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個初中的女孩聊天,得知她剛被父母訓斥了一頓,起因是月考的成績不理想,但交鋒的重點卻在于她在學校發起的讀書社,用她父母的話說——有這時間你不如多做幾套卷子……
她很挫敗,半是求證半是賭氣地問我:“是不是像我這樣的失敗者做什么都是錯的?如果我考第一名的話,就沒人會說我弄讀書社是耽誤時間了吧?”
“失敗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年少時給自己下過這樣的定論,但我知道它一定糾纏很多人走過很遠的路,這三個字是那樣灰暗,一旦一個人將這個標簽貼在身上,就足夠遮蔽漫天的星光。
我并不是想要重新定義輸贏,可我也時常覺得這世界的確是由那些不夠成功的人推動著變好的,就像這個頂著巨大壓力在學校辦讀書社的小姑娘一樣,她像一道小小的閃電,用微弱的努力劈開“應試”的天幕,讓更多人可以在試卷之外看見一點屬于文字的美。
我曾有位脾氣暴烈又口齒伶俐的前同事,每當老板在下班前半小時發出一封時長一小時的會議邀請時,她都會理直氣壯地跑去質問——如果是急事為什么不早點發?如果不著急為什么不能等到明天?
可想而知,這樣的人注定不會成為職場上的贏家,但就是這樣一個考評年年墊底的“失敗者”,卻的的確確改變了老板喜歡臨時發起會議的習慣,在我離開那家公司的好幾年之后,那里還流傳著她的壯舉和傳說。
這些事是所謂的“成功者”無論如何也做不來的,因為成為“成功者”本身就隱含著一個條件——你要無條件適應環境,適應得越好才越靠近成功。而當每個人都在拼命適應一切的時候,就沒有人會看到其中不完美不合理的地方,更不會有人想要改變它,讓它變成它應該成為的樣子。
“讓世界變好”,在很多時候并不算是個加分項,畢竟它無法被直接轉化為分數或是KPI,但仔細想想, 同樣都是上學、上班,居然有人能在考試、干活的同時順手拯救了一把世界,讓它變得不那么狹隘也不那么無趣,這是多酷的一件事啊!
(從容摘自“陶瓷兔子的悅讀筆記”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