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一家種植戶在收割藥材白術時遭到村民哄搶,引發關注。淮陽區官方最新消息稱,當地已追回大部分被搶白術,民警批評教育了涉事村民,日后將加強秋收管理。
到底是“撿拾”還是“搶奪”?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說是“撿拾”,是因為當地有這一傳統,即藥材二次收割完成后,種植戶允許村民到田地內撿拾遺留藥材;至于“搶奪”,則是坐在地上哭喊的大娘與手腳麻利、視若無睹的村民對比太過強烈,令人心酸。這樣的事情已不是孤例,從玉米、高粱到花生,那群打著“撿拾”的旗號公然搶奪的人,讓本應喜悅的豐收時節憑空塞進了某些不愉快。
當種植戶徹底完成收割后,當地村民進場撿拾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節約糧食的好事。但壞就壞在,一旦有人耐不住性子,提前進場,那剩下的人就會跟著一哄而上。在他們的認知里,“撿”一點大戶地里的糧食并不違法。如果說這種“心照不宣”讓某些人“組團”搶奪,那么“法不責眾”的心態就讓他們有恃無恐。
公然去別人地里搶藥材,理論上足夠行拘了,可是現在的處理只是追回藥材,批評教育村民。對這些提著口袋肆意哄搶藥材的人來說,不等于毫無代價?當地警方執法有難度當然也能理解,此前媒體報道說涉事村民多達四五百人,要想一一精準鎖定嫌疑人,再根據哄搶的數量核定法律責任,存在現實的困難。而且執法者自己也身處熟人社會,做得太過,面臨的壓力不會小。人太多還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當地也不得不有所顧忌。
但需明確的是,“法不責眾”從來不是立法原則,更不應成為執法的遵循。“不立案、不查處、不回應”的“三不原則”是比集體哄搶更嚴重的違法。相關職能部門若在處理類似事件時不作為,乃至瀆職,遠甚于被漠視的具體違法行為,更是造成集體哄搶事件一再發生的溫床。
長遠來看,一旦哄搶得不到依法有力處罰,鑒于遭哄搶對象多為土地承包者,這難免會影響到當地的營商環境乃至經濟發展前景。用“法也責眾”的依法處置和個案公正來回應集體哄搶事件的多發,才是對當地最好的正名。
(綜合《湖南日報》《新京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