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的暴雨侵襲讓京津冀等地遭受嚴重災害。其中,多家出版社和圖書公司位于涿州的圖書庫房一層已泡水,預計至少80%的書會報廢。公告發出后,很多人都留言表示,自己愿意買洪水泡過的書幫其減少損失,公告下方的“中圖網加油包”鏈接也因太多人點擊而一時打不開。
對從小耳濡目染“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和“書中自有黃金屋”等名言警句的國人而言,書籍無疑是特殊的存在:它本身也許很輕,內容卻很厚重。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卡萊爾說,書中橫臥著整個過去的靈魂。在很多網友看來,書籍則是人們心底的最后一道屏障,愛護書籍,就是守住內心的大后方。
事實上,人們憐惜的是“書”,也是“人”。災情向來是愛心的集結號和善意的簽到簿,這次涿州遭“洪水圍城”,災區民眾受災的場景受到了很多人的記掛,在同情心的催化下,自然就變成了“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的共情。套用哲學家霍爾巴赫的話說,所謂的人性,是一條紐帶,一頭連著涿州的人民,另一頭連著遠方的自己。
(摘編自“紅星新聞”2023年8月3日)
◆素材解讀
1.善良永遠無價。面對這么多的受損書籍,消費者愿意主動買泡水書的舉動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讀者哀而不傷的積極自救,讓我們看到了文化從業者的體面。工具的便利性豐富了人們應對災害的辦法,讓更多人可以通過互惠互利的方式,用更低的成本幫到有需要的人,更高效地點燃和匯聚人間善良的煙火。
2.書籍是精神食糧。書籍是脆弱的——歷史上,秦始皇焚書坑儒、王莽之亂、董卓移都、絳云樓失火、清朝“文字獄”,還有戰爭、大火、偷盜、風吹蟲蛀……再到如今的洪災,都讓我們看到書籍的脆弱。但中國讀者的做法,展現了讀者對于書籍特別的情懷,書籍雖是商品,但也是許多讀者的精神寄托。
◆適用話題
愛心傳遞 團結互助 溫情善意 讀書閱讀
【劉嘉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