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中國空間站第五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隨神舟十六號飛船同時返回,并交付實驗科學家。
本次任務有19項科學實驗項目共22種樣品,包括肝細胞,蛋白與核酸,擬南芥植株,水稻和擬南芥種子,秀麗線蟲,石生微生物、地衣芽孢桿菌、耐輻射微生物等生命實驗樣品,以及釓鈦鈷、鎳鈦、鐵鎳鈹等合金材料樣品,總重25kg左右。
據介紹,在神十六乘組與地面科技人員密切配合下,共開展70項航天醫學、生命生態、生物技術、材料科學、流體物理、流體力學、航天技術等空間實(試)驗和8項人因工程技術研究,獲取了大量的實驗數據,還有一些實驗樣品將隨神舟十六號飛船下行,部分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應用成果,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的綜合效益正在逐步顯現。
任務期間,他們還圓滿完成了一次航天員出艙活動、一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多次載荷出艙、配合完成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分離撤離等工作。
神十六乘組還是名副其實的天宮“收納高手”。受限于微重力環境和空間站容積,物資管理這一在地面看似平常的工作成為日益凸顯的新難題。為此,神舟十六號乘組與地面密切協同,針對性地制定了在軌物資管理減容增效方案,在指令長景海鵬的帶領下,累計轉移物資約850次,反饋物資整理信息135條,全面完成空間站在軌物資盤點和整理工作,使空間站物資存放狀態、信息管理等煥然一新,為后續空間站在軌物資管理樹立了標桿。
面對繁重的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神十六乘組先后開展生命生態、空間微重力物理等領域的一系列空間科學實(試)驗,參與完成夢天實驗艙空間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裝置、空間站電推進系統氣瓶等出艙安裝工作。其中,艙外輻射生物學暴露實驗在我國屬首次開展,利用該輻射裝置開展研究,將為人體生物體輻射損傷、遺傳變異、輻射防護藥品制備,以及輻射風險生物學評估提供有力支撐,對保證航天員在軌長期健康駐留、推進實施載人登月計劃等具有積極意義。通過電推進系統氣瓶在軌安裝,首次采用“換氣”方式完成了電推進劑補充,將用于空間站長期軌道維持,提高空間站運行的經濟性和效能。
此外,流體力學也是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在軌開展基礎科學研究任務中的重要內容,其成果可以應用到生物醫學、材料科學和工程應用等領域。
(摘自《成都日報》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