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博
2000 年,美國方言學會舉行了一次漢語“世紀之詞”的評選活動,最后,“她”戰勝了“科學”,成為21 世紀最重要的一個詞。
中國的“她”產生還不到百年,卻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一系列曲折有趣的故事。
在英語中,區分男女性別的語言習慣由來已久,12 世紀就有了表示女性第三人稱詞“she”。日本在120 年前,也創造出女性第三人稱單數代詞的“彼女”(かのじょ)。而中國則一直沒有表示女性的專用字。
在中國古代,無論男女,代詞一律用“他”。到了19 世紀,中國人開始翻譯英國的語法書,問題就出來了。
1823 年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語語法書《英國文語凡例傳》里,只能將he、she、it 分別譯為“他男”“他女”和“他物”。1878 年,郭贊生翻譯出版英文語法著作《文法初階》,將she 譯為“伊”,于是“伊”成了女性專用代詞。
1917 年,在北大任教的劉半農首先提出建議:用“她”字對應“she”。他翻譯英國戲劇《戲魂》時,試用自己創造的新字“她”。
當時,他的想法還不全面,沒有正式提議,也沒有發表文章闡述觀點。倒是作家周作人按捺不住,把“她”字向外界透露了出去。
一石激起千層浪。1920 年年初,上海《新人》雜志刊登文章,認為新創“她”字毫無必要。
理由一:因為第一、第二人稱的“我”“你”等字,也沒有陰陽之分,憑什么第三人稱代詞“他”就分男女了?理由二:“她”“他”兩字,只能在閱讀時分別,讀音上區分度不大。
對此,劉半農發表了《“她”字問題》,闡述了發明“她”字的必要性:一、外文中有性別指代的第三人稱,翻譯和閱讀時如果有了“她”,就能很好地與“他”區分開;二、“她”只是一個文字符號,雖然和“他”字長得很像,但很容易辨認出來;三、為了區分于“他”,“她”應該有兩個音,第一為ta,用于口語, 第二為tuo, 用于書面語。
為此,他還創作了一首詩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后被譜成了曲,廣為流傳。“她”字徹底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
劉半農的行為,也引來眾多反對者,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學者陳寅恪。他們以“ 中國習慣” 為由,抵制“她”字,“若強以西文文法加諸中文,是猶削足適履也”。“她”字甚至引起中國文化界關于中西文化的爭論。
當時,最多的聲音認為用“伊”最好,“伊”能反映女性“小鳥依人”的嬌柔特點。總之,為了“她”字,當時各大媒體吵得一塌糊涂。
但無論有多少反對的聲音,“她”字卻是越來越深入人心。當時很多學者作家,如徐志摩、胡適等人慢慢開始喜歡用“她”,覺得方便好用。魯迅也在1924 年創作的小說《祝福》中, 開始自覺使用“ 她”字取代“伊”字。
1932 年5 月,當時的教育部下令全國通行《國音常用字匯》,為“她”字敲下了定音之槌。“她”字由知識界的自覺選擇, 最后獲得了官方的首肯,一個偉大漢字就被創造了出來,并一直沿用至今。
無論是支持“她”,還是反對“她”,其實都代表著那個時代人們個人意識的覺醒。此外,中國文字是象形文字,也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而中國文化的最大生命力就是兼容并包,善于從外來文化中吸取有益養分。而“她”字正反映出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摘自“最華人”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