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的

據說,“上香”成為現在年輕人最流行的時尚。
這個觀察不乏數據支持。有旅行平臺表示,近一個月寺廟相關景區門票預訂量同比增長超4 倍;另一家則具體到年輕人“上香”的比例:2023 年2 月以來預訂門票的人群中,90 后、00 后占比接近50%。
人間三月,春光正好。這個時候到寺廟里逛一逛,順帶燒炷香,本來沒什么奇怪的。不過,當輿論拋出這屆年輕人“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的觀點,好像事情的性質就變化了。對此憂心者認為,過去說的“佛系”只是一個抽象概念,現在年輕人擠爆寺廟,就是用實際行動“投向佛祖的懷抱”。
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拋開“上香”這一行為,“去寺廟”并無必然的宗教含義。就像去歐洲城市旅行,教堂是不可遺漏的“打卡點”一樣,在中國的風景名勝里,寺廟也是難以忽視的存在。因此,與其說是年輕人特別熱衷寺廟游,不如說這一現象釋放了旅游行業復蘇的信號。
寺廟也是承載中國美學的建筑實體。“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以寺廟作為意象的古詩詞舉不勝舉,由于歷朝歷代的供奉和修繕,很多古詩詞里的寺廟得以保留至今。在不少年輕人眼里,他們熱衷前往寺廟不是為了追隨佛祖,而是為了追隨心中的傳統文化。
其實,不管是“深山藏古寺”,還是“大隱隱于市”,單純就欣賞風景而言,寺廟的選址和園林美化也是得天獨厚的。寺廟的晨鐘暮鼓、落英繽紛、小橋流水,一步就是一個景觀。一堵紅墻,一棵開花的樹,就能吸引拍照的年輕人流連半天。
那么,難免有人要反駁,如果一些年輕人去寺廟,就是沖著“上香”呢?有人發現,年輕人涌向寺廟,帶動了寺廟的文創產業,其中有不少就是“開了光”的手串、紅繩等;還有人發現,一些寺廟的求簽生意越來越紅火了。這難道是年輕人更“迷信”了?
要區分清楚的是,寺廟提供的一些“開光”服務,以及一些求簽算卦的生意,上升不到“信仰”的層面。從佛教的原教旨出發,“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占卜兇吉也算不上是什么追隨教義的做法。
不要一看到部分年輕人上香了、求簽了,就認為他們想要出家了、信佛了,產生這種不著邊際的聯想,先問問佛祖自己答不答應!
當然,從心理需求來說,年輕人在寺廟里求助于“不可知”的力量,是因為現實壓力難以排解。
那些上香的年輕人,當然是“有所求”的。但絕大多數朝著佛祖磕頭的年輕人也應該明白,他們所求的東西還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答案,燒香拜佛不過是祈福求安,尋求某種心理安慰罷了。
因此,如果還是對年輕人涌向寺廟憂心忡忡,不如多了解他們需要的是什么,并設法提供切實支持——無論是考上研究生、找到好工作,還是尋得美滿的愛情、撫養健康的下一代,這些年輕人上香時常見的心愿,都能在社會服務體系里找到相應的工作目標。解決好這些訴求背后的社會問題,年輕人對“不可知”的期冀自然少了,對未來就更有信心和確定感。
正所謂,佛不渡人,人唯自渡。燒香拜佛或許能換來一時的心理暗示,但好心情還是要自己去爭取,佛祖不能陪伴你左右,以積極心態應對壓力,才是出了寺廟以后的正確選擇。
(摘自“中青評論”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