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超剛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信息工程分院,陜西 咸陽)
近年來,校園安全工作在各地高校得到廣泛重視和積極推進。高校紛紛致力于構建安全穩固的校園環境,采取了多種措施來確保校園安全。這些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高校安全制度,增強保衛能力,并對保衛隊伍進行素質提升。同時,不斷更新管理模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安全挑戰,從而為校園安全保衛工作的科學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然而,從目前高校安全保衛管理的現狀來看,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安全輔助機制。安全防范預警工作機制仍主要依賴部分工作人員,沒有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度。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群智感知技術的發展,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移動群智感知技術的安全校園建設輔助系統,旨在通過校園中的師生參與,提高校園的安全水平。該系統允許學生和教職工利用智能手機作為信息收集工具,快速上傳校園內發現的安全隱患等問題。借助移動群智感知技術,后臺管理團隊能夠實時獲取問題報告,迅速做出響應和處置,從而大大提升校園安全問題處理的效率。
在校園安全問題的研究領域,眾多學者立足實際,從各種不同角度展開研究,提出許多有效提高校園安全的方法。許文[1]在《高校多校區辦學形式與問題及管理策略初探》中提出了多校區辦學管理優化策略,結合延伸管理與屬地管理兩種模式,極大程度梳理清楚分區部門管理責任,解決了管理缺失的問題。并且下移管理中心,調動了學校安全保衛工作者的積極性,提高了校園安全工作的管理效率。丁青[2]在《校園治安現狀及對策研宄》中總結了高校治安存在的常見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分別從完善安全立法、發揮教育作用以及加強治安防控等方面進行闡述。侯曉舟[3]在《高校校園安全風險管理研究——以M市J 大學為例》利用抽樣分析方法分析校園的風險事故,并針對不同的風險分析其原因,繼而提出要明確防范的重點以及在校園中科學制定風險控制的建議。許素睿[4]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研究——以L 大學為例》中研究高校安全時,采用對比分析法進行定義,從狹義的角度提出高校安全文化是高校管理的一系列安全理念,并且總結了32 條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元素。
在信息化技術方面,陳芹[5]在《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校園智能安防系統設計》中利用物聯網技術從智能安防的關鍵技術設計、系統平臺設計、視頻監控設計等出發,探討分析了智能安防在高校安全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周健[6]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新趨勢》中,指出了信息化在實驗室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上述研究都是在剖析校園安全的預警機制建設,從校園安全發展趨勢等方面提出解決策略。隨著移動群智感知技術的發展,其已經可以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陳薈慧[7]在《移動群智感知應用》中深徹說明了移動群智感知的應用方向,為移動群智感知在社會層面的應用進行了總結。
因此,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和移動群智感知理論與實踐的完善,利用移動群智感知技術輔助建設校園安全系統顯得尤為重要。
本系統基于移動群智感知,利用目前廣泛使用的智能手機,使學校師生都能參與安全校園建設當中,根據圖文中所反映的信息將問題及時反饋相關部門,快速定位安全隱患問題所在。
根據對校園安全問題的調查分析, 本系統對校園安全的幾個常用功能場景進行了設計,包括用戶上報、管理人員對用戶信息統計等。系統功能如圖1 所示。

圖1 系統結構
該模塊主要是用戶在校園中進行問題上報。首先,用戶選擇上傳問題的照片,該照片可直觀呈現問題現場,并且用戶填寫問題的準確位置,可通過地圖標記或文本描述方式呈現。
同時,用戶可獲得問題上報地點的經緯度坐標,以確保位置信息精準性。上報完成后,用戶點擊可查看已上報的信息。問題上傳模塊的流程如圖2 所示,核心代碼如下所示。


圖2 問題上傳模塊流程
在問題上報模塊中,圖3(a)為問題上報界面。所示上報內容包括校園問題圖片、地點以及經緯度。如圖3(b)所示,用戶可以查看已上報的信息和上報問題的處理狀態。

圖3 用戶上報問題
上報問題處理模塊主要為后端管理人員查看管理功能模塊。如圖4(a)所示為管理人員查看已經上報的問題,管理人員可以查看已上報的問題信息界面,進入該界面后系統會實時刷新用戶上傳信息[8]。若上報問題不清楚或位置不清楚,管理員可通過后端駁回,即可提示用戶重新提交。若上報問題信息無誤,管理員可安排維修人員根據時間安排解決上報問題。圖4(b)為用戶管理人員查看用戶界面,管理員可以根據用戶上報的問題,給用戶以打分。

圖4 管理員頁面
本研究主要基于移動群智感知技術設計校園安全輔助系統,以及該系統利用安卓應用開發工具Android Studio 實現的可行性。移動群智感知技術的應用,為校園安全管理帶來了新的參與模式,讓學生和教職工成為校園安全的積極推動者。通過安卓應用,可以隨時上報校園內發現的問題,為校園管理提供重要的實時反饋。同時,利用定位功能,校園管理人員能夠迅速獲取問題的具體位置,實現即時響應和高效處置。通過系統,學生、教職工和校園管理人員實現了緊密合作,構建了一個高效響應的校園安全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