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本亮 夏晶晶
(鹽城工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對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藝術事業而言,培養一支德藝雙馨的人才隊伍尤為重要。青年學生是這支隊伍的后備軍,應不斷提升自身創作水平和藝德修養,迎接祖國挑選。藝術類課程思政是學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手段,也是青年學生提升藝德修養的重要路徑,吸引了學界的關注。近年來,學界對藝術類課程思政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就內容而言,已有成果還沒有將藝術類課程思政文獻作為整體對象進行研究;就方法而言,已有成果以主觀闡釋為主,較少采用科學計量研究方法。而基于知識圖譜分析軟件的量化研究,可以客觀反映特定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對學者全面把握研究對象、促進科研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研究運用學界較為認可的CiteSpace 軟件,對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客觀呈現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總體面貌、熱點主題和演進趨勢,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新思路。
從中國知網(CNKI)期刊數據庫檢索藝術類課程思政主題文獻,檢索條件設置為:“主題=藝術”并含“主題=課程思政”,時間從2011—2022 年,來源類別為“全部期刊”,共檢索到827 篇文獻,檢索日期為2022 年12 月25 日。為保證研究數據的精確,經手動刪除書評、會議綜述、活動報道及與“藝術類課程思政”主題明顯不符的文獻,最終遴選出790 篇有效文獻,作為研究樣本。
采用文獻計量法,結合CiteSpace 軟件對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文獻計量法是通過挖掘文獻內在關系、對特定研究領域進行描述、評價與預測的研究方法[1]。CiteSpace 是一款知識圖譜分析軟件,能挖掘出引文空間的知識聚類與分布,揭示出知識單元之間的共現關系,實現對研究熱點、研究趨勢的探測,已成為文獻計量研究常用軟件。以遴選出的790 篇文獻為對象,在文獻計量分析基礎上,用CiteSpace 6.1.3 軟件生成作者共現圖譜、機構共現圖譜、關鍵詞聚類圖譜、時間線圖譜和突現詞列表等,可視化呈現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總體面貌、熱點主題和演進趨勢。
在用CiteSpace 軟件分析前,用CNKI 數據庫自帶的功能觀測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領域年發文量走勢。2011—2017 年,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發展緩慢,成果僅有9 篇,年均發文量不到2 篇。從2018 年開始,年發文量逐年攀升,其中,2018 年19 篇,2019 年49篇,2020 年151 篇,2021 年299 篇,至筆者檢索時,2022 年發文量已經突破300 篇,年均發文量突破163 篇,說明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已經吸引學界關注。
高被引論文是指在特定時段內被引頻次進入特定學科排名前1%的論文。被引頻次是反映科研成果價值及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由表1 可知,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領域高被引論文主要集中在設計學、音樂學、美術學、政治學和教育學等領域。這些高被引論文主要聚焦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實踐途徑、教學模式、思政元素、創新體系、院校經驗等,較少涉及藝術類課程思政的理念、原理、特性、規律等。這說明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正在積極回應“如何開展課程思政”的現實問題,但也反映出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還未形成有影響力的基礎理論。

表1 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領域高被引論文列表
發文量是衡量作者或科研機構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標。藝術學、教育學、政治學領域的學者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核心力量。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作者和研究機構進行可視化分析,分別繪制出作者共現圖譜(圖1)和機構共現圖譜(圖2)。從圖1 可以看出,付超、高賀勝、劉寧、梁偉紅、梁俊明等作者發文較多;梁俊明和韓琦、許麗君構成一個團隊,付超和高賀勝、梁偉紅和喻國偉、高巧艷和布日古德、彭荔和潘昱州、張忠和周書林之間有學術合作關系。但是成果發表以個人為主,且個人發文最多的是4 篇。從圖2 可以看出,發文量較多的機構有新疆藝術學院、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云南藝術學院等。但是單個機構發文量較低,最多的僅有7 篇。兩個圖譜的節點大小、連線數量與粗細的結果也表明: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力量分散,尚未形成有影響力的作者或科研團隊,研究機構之間合作較少,學術聯系較為薄弱。

圖1 作者共現圖譜。

圖2 機構共現圖譜。
關鍵詞詞頻分析就是在文檔信息中提取能夠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頻次的高低分布來析出研究熱點的方法[2]。CiteSpace 通過詞頻和中介中心性兩個指標來表征研究熱點。詞頻是指關鍵詞在所分析的文檔中出現的次數,用于表征關鍵詞熱度;中介中心性是表征關鍵詞中介能力的指標。高中介中心性(>0.1)的關鍵詞通常是聯結兩個領域的關鍵。因此,結合頻次和中介中心性兩個指標,可推斷出關鍵詞在特定研究領域的影響力。運用CiteSpace 軟件進行關鍵詞共現分析,提取出詞頻大于20 且中介中心性數值大于0.1 的關鍵詞,共計11 個。其中,關鍵詞“課程思政”是檢索式里出現的主題詞,單獨分析意義不大[3],刪除該詞后,得到10 個熱點關鍵詞(表2)。由表2 可知,“思政教育”是頻次最高(62)且中介中心性(0.19)較高的關鍵詞,說明思政教育相關理論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基礎與支撐。“教學改革”“藝術設計”“高校”“思政元素”“美育”等頻次和中介中心性也較高,說明這些關鍵詞既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標簽,也是聯結其他關鍵詞的重要節點,在該領域有較強影響力。

表2 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熱點關鍵詞
在關鍵詞共現基礎上,以LLR 算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提取前10 個聚類標簽(圖3),分別是#0 課程思政、#1 思政、#2 思政教育、#3 思政教學、#4 實踐教學、#5 藝術教育、#6 思政課、#7 美育、#8 協同育人、#9 高校。聚類圖譜平均輪廓值S=0.9646(>0.7),模塊值Q=0.8607(>0.3),說明該聚類合理且令人信服。根據關鍵詞聚類圖譜,結合熱點關鍵詞及其對應的經典文獻分析,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主題主要聚焦藝術類課程思政的認識論、實踐論和特征論3 方面內容。

圖3 關鍵詞聚類圖譜。
3.2.1 認識論: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內涵
該主題主要體現在“#0 課程思政”“#1 思政”“#3 思政教學”“#6思政課”4 個聚類中。“#0 課程思政”聚類高頻關鍵詞有“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教學方法”“教學體系”“教學策略”等;“#1 思政”聚類高頻關鍵詞有“思政”“教學”“課程”“立德樹人”“公共藝術”等;“#3 思政教學”聚類高頻關鍵詞有“人才培養”“思政元素”“價值引領”“傳播特性”等;“#6 思政課”聚類高頻關鍵詞有“思政課”“藝術院校”“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實施策略”等。這4 個聚類高頻關鍵詞從3 個方面研究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內涵。
一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形成邏輯。這主要通過“思政”“思政課”“課程思政”3 個高頻關鍵詞的內涵邏輯得以體現。馬克思主義思政原理和思政課專業知識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基礎原理和理論支撐,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到顯性作用。藝術類課程思政是在思政與思政課基礎上形成的,通過挖掘藝術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中蘊含的思政精神、思政元素來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到隱性作用。卓婧[4]以商業攝影課程、舒麗萍[5]以中國歌劇課程、李先靈[6]以中國音樂學院課程為例,闡明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之間是相輔相成、同向同行、殊途同歸的關系。
二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的教育體系。這主要通過“藝術院校”“地方院校”“大學生”“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教學策略”“公共藝術”“多元課堂”“互動交流”等高頻關鍵詞得以體現。教育體系是教育系統中各要素的有機組合。這些高頻關鍵詞就是學界對藝術類課程思政教育各要素進行關注的反映。其中,關鍵詞“藝術院校”“地方院校”指向教育主體;關鍵詞“大學生”指向教育對象;關鍵詞“課程體系”“公共藝術”指向教學內容;關鍵詞“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教學策略”“多元課堂”“互動交流”指向教學方法。這4 個指向回答了藝術課程思政由誰來做、向誰做、做什么、如何做的問題。藝術類課程思政要理清各要素、各環節的內在關系,只有各要素全參與、各環節緊密銜接、高效運行,才能保證課程思政工作順利開展[7]。
三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價值。這主要通過“立德樹人”“人才培養”“價值引領”“思政元素”“傳播特性”等高頻關鍵詞得以體現。這些關鍵詞體現了學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使命的關注。何淑念[8]指出,藝術類課程思政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靈活地呈現出來,通過課程思政能改善藝術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度。周星等[9]認為,藝術類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郭瑾莉[10]認為,藝術課程思政要將德行教育、人品教育嵌入其中,對課程進行價值賦能。梁甜甜等[11]認為,藝術專業課程思政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工匠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民間文化等思政資源來實現思政教育目的。從這些學者觀點可知,價值觀引領、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既是藝術類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想基礎,也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價值指向。
3.2.2 實踐論:藝術類課程思政的育人實踐
該主題主要體現在“#2 思政教育”“#4 實踐教學”“#8 協同育人”3 個聚類中。“#2 思政教育”聚類高頻關鍵詞有“高職院校”“高職”“藝術類”“對策”“互聯網”“主旋律”等;“#4 實踐教學”聚類高頻關鍵詞有“思政課程”“思政育人”“融合”“專業素養”“教學內容”等;“#8 協同育人”聚類高頻關鍵詞有“協同育人”“藝術設計”“黨建”“實踐途徑”“體制機制”“文化自信”等。這3 個聚類高頻關鍵詞從兩個方面詮釋藝術類課程思政育人實踐。
一是育人模式。這主要通過“高職院校”“高職”“體制機制”“思政育人”“融合”“協同育人”“互聯網”“黨建”等關鍵詞得以體現。其中,關鍵詞“高職院校”“高職”“體制機制”反映了學者對高職院校藝術類課程思政工作機制的關注。周書林等[12]認為,學校黨委負責課程思政頂層設計,要建立保障機制與資源整合機制推動課程思政工作高效運行;關鍵詞“思政育人”“融合”“協同育人”“互聯網”“黨建”體現了學者對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關注。其中,融合育人模式主要聚焦“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媒介+思政”“文化+思政”等融合方式,既回答了“融什么”,也闡明了“如何融”;協同育人模式主要聚焦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專業教師與黨支部、課程教學與黨建、專業系與思政平臺等協同方式。李雅娜等[13]認為,課程思政教學要讓教師黨支部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唱戲”,多維協同開展課程思政工作。
二是教學內容。這主要通過“藝術類”“主旋律”“專業素養”“教學內容”“藝術設計”“文化自信”等關鍵詞得到體現。這些關鍵詞說明,藝術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是以藝術專業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為核心,圍繞主旋律、文化素養、道德修養、文化自信等來完成內容供給。可見,藝術類課程思政不是純粹的思政教育,其教學內容是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的統一。例如,孫文娟[14]從中國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社會主旋律、優秀校園文化、楷模精神等建構高職藝術設計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郭鳳臣[15]從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大師精神、大國榮譽、科研情懷等建構高職服裝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眾所周知,有道德、有水平、素質全面和對祖國充滿愛的德藝雙馨人才是國家所期望的。藝術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要服務于國家期望。相關實施主體要根據課程思政教育目標,豐富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讓藝術教育知識體系、人才培養體系變得更加全面、系統。
3.2.3 特征論:藝術類課程思政的“藝、美、德”三位一體
該主題主要體現于“#5 藝術教育”“#7 美育”“#9 高校”3 個聚類中。“#5 藝術教育”聚類高頻關鍵詞有“藝術教育”“藝德教育”“德藝雙馨”“藝術管理”等;“#7 美育”聚類高頻關鍵詞有“美育”“藝術概論”“美學”“美術鑒賞”等;“#9 高校”聚類高頻關鍵詞有“美術教育”“以美育人”“應用”“思考”等。這3 個聚類高頻關鍵詞從3 個方面詮釋出藝術類課程思政“藝、美、德”三位一體的特征。
一是藝德教育。這主要通過“藝術教育”“藝德教育”“德藝雙馨”“藝術管理”等關鍵詞得以體現。其中,關鍵詞“藝術教育”和“藝術管理”指向藝德教育的載體。管斌[16]提出,藝德教育要以“課”育德。這個“課”是指藝術類課程,是藝德教育的載體;關鍵詞“德藝雙馨”指向藝德教育的目的。由于藝德教育格外倡導“德”“美”“責”三者兼修對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因而它是實現德藝雙馨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只有“德”“美”“責”兼修融合,才能趨近德藝雙馨[17]。
二是美育。這主要通過關鍵詞“美育”“藝術概論”“美學”“美術鑒賞”“美術教育”“以美育人”等關鍵詞得以體現。美育是一種通過培養人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來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式。作為德、智、體、美、勞“五育”的重要一環,美育與德育相得益彰。顧慧[18]認為,美育與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標、育人內容、育人過程、育人載體等方面存在邏輯關聯。殷玲玲[19]認為,將美育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推動學生價值觀由美向善升華,是從人的心靈深入激活人的內在自覺,使道德成為人的內在需要,這就是美育的獨特魅力。
三是藝、美、德的融合。這主要通過關鍵詞“應用”“思考”得以體現。這兩個關鍵詞既反映出當下藝術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也反映了學者對藝術教育現狀的反思。現狀也證明,許多人視藝術為技術,沒有看到藝術教育的內核是美育,造成“學會了技術,恨透藝術”。郭聲健等[20]認為,缺乏美的藝術教育導致藝術教育不斷地被工具化、技術化、功利化,嚴重偏離了以美育人的本位。朱敬東等[21]認為,藝術教育不僅僅是審美的教育,更是道德、情操和心靈的教育。李憲玲等[22]闡明了藝術類課程思政由“術”達“美”再入“德”的內在機理。徐國亮等[23]建議國家將美德教育制度化。這些觀點詮釋了藝術教育、美育、德育的高度融合性。
CiteSpace 時間線圖是呈現聚類中相關文獻的時間跨度以及某一個特定聚類研究的興起、繁榮及衰落過程的圖譜;關鍵詞突現分析是通過探測特定時段內突現的關鍵詞,來呈現研究熱點轉向的分析方法。將時間線圖和關鍵詞突現列表結合起來分析,可以對特定領域研究進展和前沿動態進行研判。
圖4 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領域關鍵詞時間線聚類圖。根據該圖譜可以判斷:在10 個聚類中,只有聚類“#5 藝術教育”從2011 年一直持續到2022 年,始終受到研究者青睞;其余9 個聚類在2017 年前后才開始受到研究者關注。這主要是因為:2010 年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開始聚焦學校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2014 年提出“課程思政”概念,2017 年“課程思政”理念在全國推廣。其間,藝術教育作為“五育”一環,始終與德育相得益彰。當課程思政理念推廣后,激活了藝術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根據時間線圖譜信息,可將2011—2022 年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在宏觀上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藝術教育研究主導期(2011—2017年)。這個階段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大多數高頻關鍵詞和聚類尚未產生,相關文獻主要圍繞美育展開,對后來的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起到奠基作用;第二個階段是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發展期(2018—2022 年)。這個階段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成果快速增長,涉及的高頻關鍵詞和聚類也逐漸增多,對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后續研究具有引領、擴散作用。從時間線圖譜連線密度看,2018年以來,10 個聚類主題的關注度都未降低,但各聚類高頻關鍵詞節點圓圈開始縮小,說明研究熱點已悄悄發生改變。這也在關鍵詞突現列表(表3)中得到印證。

表3 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關鍵詞突現列表

圖4 時間線圖。
表3 列舉了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領域10 個突現關鍵詞及其突現強度與突現起止時間。根據突現關鍵詞變化與相關文獻分析,藝術類課程思政的研究熱點以2020 年為界可劃分為兩個階段。2020 年前,“思政教育”“藝術類”兩個關鍵詞突現強度最大,說明學界主要聚焦藝術類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等基礎理論。2020 年后,“播音主持”“課程”“策略”3 個關鍵詞突現強度最大,說明學界開始轉向研究藝術類課程思政“如何做”的策略問題。筆者推測,這種轉向與2020 年教育部《綱要》印發有關,因為《綱要》明確要求高校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以2011—2022 年中國知網收錄的藝術類課程思政主題的期刊論文為分析對象,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主題和演進趨勢進行可視化呈現,并展開分析討論,得出3 點結論:
第一,從總體分布看,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年發文量呈先慢后快之勢,方興未艾。但被CSSCI 期刊收錄的論文僅18 篇,被引頻次最高只有68 次,說明該領域高質量、有影響力的成果較少。同時,該領域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研究機構之間的學術聯系也不緊密,整體研究力量分散。
第二,從關鍵詞共現和關鍵詞聚類圖譜看,高頻關鍵詞主要有“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藝術設計”“高校”“立德樹人”“思政課程”“美育”等;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熱點主題分別從認識論、實踐論、特征論角度聚焦藝術類課程思政的內涵、育人實踐和“藝、美、德”三位一體特點。
第三,從時間線聚類圖譜和關鍵詞突現列表看,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的發展可劃分為藝術教育研究主導期(2011—2017 年)和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發展期(2018—2022 年)。以2020 年為界,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熱點從研究藝術類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轉向研究藝術類課程思政“如何做”。這種轉向為后續的相關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研究內容上,應持續關注藝術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要結合每一門課程挖掘特色思政元素,積極探索藝術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總結實踐經驗,為架構藝術類課程思政理論框架夯實基礎。隨著課程思政思維深入各教學環節,藝術類課程思政必將出現更多新形式、新特征,學界對此應予以高度關注。
在研究方法上,重視定量研究。已有成果多采用理論演繹、個案分析、現象描述等定性方法,缺少定量研究基礎。隨著藝術類課程思政實踐的不斷深入,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影響因素、學生反應、行為實踐等將不斷受到學界關注,這些研究離不開數據獲取、數據統計、數據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在定量研究基礎上,結合定性研究,可提高研究成果的學理性、實操性和科學性。
在研究力量上,建議學者加強跨學科、跨機構合作。藝術類課程思政是一個涉及藝術學、政治學、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的綜合性研究領域,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與學者、機構與機構之間加強合作。相關高校或科研機構可以通過教師進修、訪問學者等形式派送教師到有實力的科研院所進修、學習,提升教師研究水平,促進科研合作,推動藝術類課程思政研究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