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螢火蟲
春節前公司提前放了假,我回到老家小城市,作為大齡單身女青年,我自覺貼墻繞道躲親戚,索性給自己安排點小活動打發時間,比如,出門做美甲。
我爸聽說后,自告奮勇要陪我一起去,我同意了。于是,他像早起去菜市場一樣,趕著美甲店9 點開門的時間,開上四輪電動車,自覺充當司機。
四輪電動車是夏天時剛買的,為的是方便接送我外甥上下學,我也出了一點錢。我爸是個幽默的小老頭,故意扯著嗓子拽一拽:“不能讓某些人白出錢,只好出點力給人家省點打車錢。”
美甲店并不遠,按照我姐給的位置,四輪電動車只跑了六七分鐘。
嘩啦啦打開卷簾門的老板,沒想到會有人一大早踩著開門的點來消費。
就這樣,店里只有我們三個人。我爸裹著黑色的大棉衣,坐在粉粉嫩嫩、細細軟軟的小沙發上,陪著我做美甲。
這時, 老板問:“ 這是你爸嗎?你多大了,還得爸爸陪著?”
一時間把我也給問蒙了。
沒有規定說閨女年紀老大不小,不能讓父親陪著,也沒有規定小老頭不能進美甲店,當然也沒有規定旁人不能打聽自己好奇的新鮮事。
說來也奇怪,我和我爸不是傳統意義上深沉如山、沉默如海的父子關系。
小時候住在村子里時,爸爸是出了名的溺愛閨女,“溺”
的程度讓親戚朋友們篤定會把我慣出毛病。
“生了倆丫頭片子,咋還疼成這樣?”——當然這些關于性別上的偏見,我樂觀地認為,不該歸咎于某個人,某個大姨,或者某個奶奶。
就這樣,在“溺愛”中長大的我和我姐,沒有長成扶不起來的歪瓜裂棗, 也沒有困囿于鄉野蠻生,長大成才的同時,倒是與爸爸都處成了類朋友關系。
以至于如今,我潛意識里沒有察覺出小老頭陪著老閨女做美甲有什么問題。
我爸是個時興的人,60 多歲研究電子產品、研究網絡文化,敏捷得很,渾身寫滿新鮮觀點。
比如,別人家長勸孩子以后當老師、當醫生,他第一個跳出來反對我和姐姐學醫、考師范,按他的理論,醫生和老師,一個管身子,一個管精神,都是影響旁人一輩子的營生,“干別的,平時出點岔子就出了,干這倆要是錯一步,會毀一條命或毀一個孩子”。
后來,我變著花樣地換專業、折騰工作,干自己喜歡的事。讀書、工作,倒都沒讓他操心,只是如今30 多歲,還是孤寡一人。
于是,“ 租個男友回家過年”,這聽起來是個過時的網絡梗,今年卻真實地從我爸口中說了出來。
頭回聽說親爹勸親閨女租個男友糊弄自己。
30 歲那年,我和他長談過一回, 在“ 成家” 和“ 回家”的人生十字路口議題中,我“胡攪蠻纏”地以折中的方式選擇了“成家”。
于是兩年后,我在打工的城市拼盡全力置辦了自己的房子。所謂“折中”,也就是自己成自己一個人的家。
打那以后,算是以此為借口,我專心賺錢還房貸,我爸似乎也認可了這層獨立打拼的“成家”含義,便不再催婚,而是也“折中”地變成了不結婚也行,實在不行就“租個男友回家過年”。
我每回就糊弄過去:“人家賴上了,就讓你倆養著咯。”
我爸就會感嘆一句:“還是慣壞咯。”
“這么個小丑老頭坐那兒,人家沒笑話你?”做完美甲回家后,我媽樂得直流眼淚。
確實,我爸這個干瘦的小丑老頭的模樣,好像在我記憶里從沒變過。
之前看過一個采訪,演員倪大紅自嘲長相為“自來舊”,30 年前就長這樣。
我爸也是如此。
作為家里的二胎,出生時父母本就比旁人頭一胎的年長一些,因此打小我對我爸的外貌印象,便是有褶子的半老頭。
三四年級時,小朋友剛剛萌生出嬌嫩的自尊心。一次我爸送我上學,在學校大門口遇到班上的一群小伙伴,他們淘氣頑皮甚至有點討厭,嘲笑道:“那是你爺爺嗎?”甚至還編了小曲:“××× 的爸爸像老頭,身子小來又佝僂。”
是啊,別的小朋友爸爸高大英俊倜儻,或是中年沉穩干練,我的爸爸卻像個“爺爺”。
那個年紀的我,像個小核桃,外硬內脆,瓤里的心思溝溝回回。打那以后,我便以各種自我獨立的名堂當借口,不再或盡量避免讓我爸出現在同學的眼前,免得招來小討厭鬼們的嘲笑。
遲到或者刮風下雨天,我千方百計想讓我媽或者我姐接送上學。媽媽雖說年紀也大,但長相溫婉大氣,不會被編成小曲唱。
高中時代是標準的青春期,我像個酸澀的獼猴桃,外毛里生。
學校開家長會,散會后帶爸爸去學校食堂吃飯,我專挑燈光晦暗的、偏遠的旮旯坐,更別提把爸爸大大方方地介紹給同學。
我的爸爸依然是個小老頭,別人的爸爸依然沉穩雅正。
后來,爸爸主動淡出了我的社交場合。高中畢業是我姐來學校接的,大學開學也是她送的。小老頭不再出現在我的生活里。
長大后,我到了新的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憑自己本事生根立業。新的底氣生發新的自我,我終于不再在意別人如何看待我的小老頭爸爸,我有了一顆大心臟。
這個春節,一切都像是煥然新生。
正月里,小城市煙花密得很,從早響到晚。
年前, 跟爸媽趕大集時,他們還像小時候哄孩子一般,給我置辦了一大袋仙女棒、煙花棒等花里胡哨的小煙火。
正月初十,在我離家的前一天晚上,我和我爸約著一起下樓放完所有小煙花。
我順手拍了一段視頻,上樓后給媽媽看,她又樂得直流眼淚:“都快70 歲的老頭了,還和閨女像個小孩似的放花兒玩。”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