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星,黃 菊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15)
秦始皇統一嶺南以后,大體按照南越、西甌、駱越等部族的原來活動范圍,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進行統治。這是中原王朝在嶺南地區設置郡縣的開始,從而把嶺南地區置于中央封建王朝的統一管理之下[1]。其中桂林郡,郡治布山縣,桂林郡轄境相當于今廣西都陽山以東,越城嶺以南,包括廣西桂林、柳州、梧州和廣東肇慶、茂名一帶。公元前207年,秦亡,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南海龍川令趙佗,付以尉事。佗乃聚兵,守五嶺,擊并桂林、象郡,自稱南越武王[2]。從此開啟了南越國對嶺南地區93年的統治。南越國的疆域,向東與閩越相接,抵今福建西部的安定、平和、漳浦;向北主要以五嶺為界,與長沙國相接;向西到達今之廣西百色、德保、巴馬、東蘭、河池、環江一帶,與夜郎、句町等國相毗鄰;其南則抵達越南北部,南瀕南海[3]。在這樣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單元中,貴港地區處于南越國都城廣州的西部腹地,對鞏固南越國內部政權和來自抵御西部、北部、南部的威脅發揮著重要作用。漢武帝平定南越后,“遂以其地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4],郁林郡(郡治布山縣,即今貴港)轄縣最多,12縣,蒼梧、交趾二郡轄10縣,九真郡轄7縣,南海郡轄6縣,珠崖、合浦、日南三郡轄5縣,儋耳郡轄3縣。貴港地區從秦統一嶺南開始,及至南越國時期再到漢武帝平定南越后成為設置轄縣最多的“初郡”之地,可見其重要性。
然而,以往由于考古資料的缺少,我們了解貴港地區這一歷史時期大多僅限較為零散的歷史文獻。貴港羅泊灣漢墓[5]的發現,為我們了解貴港地區南越國時期的情況提供重要資料,然而墓葬資料有其局限性,加之羅泊灣漢墓僅代表這一時期的高等級大型墓葬的情況,而同一時期普通墓葬的情況不得而知。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貴港發現南越國時期的城址和普通墓葬,這大大豐富了南越國時期貴港地區的考古資料,這為我們較為全面地了解貴港地區在南越國時期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可能。
2008年至2019年,為配合基本建設,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在貴港城區大南門附近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城壕、基槽、水井等遺跡現象及大量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城壕略呈東北—西南走向,寬度超過20米,深度在3米以上,其直接開鑿于生土內,壁面向內傾斜,沿坡面有一層厚約0.3米的夯土,可能是為了加固邊坡之用。城壕內包含了漢代、六朝及唐、宋幾個時期的堆積,尤以南越國及東漢堆積最為豐富。從堆積形態看,南越國及東漢堆積均自城壕口部傾斜至溝底,從其內包含大量瓦片堆積看,此類堆積當為城內建筑坍塌后清理倒入城壕內所致(圖1);六朝至唐宋堆積相對較平,且呈淤泥狀,當為自然沉積而成。基槽位于城壕南面,其與城壕平行并列,部分被城壕破壞,其年代似乎較城壕開鑿略早。基槽寬2米、深約2.5米,截面呈“V”形,填土為五花土,夯打較為結實,填土內包括零星青銅箭鏃及瓦片(圖2)。從出土瓦片看,基槽的開鑿年代可早至秦或南越國早期。城壕和基槽是貴城遺址目前發現的最早遺跡,年代特征也較為清楚?;鄞蚱粕?,被西漢晚期及以后的遺跡打破?;壑谐鐾恋陌逋吆屯餐呋鸷?、顏色、紋飾均與其他時期同類器物有所不同。歷年發掘發現的基槽與城壕或垂直或平行,且沒有明顯的疊壓打破關系,基槽中出土的遺物時代略早或同時于城壕中最早的遺物?;壑谐鐾恋耐弋旑伾屑t或灰色兩種,紅色火候很高,夾砂明顯,灰色為泥質。紋飾均為云紋。板瓦為泥質灰陶,相對于城壕中出土的板瓦,表面為交錯繩紋,內壁為篦點紋,瓦壁較薄?;鄣哪甏栽缁蛲瑫r于城壕的年代。

圖1 南越國時期堆積

圖2 基槽
城壕中的堆積及遺物是判斷城壕年代最重要的依據。城壕堆積中發現了西漢、東漢、六朝、隋唐等時期的堆積。西漢堆積中采集和修復出大量的建筑構建、生活用具和城防工具等。建筑構建包括板瓦、筒瓦、瓦當、鋪地磚等。板瓦、筒瓦顏色包括紅色、灰黃色、灰色、青灰色等,多為泥質灰陶。表面多飾交錯繩紋、分段繩紋等,部分繩紋寬而深;底面多飾大凸點紋,部分凸點紋上戳印文字或 “蚯蚓”紋。瓦當顏色以灰色、灰白色、紅色為主,灰色、灰白色多對應云紋、云箭紋瓦當,紅色多對應萬歲瓦當。鋪地磚主要為紅色或灰黃色,形狀包括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或素面或菱形紋,厚重、規整。生活用具包括甕、罐、盆、碗、三足盒、器蓋等。板瓦、筒瓦、云箭紋瓦當造型、紋飾與南越國宮署遺址[6]、龍州庭城遺址[7]、合浦草鞋村遺址[8]出土的同類器物特征相似。菱形鋪地磚在南越國宮署遺址曲流石渠遺跡中找到相似地磚[9]。陶翁、罐、盆、器蓋、三足盒等生活器具與南越國宮署遺址曲流石渠遺跡中出土的同類器物基本一致[10]。貴城遺址基槽的年代可早到秦至南越國早期,城壕的時間上限也在這個時期,城壕至少沿用至整個南越國時期是確定的。
1.高等級墓葬
貴港地區目前發現南越國時期高等級墓葬兩座,即羅泊灣一號墓和羅泊灣二號墓。一號墓封上呈饅頭形,殘存高約7米,底徑約60米,結構包括墓道、墓室、車馬坑、殉葬坑。墓擴是寬闊的豎穴土坑,上半部積土版筑,下半部掘土為坑,正前方開斜坡墓道,墓道東側有車馬坑。墓坑內壁用火烘燒,夾充青膏泥。墓坑口略呈橢圓形,南北長14米,東西寬9.6米,墓坑深6.3米。墓室內構筑木槨,槨室平面呈凸字形,槨室蓋板用28根大方杉木并排平鋪,構成一個南北長12.5米,東西寬7.2米的大平臺。蓋板之下,分上下兩層,上層用板材分隔成前、中、后3室12個槨箱。前室中部似為享堂,后室置3具長方形棺。其中主棺為雙層漆棺,棺蓋上放置一把木制長柄圓扇,外棺外髹黑漆,內施朱漆;內棺棺蓋髹紅漆。另外兩具棺材為單層棺。二號墓封土呈半圓形,高約6米,底徑42米,主要用灰黑兩色土相互混雜層層夯實而成,墓坑為豎穴式,開在原生紅黃土層中,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長12.72米,東西寬4.9米—6.06米,墓口至墓底深3.2米。墓坑壁加工垂直規整,緊貼坑壁堆積一圈厚0.6米的青膏泥,壁表拍打結實,用火燒結。墓坑填土分兩種,墓底、槨室的周圍以及槨蓋板上,先封塞0.1米密度較大的軟質灰白膏泥,在蓋板的灰白膏泥之上繼續填以質粗干硬的青膏泥,分層夯實,直平墓口。墓口之上,仍以青膏泥作覆蓋層,中部向上隆起,表面修整圓滑,以火燒結。槨室構筑由頂蓋、封門、東西北三壁和底板相互構合而成一體,通高2.24米,用材全是杉板。槨口平面呈“凸”字形,分成前室和后室兩部分,后室內再以木板縱橫隔成棺室、頭箱、足箱、東邊箱和西邊箱。底板用23塊杉木板橫鋪,牢固嚴密。
一號墓槨室底下,除了7個殉葬坑外,還有兩個為專門埋藏隨葬品的器物坑。槨室被盜,而器物坑躲過一劫,完好保存,重重疊疊堆放著一大批青銅器,包括鼓、鐘、桶、竹節筒、盆、盤、匜、鼎、壺、鈁,等等,完整如新。墓中出土了不少文字資料,僅《從器志》1件就有300多字,其文字清晰秀麗,記載了不少隨葬品的名稱和數量,有的可與實物相印證。根據槨室內出土的木牘《從器志》記載,墓中除隨葬大量銅器、漆器、鐵器之外,還有大量的絲織衣物和植物果品,數量之多,為廣西漢墓中之僅見。墓中出土計量實物多件,包括木尺、竹尺,有容量刻劃銘文的銅鼎,有重量銘文的銅桶、銅鐘和銅鼓,有的在計量銘文之前還冠以地名刻銘。其中翔鷺紋銅鼓、漆繪銅盆、漆繪提梁竹節形銅筒、扶桑樹形銅燈都是著名文物(圖3)。二號墓歷經盜掘,隨葬品遺存不多,總計123件。其中以陶器及銅器為主,間有玉、鐵、木和金器。還見到漆器、竹器和紡織品的痕跡。從器物的用途來看,可分為兵器、炊器、儲容器、貨幣和隨身用品等類。雖然所剩隨葬品不多,但是也不乏價值昂貴的金器、鎏金器、玉器等,這些遺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墓主擁有財富的雄厚。特別是以人殉和木俑的發現,更是表明死者絕不是個普通官吏,而應是一個生前擁有親近奴婢,又有專供奴隸的地方高級貴族。

圖3 羅泊灣一號墓出土部分器物[11]

圖4 貴港客世界文化商業廣場南越國時期墓葬出土陶器(線圖比例不統一)
發掘報告認為羅泊灣漢墓M1的年代上限到秦末,下限不會晚于文景時期;M2的年代為西漢前期,下限約為漢文帝前元年至十六年。后有學者考證M1年代在南越國趙佗即為后期,相當于漢文帝元年到武帝建元四年間,M2下葬時間與M1相隔不久[12]。雖然兩座墓葬的具體年代還有討論空間,但是都屬于南越國范疇是無可質疑的。
2.普通墓葬
2018-2019年為配合基本建設,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在貴港客世界文化商業廣場建設發掘了一批南越國時期普通墓葬,這豐富了貴港地區文化遺存的類型,為我們了解南越國時期平民生活和喪葬習俗提供了線索。貴港客世界商業文化廣場位于貴港市中山路與江北路交匯處東北角,其直線距離東距羅泊灣漢墓約5公里,南距貴城遺址約1.5公里,屬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貴縣(貴港市)古墓群的分布范圍。
這批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壙直接打破生土。墓葬共性強、特征明顯。墓葬規模小、寬長比小。墓壙最長者3.9米,最短者3.2米;最寬者1.7米,最窄者0.72米。墓葬的墓向也較為一致均為東西向,或接近東西向。墓葬填土用青色砂質黏土回填,這種土致密、細膩,應為專門從墓地以外搬運而來。墓葬出土器物雖少,但特征明顯。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也包括少量鐵器和石制工具。陶器種類包括罐、三足罐、盒、三足盒、瓿、碗(圖四);鐵器僅一件,為一鐵削;石器為兩套石硯。這批陶器以火候較高的青灰色陶器為主,也含少量軟陶和紅陶。陶罐多飾方格紋,其余陶器多飾成組水波紋和短斜線篦點紋,文飾常常成組、交互出現,密集但不雜亂。石硯含硯和研石,保存較好。硯選取扁平、光滑的河卵石,稍加修啄,磨的一面光滑如鏡,有反光感。研石是選用長條形卵石,打去一端,把斷口處磨成平滑面研面極為光滑。
墓葬出土的陶器體量不大卻不乏精巧,造型古樸又不失美觀,紋飾繁縟但暗含考究,這些總體特征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通過墓葬特征和與周邊地區墓葬資料對比,這批墓葬的年代為南越國時期。這4座墓葬均為小型豎穴土坑墓,墓壙寬長比較小,且無墓道,這類墓葬在嶺南地區主要流行于西漢前期。硬陶略卷唇方格紋陶罐、水波紋三足小盒、水波紋小瓿等都是南越國時期的典型器物。[13]
貴港地區同時發現了城址、高等級墓葬、普通墓葬這三類重要遺存,這種情況在南越國轄區內除都城廣州以外地區是十分罕見的。
貴城遺址出土大量瓦和瓦當等建筑構件,這類建筑本身及其文飾都是明顯的漢式特征。關中地區寶雞扶風召陳西周早期建筑基址就發現了板瓦[14],而瓦當的使用也可早至西周中期[15]。云紋瓦當在戰國中晚期已經產生,在陜西咸陽秦宮殿遺址中、鳳翔的秦建筑遺址中以及秦始皇陵周圍都有發現,云紋瓦當的產生和發展與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高臺建筑有著密切的關系[16]。建筑材料的使用是漢文化南傳的重要體現,除貴城遺址以外嶺南地區廣州南越國宮署[17]、合浦草鞋村遺址[18]、龍州庭城遺址[19]等均有同類瓦、云紋瓦當等建筑材料的發現。而越人南下合浦所筑的大浪古城未發現瓦、瓦當等建筑材料[20]。
羅泊灣漢墓中出土大量典型的北方產品,如有蓋銅鼎、銅壺、銅鈁、銅盤、銅盆、銅匜、銅勺、銅鑣壺、銅鏡、銅帶鉤等,還有大量的墨書、烙印、刻劃的文字,都是當時通行全國的書體,尤其“從器志”中一再提到“中土瓿”“中土食物”。羅泊灣漢墓出土的《從器志》木櫝,共372字,字體為秦漢之際通行的略帶篆書筆意的隸書,木牘的字體清晰秀麗,書法工整,這說明自秦統一嶺南之后,“書同文”政策在嶺南得到了推行,這也是體現漢文化因素的直接證據。貴港客世界文化商業廣場出土了兩套石硯,這類硯選取扁平、光滑的河卵石,稍加修啄,磨的一面光滑如鏡,有反光感。石硯古樸易取,使用功能明顯,從磨面也可看出這是長期使用的結果。石硯是參與學術、藝術等文化活動的必備工具[21],石硯的出土也反映了漢文化在嶺南地區的傳播。
貴港地區這一時期無論城址還是墓葬,普遍發現了實用陶器。這類陶器有很濃的地方色彩,是兩廣地區戰國至漢初墓中常見的典型器物,如帶蓋子口、飾篦紋和水波紋的三足盒,小口、飾密集弦紋的三足罐,素面的淺腹杯,方格印紋罐子等,這類器物造型古樸、文飾繁縟,從胎質、造型,到紋飾都具有濃濃的越文化特征,這類器物在兩廣同時期墓葬中也有大量發現。如,廣西平樂銀山嶺戰國墓[22]、廣東肇慶戰國墓[23]、廣州皇帝崗秦墓[24]、廣州華僑新村西漢前期墓[25]、廣州淘金坑西漢前期墓[26]、廣東樂昌對面山東周秦漢墓[27]等。此外,貴港地區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陶甕、陶瓿、陶盒、陶熏爐、陶(銅)提桶、銅鼓、越式鼎、羊角鐘、鐵環首刀等器物都是典型的越式器物。
貴港客世界文化商業廣場這批南越國時期的墓葬,除一座有生土二層臺的墓葬寬長比為0.44米外,其余三座墓葬寬長比均小于0.4,是典型的越人“窄坑墓”[28]。
羅泊灣漢墓的墓葬結構和隨葬品都有明顯的楚文化因素特征[29]。墓葬結構上看,斜坡墓道,置多層棺槨,木槨周圍用白膏泥填塞,這與湖南楚墓特征相同[30]。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壙上部為橢圓形,下部接近槨室高度時呈方角,此種做法同長沙馬王堆一、二號漢墓的做法相似[31]。從隨葬器物上看,橋形小鈕、方窄鈕座、窄邊的四山字紋銅鏡和四葉紋變形螭紋銅鏡,以及凹字形鐵鍤與西漢前期楚墓中出土的銅鏡非常相似[32]。漆器、木俑、皮鼓等器物也都與楚墓無異。[33]
此外,秦文化、滇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也在貴港這一時期文化遺存中有所體現。如羅泊灣1號墓的人殉現象無疑受了秦文化的影響[34]。
通過對考古遺存文化因素進行簡單分析,可知南越國時期貴港地區考古遺存存在漢、越、楚等多種文化因素,貴港在當時是一個區域經濟、文化中心。
文化傳統的形成需要較長時間,多元文化的形成離不開區位條件、社會背景的雙重作用。區位條件形成環境基礎,優越的區位條件為貴港地區先秦至南越國時期的社會發展和文化交融提供獨特的先天優勢。社會政策營造文化氛圍,相對穩定的社會政策對形成文化氛圍具有推動作用。
貴港位于嶺南中部偏西,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期。地處廣西最大平原——潯郁平原的中部,地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農業發展的環境優勢,這有利于形成社會發展的基礎。貴港地處西江中游的黃金水道上,水陸交通十分便利。西溯西江通過左、右江與云、貴地區連接;西北通過紅水河與巴蜀地區連接;北溯桂江而上,過靈渠可進入長江流域進而聯系中原地區;順西江而下直達南越國都城番禺及南海;向南經北流河、桂門關、南流江可溝通合浦及北部灣。因此,貴港成為嶺南地區與外界較早交流的地區,發展基礎好,秦始皇統一嶺南后選擇在此設郡。也正是基于上述基礎,至晚到東漢時期,貴港已經成為陸海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點。海絲港口合浦墓出土的玻璃杯及玻璃肉紅石髓、瑪瑙、蝕刻石髓珠、琥珀、白水晶、綠柱石、綠松石、十二面金珠、戒指等海絲舶來品在貴港均有發現。貴港還有一些泊來品,不見于合浦出土,如足球形蝕花珠、馬賽克玻璃薄片珠、淡青色玻璃承盤高足杯以及胡人俑座燈等,這些器物與緬甸、泰國、東地中海或西亞等地區出土的同類器物十分接近[35]。此外,梁君垌MI4出土一艘陶船,長64.8厘米、中寬19.4厘米、通高23.9厘米,船內分前、中、后三艙,船上有俑15個[36]。這是一艘大型的內河航船,其結構復雜,顯示了高水平的造船工藝和發達的內河航運體系[37]。(圖5)

圖5 貴港梁君垌M14出土陶船[38]
與西漢初年所冊封的其他諸侯王國相比,南越國的存在本身就可謂相當特殊。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其社會政策的特征。一方面,南越國是沿秦三郡舊地而建,其開國之君原亦為秦南海尉,所以南越國的政治制度必然承襲秦朝。漢朝建立不久,南越國又臣屬漢,所以漢制也不可避免地會對南越國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南越國的獨立性由來已久,從秦設三郡時已然,漢初依然如此,所以南越國的政治措施也有一些系由南越國統治者自行決定的,故其有一定的獨特性。[39]
南越國實施的諸多措施中,郡國并行、積極推行漢文化、和輯百越等系列措施極大地推動了貴港地區多元文化交融。
1.政治制度上推行郡國并行制
南越國推行的郡縣制是秦平定嶺南后所推行的郡縣制的繼續。秦平定嶺南以后,設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郡郡治布山。羅泊灣漢墓中出土不少漆耳杯、漆盤的底部烙印有“布山”二字,有的銅器也刻有“布”字。按秦漢時代漆器烙印戳記的慣例,“布山”應是漆器制造地的地名。銅器上的“布”字可能是“布山”二字的省文。布山設縣開始于秦代,羅泊灣漢墓“布山”的發現說明南越國時期布山是秦設布山的延續。貴城遺址基槽、城壕及萬歲瓦當、云紋瓦當、菱形紋鋪地磚等高等級建筑材料發現也印證了南越國時期桂林郡的存在。在南越國末期,“越桂林監居翁諭甌駱屬漢[40]”等一文獻記載,也可得出上述結論。羅泊灣漢墓出土一件陶盆,器底內壁有13厘米長的裂隙,并遺留有黑色膠劑粘補的痕跡,至今仍牢固,還有印記一處,印文為小篆“秦后”二字,說明該盆原是南越國蒼梧秦王趙光之妻“秦后”之物[41],后賞賜或贈送給墓主人的,所以備受珍愛,以至破裂后仍然粘補使用[42]。這一物證與文獻記載的“蒼梧秦王”[43]相印證。嶺南統一后,桂林郡住民主要為原西甌土著,但不久就因象郡安陽王占封溪而發生甌駱相攻,西甌在番禺南越王趙佗的援助下,打跑安陽王。趙佗在這一地區立蒼梧王趙氏,由桂林郡監佐之。這即所謂的“甌駱相攻,南越動搖[44]”。為專門監控西甌、駱越殘余勢力的行動,南越王冊封同姓王趙光為蒼梧王,率軍鎮守蒼梧地區。[45]郡國并行制這一來自中原的制度對管理越族地區、改變其原本局面、維持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多元文化交融創造條件。
2.文化政策上積極推行漢文化
古漢語與古越語在讀音、語法上都有明顯的差異。南越國建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漢文化推行措施。如推廣漢字、推行中原度量衡、仿漢制實行紀年等,這些措施在考古遺存中得到廣泛體現。羅泊灣漢墓中出土十分豐富的文字資料,如木櫝《從器志》上372個漢字,封泥,漆、木器上的刻劃、戳因文字,銅器上的鏨刻文字等。即使是普通的小型墓葬,也出土有像石硯這樣從事文化活動的工具。羅泊灣漢墓出土了計量實物多件,如竹尺,木尺,足部刻有重量的銅鼓、銅桶、銅鐘,刻有容量單位的銅鼎,可說是度、量、衡俱全。比較發現,南越國的度量衡與中原漢制基本一致[46],這說明南越國內曾經推廣過中原的度量衡制度[47]。南越文王墓東耳室就出土了一套勾鑃,皆陰刻有篆書 “文帝九年樂府工造”及“第一”到“第八”的序號[48],南越文王九年為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表明南越國仿漢實行了紀年制度[49]。文化政策的實施,大大便利了漢越之間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流。
3.民族關系上實行和輯百越
趙佗為求立足嶺南并有所發展,采取了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以取得嶺南地區西甌、駱越民族的擁護和支持。他尊重嶺南越族的風俗習慣,自稱“蠻夷大長”,帶頭“魋結箕倨”,改從越人的服飾裝束。在趙佗的倡導下,南越國統治集團內的漢族官吏也紛紛效仿趙佗,從多方面從越人風習。羅泊灣一號墓的主人,本來是來自北方的漢族官吏,但像趙佗一樣,也接受當地少數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在郭室底下再置器物坑和殉葬坑。此外,趙佗還采取越族上層參加國家治理、鼓勵漢越聯姻、實行越人“自治”等一系列消除民族隔閡、改善民族關系的政策,以鞏固南越國的統治基礎,使南越國內部趨于穩定,真正達到了和輯百越的目的?!昂洼嫲僭健闭叩膶嵤?,推動了越漢民族的融合進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50]
貴港地區南越國時期考古遺存不但類型全面,而且文化因素多樣,這是其區域中心的重要體現。城址、高等級墓葬、普通墓葬三類重要考古遺存的發現確立了貴港地區在南越國時期的區域政治中心的地位。貴港地區地理區位優勢和南越政權積極、有效的政治措施使貴港成為南越國時期漢、越、楚等多元文化因素交流的區域中心,多元文化交流過程中又推動了貴港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由此奠定了貴港自秦漢以后一直延續不斷,是包括漢至六朝時期郁林郡、唐宋元時期貴州及明清時期貴縣在內的貴港歷代郡、州、縣故址之所在的基礎,直至今日,貴港依然是廣西人口、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