,可涉及肺、脾、肝等多個臟腑,為本虛標實之證。聲嘶患者久病纏綿、反復發作,均因不同程度的邪氣入絡、血絡瘀阻,故瘀阻是聲音嘶啞的基本病機,臨床施治時應在祛瘀的基礎上分型論治[8]。
《黃帝內經》首載以針刺治療喉瘠,如《靈樞·寒熱篇》謂:“暴瘠氣硬,取扶突與舌本出血。”《靈樞·雜病》:“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及“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而后代醫家也各有發揮,如《針灸甲乙經》:“瘠不能言,合谷及涌泉、陽交主之。”針刺療法是以臟腑辨證和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調理臟腑功能來治療疾病的,根據不同的嗓音疾病臨床表現結合患者體質判斷嗓音疾病證型,在此基礎上選擇相應臟腑的經絡及特定腧穴,使用不同的針具刺激,以達到相應的治療效果。熱敏灸療法屬特殊艾灸治療方法,即通過對熱敏化腧穴刺激產生特殊熱敏灸感,如透熱感、酷熱感、傳熱感、局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等特殊灸感激發經氣感傳,以提高艾灸治療效果的方法,具有安全、舒適、無毒副作用等優勢[9]。與傳統艾灸相比,該療法存在以下不同:①艾灸部位不同,主要對熱敏化腧穴處進行操作,產生特殊灸感,而傳統艾灸療法僅局部出現熱感及皮膚潮紅;②灸量不同,熱敏灸操作時間在0.5-1小時之間,普通艾灸一般為10-15分鐘;③艾灸效果不同,熱敏灸產生小刺激大反應,療效明顯優于普通艾灸[10]。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嗓音障礙程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最大聲音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提示,水突穴具有降逆平喘、清熱利咽的作用,適用于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等證。在針刺水突穴的同時配合按摩天突穴,可以更好地緩解咳嗽、氣喘的問題[11]。熱敏灸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主要通過將艾灸與溫熱刺激相結合,從而起到一定程度的治療作用。熱敏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末梢血供,促進新陳代謝,對微循環的紊亂及其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療功效。熱敏灸可以通過刺激穴位、神經末梢達到緩解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等的作用。對于一些疼痛癥狀,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熱敏灸有一定的緩解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基頻微擾、諧噪比、振頻微擾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喉部不適、聲音嘶啞、喉嚨干燥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刺聯合熱敏灸治療能夠加速恢復,改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風寒外襲”型聲音嘶啞患者實施針刺聯合熱敏灸治療,能有效緩解其臨床癥狀,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