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點燃了夏末的浪漫,也戳中了我們的淚點和痛點。每集不到3分鐘的短片中,貢獻了頗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是盞!是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從哪兒來的回哪兒去”“你要帶我回中國嗎?”“這么大的柜子只住兩個人”……這些臺詞單看時平平無奇,但在這個特別的故事設定里,每一句話都有其深意:那是文物流落海外的孤苦無依和迷失他鄉的無路可走。從這個角度來看,《逃出大英博物館》似乎有一種四兩撥千斤的能量,用曉暢直白的語言,將民族深沉而隱秘的情感通過一個小切口表達了出來。
從故事上,《逃出大英博物館》擬人化手法的呈現,也讓人找到了更多共情的著力點。有人說,如果文物能說話,會不會也感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意義,不僅在于它以藝術手法呈現了流落海外的文物處境,更在于它將我們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
(摘編自“紅星新聞”2023年8月31日)
◆素材解讀
1.文物承載著獨屬于我們的歷史記憶。對文物來說,在重回家園之前,它們得首先走出逼仄的展柜,用久違的名字代替陌生的編號,用鮮活的歷史記憶撫去表面的斑斑銹跡。歷史浩瀚,我們永遠無法知道自己遺忘了什么。幸而,文物可以幫我們憶起一二。
2.媒體創作者應秉持責任之心。自由創作的時代需要更多帶著思考、肩負社會責任的媒體從業者出現,他們身扛“長槍短炮”,手握代表國家、人民利益的話筒,他們用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情懷讓“流量之花”開在文化深處,為文藝作品的創作開拓了更加廣闊光明的道路。
◆適用話題
家國情懷 文化自覺 傳統文化 媒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