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怡 張廣靜 艾東方 馮世軍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滄州市中心醫院皮膚科,河北滄州,061000
基底細胞癌是由多潛能基底樣細胞異常增生而成,具有局部破壞性,進展緩慢,轉移率低等特性。特征性皮損為珍珠樣隆起性邊緣的圓形斑塊,表面常有毛細血管擴張,以假水皰樣外觀為主要表現的基底細胞癌臨床上較為罕見,容易造成誤診。
臨床資料患者,男,65歲。主因右側鼻旁溝處腫物40余年,CO2激光治療后加重1年余,于2022年9月7日來我院就診。患者4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左側鼻旁溝處出現米粒大小的丘疹,皮色,無明顯癥狀,未予診治。1年余前,患者于當地醫院行CO2激光處理后,自覺皮疹增大,略有疼痛和癢感,外用藥物(具體不詳),癥狀無明顯緩解,就診于我科門診。
體格檢查:患者一般情況可,系統檢查無異常,淺表淋巴結無增大。皮膚科檢查:右側鼻旁溝處1 cm×1 cm×1.5 cm類三角形、紅色假水皰樣皮損,邊界較清,皮損中央可見糜爛,周邊可見明顯的毛細血管擴張(圖1a),質軟,彈性較好。

圖1 1a:右側鼻旁溝處紅色假水皰樣腫物;1b:手術切除后2個月,傷口愈合良好 圖2 部分腫瘤結節內囊腔形成,內含黏液基質,周邊腫瘤細胞呈柵欄狀排列(HE,×40)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凝血常規、肝腎功能、HIV抗體、梅毒螺旋體抗體、乙肝抗體均無異常。胸腹部CT檢查無異常。皮損組織病理示:真皮內可見大小不等的嗜堿性腫瘤團塊,腫瘤細胞可見核分裂象,異型性明顯,部分腫瘤團塊中央有囊腔形成,內含大量黏蛋白沉積,周邊腫瘤細胞呈柵欄狀排列(圖2)。
診斷:結節囊腫型基底細胞癌。
治療:手術切除(圖1b)。
討論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BCC)是一種緩慢生長的皮膚惡性腫瘤。根據腫瘤細胞分化的方向和程度不同,其組織學外觀多種多樣,以結節型BCC最為常見[1]。結節囊腫型BCC是一種囊性變型,由結節型BCC中的腫瘤細胞壞死導致空腔形成并出現囊性結構[2]。有研究指出,結節囊腫型BCC存在惡性轉移潛能[3],但肉眼觀察時可能表現為良性改變,容易被誤診。本例患者病史時間較長,皮損生長緩慢,符合BCC的臨床特征。但假水皰樣外觀可能被誤診為假性淋巴瘤或皮膚附屬器腫瘤等。目前關于結節囊腫型BCC的文章報道相對較少,其發病原因考慮與初次治療后BCC復發有關。由于CO2激光治療不徹底,刺激結節內腫瘤細胞異常增殖,期間囊腔內黏蛋白過度沉積,進一步導致皮損呈現假水皰樣外觀。
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BCC的金標準[4]。對于局限性BCC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徹底切除皮膚腫瘤并保留外觀和功能[5]。因此,手術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因為它們具有低復發率和病理上確認殘余腫瘤的能力[6]。此外,較小的皮膚損害治療可以選擇冷凍、外用氟尿嘧啶或咪喹莫特制劑。老年不能耐受手術或不宜手術的患者可以選擇光動力療法。對本例患者進行全身檢查時,未發現腫瘤轉移,考慮為局限性BCC,且患者身體狀況良好,予以手術治療,術后傷口愈合良好,未見腫瘤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