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嚴垠

人們總說秋天是金黃色的。每當秋風簌簌、萬物豐收之時,橘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橘在中國有著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傳承著中華文明的千年佳話,記錄下種種風流軼事。在1700多年前,大書法家王羲之因惦念好友,即便是霜降未至,橘未掛果,也硬是要朋友嘗嘗這深秋的美味,細心挑選了三百枚,托人給友人送去,并附手信一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全帖僅十二字,逸興橫飛之勢卻飄然而出,這便是如今珍藏于中國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奉橘帖》。
橘起源于中國,因為橘果鮮美多汁而受人們喜愛,成為了與蘋果一樣在人們餐桌上最為常見的一種水果。但在古代,它的身份卻并不簡單。作為一種經濟作物,橘樹的經濟價值在古時候可不容小覷。司馬遷曾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蜀、漢、江陵千樹橘……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把擁有上千棵橘樹的財富規模與當時的千戶侯等量,說明在秦漢時橘已成為了大規模產出的經濟型水果。在三國時期更是形成了“千頭橘奴”的典故,說的是東吳將軍李衡呼橘為奴,畜橘養家的故事。
橘在古代身價甚高,其身份自然也是顯貴非凡。追溯至上古時期,與眾多香草比肩,橘是屈原口中的“后皇嘉樹”,橘花、橘果、橘樹皆俊逸動人、品性高潔。“蘇世獨立,橫而不流”,橘作為屈原的化身,印證著他高尚的人格,也展現了橘樹自己脫俗的風范。“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古文,道出了“橘”這種江南果樹的特色,也隱喻了橘樹忠貞不渝的品格。“我如南州橘,托根非不深”,在宋詩中,橘常常被詩人用以表明自己堅定不移的心跡。而也正因橘的“嬌貴”,它總以“貢果”的身份作為江南地區的名貴特產被進獻給皇城貴族。漢武帝時,便專設有“橘官”一職,專管貢橘。
宋人亦愛橘,宋代詩詞中的橘可謂“一身是寶”:“后皇毓珍木,翠蓋如亭云。徠服茲南土,素艷方氛氳”寫出橘樹挺拔;“東風吹得綠成陰,積雨初收柳絮輕。記取湘中最佳處,橘花開時香滿城”寫出橘花馥郁;“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寫出橘果鮮美。宋人亦不吝用各種美好的詞匯來形容橘,如金丸橘、橘鋪金、蜜冰團、明珠等,各個寫出了橘清新可愛的意味。
“璇樞星散為橘。”古人認為,天上的璇樞星落入凡間,便化為了橘。看著這金燦燦、圓滾滾的橘子,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倒讓人不由得信任起來。深秋的浙江,放眼望去,山間田頭皆是金黃,如今看起來竟成了一地的碎星,也算是這平淡日常中平添的一絲小浪漫吧。
陸績懷橘:《三國志·吳志·陸績傳》記載,后為元代郭居業《二十四孝》收錄。
陸績六歲時曾拜訪袁術,袁術給他橘子吃。陸績在懷里藏了三個橘子。等告別行長拜禮時,橘子掉在了地上。袁術問:“你是賓客,為什么要藏橘子呢?”陸績回答:“我想要拿回去給母親吃。”袁術因此十分看重他。
橘井:見晉葛洪《神仙傳·蘇仙公》,西漢劉向所撰《列仙傳》亦有記載。后以“橘井”為良藥之典。
相傳西漢文帝時,有一人名叫蘇耽,喜愛修仙養生,人們都叫他“蘇仙”。他在得道成仙之際告訴母親:“明年郴州會發生一場大瘟疫。”并種植橘樹,還鑿了一口井,說:“病患只要吃一片橘葉喝一盞水就會痊愈。”事實證明果然如此。后人將其舊宅修繕,立為“蘇仙觀”。
橘中叟:出自唐代牛僧孺《玄怪錄》(又名《幽怪錄》),后多指代善弈者,也有以此典詠仙人、長壽。宋《太平廣記》亦有記載,后世因此稱象棋游戲為“橘中戲”,亦稱“橘中樂”。
有種植橘樹的巴邛人收獲了兩只三斗盎一樣大的橘子,將其剖開,發現里面有兩名老人正在象戲。一個老人說:“在這橘子之中的樂趣不比在商山之上的少,只是遺憾這橘樹不夠根深蒂固,竟被摘下。”又有一老人說:“我餓了,要吃點龍脯。”吃完便用水噴地,化作白龍離開了。
麗樹標江浦,結翠似芳蘭。焜煌玉衡散,照曜金衣丹。(徐摛)
憐君病后思新橘,始摘猶酸亦未黃。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猶待滿林霜。(韋應物)
新霜徹曉報秋深,染盡青林作纈林。惟有橘園風景異,碧叢叢里萬黃金。(范成大)
○浣溪沙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愜初嘗。吳姬三月手猶香。(蘇軾)
○清平樂
西江霜后,萬點暄晴晝。璀璨寄來光欲溜。正值文君病酒。
畫屏斜倚窗紗。睡痕猶帶朝霞。為問清香絕韻,何如欲語梅花。(李之儀)
○西江月
昨夜十分霜重,曉來千里書傳。吳山秀處洞庭邊。不夜星垂初遍。
好事寄來禪侶,多情將送琴仙。為憐佳果稱嬋娟。一笑聊同勝宴。(李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