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峻豪 魏強
(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鄉村旅游業“利益至上”的單向度發展導致了多重維度上的鄉村公共空間的瓦解與轉型,嚴重忽視了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雖然在旅游開發中找到了新的經濟發展點,但是也引發了原有農業生產的衰落。在棄舊建新、擇優搬遷的過程中,村落產生了大量“空地、空宅”,造成了村容與鄉土風貌的破碎。通過對村落空廢化空間更新營造,對于村落地域文化的宣傳、人居環境的活化、鄉村旅游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鄉村建設應當強調內生動力的自我挖掘[2],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傳承當地獨有的建筑風格和景觀風貌,在發展旅游的基礎上如何發揚村落文化和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是每一個設計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內生式發展”又稱“自下而上”“參與性發展”等,是在產業、文化、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開發,實現了自主的引導[3]。“內生式發展”學說起源于日本,是指以內部群體為主,運用民間的才干和智力,在傳統文化、技術經驗和地方知識的引導下,對當地的資源進行整合并合理開發,使之與當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適應。“外生式發展”是按外部主體的意愿進行發展改造,通過引進外部資源達到對經濟效益的高強度發展,而“內生式發展”則是對這種過度發展的一種修改。
空廢化是“鄉村聚落各種空間環境空廢現象演變過程的總稱”[4]。這包括傳統民居空廢現象、農業生產用地空廢現象、公共空間空廢現象以及空廢式開發現象等。鄉村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下,許多村落開始發掘其旅游資源并進行轉型。隨著轉型的不斷推進和現代化的沖擊,許多傳統的居住空間和居住方式遭到了遺棄,造成了空廢化空間,這種空廢化空間不僅影響了鄉村的整體環境,也和現代生活需求格格不入,影響了村落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縱觀內生發展理論的演變過程,由村落自行發展建設才能最大化發揮其地方特色。在保留特色的基礎上再進行外資引進,才能更好地延續鄉村風貌和構筑當地產業體系。具體細化到鄉村空廢化空間的改造實踐可以分為3 點:一是結合鄉村民俗以及非遺進行鄉村肌理的恢復,提煉設計語匯并豐富其人居環境;二是在繼承傳統和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為鄉村旅游產業服務;三是以村民為主體進行設計,尊重當地村民意愿對村落進行修繕改造。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新鄉市輝縣的西北部,地處太行深處,現為國家4A 級風景區,其獨特的掛壁公路和石頭建筑聞名于世。其整體建筑隨著山勢而建,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豐富的高差造就了獨特的景觀,被人稱為“崖上人家”。
郭亮村的建筑為典型的三合院式設計[5],單雙層結合,其建筑材料為當地的太行石,整體的建筑群隨山勢布局,排列緊密。郭亮村海拔較高,為太行山脈獨特的山地村落,現有石屋的大多數為清末民初所建,堅固耐用的石頭建筑經過了百年風化沖刷仍能保留其主要的使用價值,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其石墻整體質地厚重,建筑群體顯得笨拙但樸實沉穩,與太行山的大量石頭景觀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此外,除了建筑風格極具特色,郭亮村還有石頭畫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村落始建于西漢末年,因農民起義軍領袖郭亮帶兵退守于此,據險而守,故后人稱此村落為郭亮村。郭亮村地處太行深處,村落建筑多坐落于崖壁之上,四面皆是懸崖峭壁。因為交通環境閉塞,村民進出村莊都是靠著一條百米高的天梯古道,有許多人一輩子未能走出大山。1972 年村黨委書記帶領全體村民與自然環境進行斗爭,經過5 年不懈奮戰,一條長約1 250 m 的“絕壁長廊”在太行山上誕生了。1976 年,日本名古屋電視臺在報道中稱其為“世界第九大奇跡”[5]。從此郭亮村便開啟了影視村落轉型之路,在這里拍攝過電影《舉起手來》等60 多部作品,可深挖的影視文化資源較為豐富。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其闡釋、發展與運用方式一直是國內學者和設計師關注的重點[6]。郭亮村所屬的輝縣目前有國家級非遺名目項目2 個,省級名錄3 個,市級名錄7 個,縣級名錄37 個,數量眾多,類型豐富。郭亮村也有很多傳統工藝傳承,如石頭畫等。從非遺、風俗到傳統工藝,郭亮村因其獨有的文化特色獲得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名片。
郭亮村地處萬仙山風景區,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當地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主要是為旅游服務,比如住宿和餐飲等。村落為發展旅游業建造了集民宿、咖啡廳、書吧等多種功能的商業街,為前來的游客進行全方位的服務。
3.1.1 整體發展模式落后
村落的旅游方式還是老式的參觀式游覽,缺少互動性景觀,沒有發揮當地的非遺和地方優勢,只是舊村落建筑的靜態展示和一些具有基本零售功能的小賣部和超市,缺乏具有較強民俗文化體驗類的旅游產品。
3.1.2 景觀缺乏有效規劃
目前郭亮村的景點缺乏統一規劃,雖然有像喊泉等許多有意思的景觀,但是景觀與景觀之間相距較遠,游覽景觀的旅游線路沒有得到統一規劃,沿途也缺少有趣打卡點,轉場過程趣味性較差。
3.1.3 旅游基礎設施欠缺
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同時基礎設施沒有同步跟進,村內的公廁、道路的建設都需要進一步提升,這些設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村落因村民搬遷后無人居住,留下了許多空廢化空間,缺少供游客駐足休息的公共空間,新開辟的商業街也缺少特色產品商店,僅有一些具有簡單商品售賣的超市。因為每年都有大量學生和學校組織前來寫生,也缺乏像書吧、咖啡館等針對年輕人的場所。
3.1.4 網絡宣傳欠缺,缺乏趣味性景觀小品打卡點
當下的旅游模式已經變成了一種打卡式的旅游,郭亮村的旅游景點輻射的人群范圍較少,并且缺乏網絡媒體的宣傳和經營。雖然是著名的電影拍攝基地,但是影片都有一定的年代,在這個網絡媒體內容快速更新的時代,受到的關注度將會越來越低,缺少具有當地特色的景觀小品打卡點。雖然郭亮村的自然景觀和石頭建筑都獨具特色,但是村落的新建民宿千篇一律,并未與郭亮村的歷史有相應聯系,也缺少進行拍照互動可以網絡宣傳的打卡點。
3.2.1 開展“非遺+旅游”新模式
村落的自建自改削弱了鄉村整體面貌,也破壞了鄉村的肌理,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些也面臨著無人傳承的局面,這些都代表著郭亮村的文化脈絡,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亮點。所以項目團隊決定以“非遺+旅游”作為此次設計改造的整體思路,旨在將非遺和旅游相結合,這樣不僅能將非遺發揚光大,也能助力郭亮村的旅游經濟,講好屬于郭亮村的故事。
3.2.2 結合環境升級改造
郭亮村自20 世紀90 年代便開始了旅游轉型,現已發展成4A級旅游景區,村民收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從過去的農耕收入轉向了旅游服務性收入。村落旅游業“利益至上”的單向度發展導致了多重維度上的鄉村公共空間瓦解與轉型,收入結構的轉變使原有的雞窩空間被閑置乃至廢棄,整體環境風貌與村落現代旅游發展需求嚴重不符。對于村落空廢化空間,應當在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同時完成其升級改造,這樣既能給原有的空間植入新業態,也能為此空間完成功能的置換,還能為村落的旅游產業助力。
空廢化空間的改造主要是應對村落旅游發展需求和原住居民的訴求,設計出具有非遺且有趣的休閑公共空間。基于內生發展理論對郭亮村空廢化空間進行設計改造,旨在改善當地舊村落的居住環境,豐富當地的旅游特色,為鄉村發展助力。根據郭亮村的前期調研和分析,筆者對現有的景觀和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總結出“非遺+旅游”的設計主題,以內生式景觀為著力點,通過文獻調研、實地考察的方式,找到村落里值得保留傳承的非遺和民俗特色,并將其內容提煉成設計元素融入空間的改造中,不僅能美化村落的空間,也能提升游客的文化體驗。
內生發展強調結合自身特點發展當地產業,以企業帶動村落發展。改造空間的選址(圖1)北臨郭亮藝術研學基地,建成后能為前來寫生的學生提供一個絕佳的寫生場所。此場地位于村莊的深處,深可享其幽,高可覽全景,在改造成公共空間上也有其獨特的優勢。

圖1 項目分析圖。
在傳統村落中,優先于經濟技術等條件,自然因素對民居和村鎮聚落的影響就顯得格外突出[7]。村落地處太行山腹地,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村莊以石材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8](圖2),如石壩、石巷、石路、石橋、石磨、石碾、石桌、石凳,每一處構造物均就地取材、手工砌筑,地方特色濃厚。當前的鄉村設計方法不會出現大規模、顛覆性再開發模式,而是需要在已有空間格局內采用靈活的手段,解決各自不同的問題[9],基于對村落整體建筑風貌的考慮,決定在延續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力求最大程度地實現旅游的經濟效益,對其村落肌理進行修復,讓老舊村落重現活力。因此本設計方案是以本地太行石為主要材料,既能延續當地建筑特色,也能更好地控制建造成本和后續的景觀維護成本。

圖2 郭亮村傳統建筑。
內生式發展模式特別注重環境的保護和村落發展的多樣性,項目設計方案將保留場地原有的高差和樹木,使曲線形與高差結合,通過石墻營造出7 個向心性半圍合空間,因為高差的視線遮擋,由上俯看可以窺其全貌,由下仰視則只能看到局部,游客還可以在此拍照、打卡、休憩(圖3)。

圖3 效果圖。
從西川潤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全民共同參與和管理,到環境學者宮本憲一提出建立保障本地居民參與和決策的機制[10],村民的意愿一直是村落內生發展的重要參考標準。村民可以通過參與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并對決策過程產生有效影響[11],所以在設計改造的過程中走訪了村民,采納了他們對于空間改造的個人看法。空廢化空間的改造不僅僅是為了恢復村落的肌理和為鄉村產業進行助力,還要能夠最大化地滿足原住民的需求,在旅游發展和改善當地居民居住條件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
在施工建設的過程中,項目團隊在施工現場和當地村落施工隊進行了方案講解,以便能夠增強村民對于村落石頭建筑的自我認同以及對方案的理解。在方案的施工技術上采取了村落傳統的石砌手法(圖4),以求與周圍建筑風格協調一致。

圖4 郭亮村傳統石砌手法。
內生發展強調鄉村自我動力的挖掘,強調民俗文化的內生性和多系發展[3],而非遺和特色民俗文化以及老舊生活習俗則最能觸動人們的回憶,彰顯郭亮村過去的生活方式以及山地村落特有的生活特色。結合郭亮村“非遺+旅游”的改造主題,場地原有的空間內容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改造場地原為雞窩和旱廁,加上溜達雞是郭亮村的傳統特色美食,項目團隊決定以雞為元素,創作出7 個不同意義的形象IP(圖5),也以雞為元素在7 個半圍合空間的內部進行了墻繪創作(圖6),綜合各種因素項目團隊將此公共空間命名為“七個雞窩”。

圖5 雞窩形象IP。

圖6 墻繪局部實景圖。
與外生式發展模式相比,內生發展模式更加注重鄉村的利益和環境保護[12]。白天,休閑空間可以供學生寫生、村民休息玩樂、游客打卡拍照,在晚上不同色彩的燈光設計也會形成和白天截然不同的景觀風景(圖7),不同的季節也會因為植物的生長變化表現出不同的景色(圖8)。空廢化空間的設計改造不僅助力了鄉村的旅游產業,也優化了村落的自然環境。

圖7 環境改造對比。

圖8 景觀實景俯瞰圖。
村落公共空間的營造是激勵鄉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是傳承非遺的重要手段,是喚起鄉村景觀認同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的轉型和生產力的進步,鄉村所承擔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在糧食生產功能的基礎上,部分村落逐漸開始走向旅游消費的類型,這個過程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因此持續性的鄉村建設將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下,大量的現代化公共空間在鄉村興建,只有維系好獨特的鄉村景觀,才能更好地實現當地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那些世代傳承的生活方式、對待歷史建筑的觀念值得被人們重新認識。
(文中圖片均由論文項目組繪制或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