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品讀古文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①,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②,少③縱則逝矣。與可④之教予⑤如此。予不能然⑥也,而心識其所以然。
注釋
①執筆熟視:拿著筆,凝神注視。
②兔起鶻落:兔子一有所動作,鶻(一種猛禽)就猛撲下去。形容動作迅速敏捷,也可用來比喻行文作畫十分快捷,沒有遲滯。
③少:同“稍”,稍微。
④與可:指北宋著名畫家文同,“與可”是他的字。
⑤予:我。
⑥然:這樣。
這段關于畫竹的論述出自蘇軾的《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這是蘇軾為表兄兼好友文同贈送給自己的一幅墨竹畫而撰寫的題記。文同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畫家,尤其擅長畫竹子,他曾與蘇軾分享過自己的繪畫理念——
竹子從嫩芽階段開始,就是節葉俱全的。從幾寸的嫩筍,長到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葉有節的。但今人畫竹,都是一節一節、一葉一葉地堆積拼湊起來,哪里能畫得好竹子呢?
要想畫好竹子,必須先在心中有完整竹子的形象,拿著筆凝神觀察,直到眼前看到自己想畫的竹子。這時要迅速下筆,去捕捉眼前竹子的樣子,就像猛禽捉兔子,機會稍縱即逝。
這就是文同教給蘇軾的畫竹之法。蘇軾在文中說,雖然自己沒能掌握這種技巧,但其中的道理他已經明白了。要把一件事做得盡善盡美,貿然動手是不可取的。而要像文同畫竹一樣,通過細致的觀察,將竹子的所有細節和整體形象都深深印在自己的腦海中,做好萬全的準備。這樣提起筆來,自然一氣呵成。
后來,人們就用“胸有成竹”來形容那些做好了充分準備,因而十分自信能取得成功的人。
拓展延伸
自信的人總是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和青睞,但自信的來源只能是充分的積累和準備,否則就是盲目的自負。“胸有成竹”的關鍵在于對局勢有充分把握,對可能產生的結果有充足的準備。沒有這些,再多的“自信”也是鏡花水月。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
寧死不打必敗之仗——白起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于長平之戰名動天下。白起一戰消滅趙國四十萬兵士,極大削弱了趙國的戰爭實力,被譽為“殺神”。更難能可貴的是,白起一生從無敗績,是真正的“常勝將軍”。盡管如此,白起的結局卻是被秦王猜忌,不僅被趕出咸陽,還在半路上被勒令自殺。這固然是因為他本人功高震主,但也與他堅持不肯領兵攻打趙國有關——甚至最后為此被秦王賜死,也拒不領兵。這是怎么回事呢?
趙國是秦國東出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國力雄厚,名將輩出,士卒勇猛。要一戰而攻滅趙國,絕非易事。但長平之戰后,白起敏銳地發現,滅趙的時機來臨了。他平定上黨后,分出部隊去分別攻占了皮牢和太原,從而對趙國國都邯鄲形成包圍之勢,準備一舉拿下此城。就在這時,國內的秦王卻傳來命令,要求白起撤軍。白起十分不解,但終究不能抗命,就這樣錯失了良機。
其實秦王的理由很簡單:大軍曠日征戰,國內的后勤已經撐不住了。所以秦王答應了中原各國的停戰協議,放了趙國一馬。
一年后,秦國攢夠了軍糧準備繼續伐趙,秦王準備繼續任命白起為統帥。但白起認為,此時趙國已經恢復了元氣,中原各國也開始正視秦國的威脅了,此時出兵并無勝算。秦王剛愎自用,不聽白起之言,另行任命將領出征了。
戰局果然如白起所料,秦軍困在邯鄲城下久攻不破。不久后,楚國和魏國發兵來救趙國,秦軍敗退。不信邪的秦王此時依然不肯退兵,多番催促白起出征,但白起有自己的堅持,打仗不是兒戲,如果為帥者自己心中都看不到取勝的希望,那豈不是白白犧牲士卒的性命嗎?秦王見說不動白起,惱羞成怒,勒令他離開咸陽。待白起走后又心生疑慮,派人給白起送了一柄劍,意思是讓他自刎謝罪。一代名將就這樣不明不白地隕落了。
一個優秀的將帥,從不打無把握之仗,更別提必敗之仗了。白起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百戰百勝的榮耀,而剛愎自用的秦王只能吞下戰敗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