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清,劉昌松
(湖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湖南 長沙)
在公路工程中,將混凝土預制塊體按照一定順序緊密排列,并在塊體之間的縫隙中填入砂子,可以構成聯鎖塊路面。這種路面具有較強的承載能力、荷載擴散能力和變形適應能力,在預防公路常見病害、延長公路使用壽命等方面發揮了良好作用。混凝土預制塊體的質量和施工技術,是決定連鎖塊路面質量的兩個關鍵因素,根據公路施工需要科學設計各物料的配合比,在此基礎上制作出抗壓強度、抗折強度等各項指標均符合要求的混凝土,然后使用專用設備制作混凝土塊體,經過鋪筑、填砂、碾壓后完成路面施工。
某鄉鎮公路全長2 160 m,寬4.2 m,位于丘陵地區,是連接村鎮的主要道路。為了減少公路建設對沿線村民日常出行帶來的不便影響,需要在保證建設質量達標的前提下,盡量縮短工期。結合調查資料,該路段所在地區地質條件較好,無軟土、濕陷性黃土等不良地質,因此本工程中采取了混凝土預制塊體路面施工技術。
制備混凝土預制塊體的原材料主要有4 類,分別是水泥、水、細集料(砂)和粗集料(石)。原材料的選擇要求如下:
(1) 水泥選用PO 42.5 普通硅酸鹽水泥,有制造成商提供的試驗檢測報告與合格證,無受潮結塊形象。對袋裝水泥進行抽樣檢測,抽樣數量不低于總數的5%,安定性、凝結時間、抗壓強度等各項指標的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PO 42.5 普通硅酸鹽水泥檢驗結果統計表
(2) 粗骨料的粒徑太大,混凝土容易出現離析,制成的塊體抗壓強度和抗折強度難以達到使用標準;相反,粗骨料的粒徑太小,配制混凝土使用的水越多,混凝土的可泵性變差[1]。因此,在制備C30 混凝土預制塊體時,選用粒徑為5~10 mm 的粗骨料。表觀密度、吸水率等指標的檢測結果見表2。

表2 粗集料性能檢驗結果統計表
(3) 細集料優先考慮級配良好、含泥量少的河沙;如果本地河沙較少,可用機制砂代替。在制備C30混凝土預制塊體時,選用的細集料表觀密度應大于2.5 g/cm3,含粉量不得超過5%。
2.2.1 配制強度
相比于普通塑性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具有水膠比小、密實性好、養護周期短、抗滲和抗凍能力強等特點,使用干硬性混凝土制成的預制塊體更符合路面施工要求。混凝土預制塊體的強度(F)計算公式為:
上式中,f 表示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以C30混凝土為例,這里取30 MPa;σ表示混凝土強度標準差,這里以5 MPa 計。將數據帶入上式后,可以求得F值為38.23 MPa。
2.2.2 水膠比
水膠比(W/B)也是影響混凝土配合比的重要因素,計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a1和a2均為回歸系數,本文配合比試驗中分別以0.53 和0.20 計;f1表示水泥在28 d 時的抗壓強度,對于P.042.5 普通硅酸鹽水泥來說,取42.5 MPa。將各項數據代入上式后,可以求得W/B 的值為0.53。該公式是以普通塑性混凝土為例求水膠比,而干硬性混凝土的水膠比要低于普通塑性混凝土,通常在0.35~0.45 之間[2]。本文將水膠比初步確定為0.38,1 m3混凝土用水量初步確定為135 kg,即m1=135 kg/m3。相應的,根據公式:
求得1 m3混凝土水泥用量(m2)為385.7 kg/m3。
2.2.3 砂率
參照《普通混凝土設計規程》(JGJ55-2011)中的有關規定,混凝土砂率在35%~40%之間。對于干硬性混凝土,對密實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砂率略高于普通混凝土,通常在40%~50%之間。本試驗初步確定砂率(β)為42%。砂率的計算公式為:
上式中,m1表示1 m3混凝土中細骨料的用量,m2表示1 m3混凝土中粗骨料的用量,單位均為kg/m3。根據該式可以求得粗、細骨料的值,其中m1為728 kg/m3,m2為1 016 kg/m3。在確定原材料的配合比后,制作混凝土試件,并參照《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20)中的有關規定開展抗壓強度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混凝土預制塊體強度實驗表
預制設備為混凝土攪拌機和混凝土砌塊機,按照上文設計的配合比,將水泥、砂、石、水4 種原材料按照質量比倒入攪拌機中,設定好攪拌速度、攪拌時間等參數后,將原材料攪拌至均勻。通過料筒將制備的混凝土輸送到砌塊機中。在砌塊機內,混凝土進入專用磨具后依次完成壓實、成型、脫模3 道工序,即可得到混凝土預制塊體,最后將塊體放置在相應的場地進行覆蓋養護。對于脫模后無法成型的,或者是存在缺裂等質量問題的,需要重新返回攪拌機將其打碎,實現材料的回收利用。整個制作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混凝土預制塊體的制作流程
對于預制的混凝土塊體,還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根據設備的生產能力確定檢驗批次,例如某型號的混凝土砌塊機日產量為1.5 萬塊,則將1.5 萬塊混凝土塊體作為一批次,檢驗內容包括外觀檢測、尺寸允許偏差檢測、抗壓強度檢測等。以抗壓強度檢測為例,每批次的混凝土塊體中隨機抽取50 件(抽樣數量不低于5‰),將試件放入15~25 ℃的清水中浸泡24 h,保證試件全部沒入水中。之后將試件取出,瀝干水分后立即開展抗壓強度試驗[3]。抗壓強度(C)的計算公式為:
上式中,P 表示試件破壞荷載,單位為N;A 表示試件受壓面積,單位為mm2。50 塊試件中,合格試件超過45 件,即合格率大45%,評定為優良;合格率在70%~90%之間,評定為合格;合格率小于70%評定為不合格。
在公路工程中,基層發揮了承重作用,提高基層施工質量對保證路面平整度、降低路面車轍、坑槽等病害的發生率有良好效果,基層施工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基層施工流程
基層施工所用碎石優先考慮質地堅硬、雜質較少的碎石以及含泥量較少的石屑;壓實度應達到98%以上。在基層上繼續鋪筑砂墊層,主要材料為粗砂,采用機械撒布與人工平整配合的方式進行施工,可以起到穩定混凝土預制塊體,以及保證相鄰塊體之間相互嵌鎖的效果。
鋪筑混凝土預制塊體是路面施工的重要環節,也是影響公路使用性能的關鍵因素。預制塊體的鋪筑方法如下:
(1) 測量放樣。參照施工圖紙在路面的邊線和中線上布置邊樁和中樁,同時按照順序標記出樁號,以及路面的設計高程。其中,直線段每10 m 設1 樁,曲線段每5 m 設1 樁。
(2) 預制塊體的鋪筑。使用自卸汽車將混凝土預制塊體運送到施工路段,鋪筑順序為先鋪兩側邊線,再鋪中線,最后鋪邊線和中線之間的部分[4]。目的時利用邊線和中線作為引導,提高鋪筑質量。使用機械鋪筑雖然能夠加快施工效率,但是成本較高,對于農村公路仍然以人工鋪筑為主。在公路邊線上擺放縱向排列的3 行預制塊體,長邊方向與行車方向一致,邊線與中線之間的塊體可采用比較簡單的橫向排列的鋪砌方式(如圖3),或者是較為復雜的“人”字型或者“工”字型鋪砌方式。

圖3 路面邊緣混凝土預制塊體鋪砌形式
對于公路的曲線部位,考慮到公路內側曲線長度要小于外側,在曲線兩端的直線段將整個曲線段切割成一個扇形,這種情況下要根據曲率半徑的不同采取相應的鋪筑方法。如果彎曲路段的曲率半徑較大,這種情況下平面線性的變化不太明顯,通過調整混凝土預制塊體的接縫寬度或者是改變鋪筑形式,即可適應曲線段的變化;如果彎曲路段的曲率半徑較小,上述方法不能滿足施工要求。這種情況下常用的施工方法為:在扇形兩邊仍然沿用直線段的鋪筑方式,靠近扇形中線時,將預制塊體進行切割加工,使其能夠剛好填入中間剩下的小三角形區域,從而完成扇形區域的鋪筑。
(3) 碾壓。完成路面混凝土預制塊體的鋪筑后,向塊體之間的縫隙中撒鋪嵌縫砂,使用掃帚將表面殘留的砂全部掃入接縫內,然后開始碾壓。為了提高壓實效果,碾壓分2 次進行,初壓采用噸位為10 t 的輕型鋼輪壓路機,以3 km/h 的速度勻速靜壓,碾壓遍數2~3 遍即可[5]。完成初壓后,觀察是否有沉陷、位移或破損的塊體,如果有需要及時校正、更換。然后按照同樣的方式,撒布第二遍嵌縫砂,并進行復壓。復壓時選擇15 t 的鋼輪壓路機,行駛速度為2 km/h,碾壓遍數為2 遍;然后將行駛速度調整為2.5 km/h,再勻速靜壓4 遍。復壓結束后,進行路面灑水并清掃,然后開放交通。
將混凝土預制塊體應用到公路工程中,相比于瀝青混凝土公路能夠節約施工成本和養護成本,同時還能改善公路性能,預防車轍、坑槽等常見病害。從現有的施工經驗來看,混凝土預制塊體應用中應重點加強配合比設計、生產、鋪筑等方面的管理,才能發揮預制塊體的應用優勢,切實提高公路工程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