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睿
2012 年,白響恩隨我國唯一一艘極地破冰考察船“雪龍”號遠赴北極,成為中國第一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航海駕駛員。
2022 年8 月,白響恩又一次從海上歸來,走下舷梯,她拿到了那張夢寐以求的船長證,實現了年少時的夢想。
回望一路走來的歷程,白響恩感慨:“船航行在海上,可以駛向任何方向,船長的職責是在所有路線中選擇出一條航線。人生也是這樣,選擇航線的船長,只有自己。”
白響恩出生在一個航海世家,外公當了一輩子的海員,父親也從事海運工作,家住在黃浦江邊的她,從小便對輪船有了懵懂的向往。
在黃浦江上來往的船只里,有貨輪,也有游輪,還在上幼兒園的白響恩常跟著父親坐輪渡往返于浦東和浦西。她很好奇:“船頭那間很神秘的屋子是做什么的?”父親說是駕駛室:“只有駕駛輪船的工作人員才可以進去”。
“那我也要去開船!”白響恩興奮地說。但那時,國家“開輪船”的學校都不招女孩。對年幼的她來說,開輪船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事實上,家人起初對白響恩也有不一樣的期待,比起航海,父母更希望她能做一名醫生,她的名字也來源于此。但大海像是有魔力一樣,一直吸引著白響恩。
2000 年,父親一次無意間的“分享”,讓這種連接有了成為現實的可能。
那時白響恩正讀高一,父親帶回一份招生簡章說,上海海運學院(2004 年更名為“上海海事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了。她一下子燃起了希望,馬上研究起報考條件,一項項要求她都符合,這讓她很興奮。
自那以后,白響恩拼命學習,高考報志愿全部填了同一所學校。終于,她在2002 年考入上海海事大學航海技術專業,開啟了自己的航海生涯。白響恩入學那年,整個專業大概有300 名學生,而女生只有不到30 人。
航海之路并不好走,首先要面對的是行業內對女性的偏見。在傳統的航海文化中,人們覺得女性上船不吉利。對于這種觀念,白響恩不屑一顧:“女性為什么不能上船?”
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整個航海業中女性都是少之又少的。除了觀念上的刻板印象,還因為一條船上只有十到二十幾個人,可船上卻有諸多如撇攬、敲銹的重體力活,女性很難獨自完成,因此船運公司往往更愿意招收男性。
白響恩不服輸。大學學業繁重,她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學習中。除了理論課,她還要學習很多實操類課程:游泳、跳水、消防、救生、醫療……
也正是在一節節專業的課程中,白響恩了解到,“在航海員的選拔上,男女并無差異,主要是看航海資歷。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航海員,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航行實踐,耐心與毅力缺一不可”。
白響恩第一次真正意義的上船是在2004 年,那年她大三,在學校的校船“育鋒”輪上實習。
剛上船,大家都暈船,很多男生都吐了,白響恩忍著不吐。“每次要暈的時候,我就拿一塊榨菜放在舌頭下面,因為它很咸、很辣、很提神。”本是為解饞帶的榨菜,卻成了她的“秘密武器”。
在船上的實習就是輪換跟班,幫廚班、打掃班、衛生班、駕駛班……一條船上有許多工種,每個合格的海員都要能做到身兼數職。第一次排到駕駛班時,白響恩終于走進了那間“神秘”的屋子。她站在駕駛員身邊,靜靜地看駕駛員操作,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學,“那一刻我確定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2008 年,白響恩研究生畢業,留校成為一名教師。教學的同時,她也沒有放棄一線上船駕駛的實踐。不久后,一個“大膽”的念頭在她腦海里誕生:申請在校船“育鋒”輪獨立當班。
當白響恩把這個想法告訴她的師傅——“育鋒”輪當時的船長丁軍平時,丁船長很驚訝。為此,學校多次召開安全生產會,反復討論要不要讓一個女生去開船。白響恩也一次次向領導表達了自己的愿望。最后,是丁船長的“護航”為白響恩爭取來了這次機會。
當時,“育鋒”輪航線往返于江蘇南京港和韓國釜山港之間,途經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水域之一。剛開始獨立當班時,面對復雜的水面情況,白響恩難免緊張,但“師傅很淡定,每個指令都叫得那么輕松”。白響恩下決心學習師傅的鎮定自若。
在船上,白響恩有時也會被丁船長“罵”哭。讓她印象最深的一次“被罵哭”,是在她做三副時,“船長要連續36 小時在駕駛臺,師傅累了小睡,卻突然醒來叫了一個很大的舵令。后來才發現,如果沒有叫舵令,我們的船就會壓到對面的航道上。”
危險過后,丁船長嚴肅地批評了她:“遇到這種危險,為什么不把我叫醒?”白響恩覺得委屈,“那時我覺得他三十幾小時沒睡,很辛苦,不太好意思去叫醒他。”
丁船長告訴她:“船長在駕駛臺的作用就是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立刻處理。在開船這件事上,沒有任何借口,永遠要以安全作為第一前提。”師傅的嚴厲讓白響恩的駕駛技術更加扎實。
對白響恩而言,成為第一位駕駛“育鋒”輪的女性,不僅意味著她航海技術的進步,更是一次從0 到1 的突破。
畢業幾年后,和她一屆的女同學,只剩她一個人還在堅持跑船。就這樣一直在船上“修煉”了4 年,白響恩迎來了她航海生涯中最難忘的經歷:駕駛“雪龍號”,穿越北冰洋。
2012 年,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要乘坐“雪龍號”開展科考任務,對外招募航海志愿者,聽到這個消息,28 歲的白響恩立即報了名。經過層層選拔,白響恩從30 多個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6 月27 日,“雪龍號”緩緩駛入大海,白響恩的極地之旅正式啟航。作為船上的二副,她主要的工作是規劃“雪龍號”在極地科考中的航線,選出一條既經濟又安全的線路。
在冰區航行不同于普通的海面,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對駕駛員的要求也更高。8 月30 日,巨輪正沿著高緯航線向極點挺進,由于作業海區冰層厚達1.5 米以上,還被混有大量冰脊的冰雪覆蓋,“雪龍號”在連續突破兩道冰脊,沖擊第三道冰脊的時候,被卡在了冰中無法動彈。
白響恩和團隊嘗試了10 多種方案,都以失敗告終,“如果不能及時找到解決方案,燃油、淡水、糧食都很快會被消耗殆盡”。
直到今天,提起當時的場景,白響恩仍然覺得驚險萬分,“經過多次調整壓載水,使船舶不斷搖晃,才最終通過自身震動打碎了周圍的海冰,脫離了險境”。
到達北極后,白響恩在去給冰面上的科考隊員送水回船的路上,右腿陷進了冰冷徹骨的水里,好在身邊有兩位隊員及時將她拉了出來。“北冰洋當時的深度有4800 米,可能一瞬間人就沒了。”
對于現在的工作狀態,白響恩形容:不在船上,就在講臺上。除了駕駛艙,她最愛的地方就是課堂。最多的時候,她同時帶七八門專業課。
每上一條新的船,白響恩都會仔細復盤、總結經驗,再把這些內容帶回課堂,反哺教學。每當她講起在海上的各種“奇遇”時,都能看到學生眼中流露出與自己當年如出一轍的渴望和期待,那是對她最好的鼓勵。
(摘自2023 年2 月27 日《中國婦女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