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驕
大概30多年前,我爸上了一次地方報紙:有汽車拋錨,把道路給堵了,車主束手無策,我爸跑過去,和另外幾個人合力,把車給修好了。車主深受感動,給報社寫信要求表揚幫助他的人。如今很少會發生這種事情了,那時司機學駕駛的時候都會學維修。
我爸只會修車,遇到安裝暖氣、修理家電這種事,還是得從廠子里找工友幫忙,他負責在一邊端茶遞煙。這些工友經常去給同事幫忙,一般都不會收錢,頂多是留下來吃一頓飯。其實,我爸還會一些其他的屠龍之技,比如他能熟練地辨別出知了的性別,也知道哪個樹枝上有它們產的卵。那都是他小時候在農村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結果。在城市里,這些都用不著了。
究竟哪些技能需要熟練掌握,哪些可以慢慢丟棄?要想自己動手搞維修,設備、經驗、熱情,三者缺一不可。現在我們都會開車,雖然后備廂里也有工具箱,但會修車的沒幾個,有問題還是得去維修店。因為修車除了需要設備,還需要大量經驗。王小波在美國時曾和上海的一名工程師去搞裝修。倆人熱火朝天、手提肩扛干了一個多月,掙了幾百美金之后,就干不動了。老板只好又請來美國工人。結果人家除了電鋸、電刨,還有可以在室內開動的鏟車。這個時候,熱情的作用顯然不大,關鍵在于設備和技術。
現在不缺設備了,各種工具都可以在網上買到,還附帶各種教學視頻,讓你瞬間經驗值暴漲。再者,很多東西操作起來也更加便捷。安裝LED燈珠時我就發現,現在的燈珠都帶有磁鐵,只要在鐵盤上擺好位置即可。以前的則需要靠螺絲來固定,真的需要仰著脖子擰上半天。
有了設備和經驗,還要有動手的熱情,沒熱情也會被逼上梁山,因為請人維修,不但要花重金,還會被糊弄。我的一個同學家里下水道被他岳父的假牙給堵了,他按照平臺上的電話找來工人,人家一臉誠懇地說:弄起來很麻煩,必須用配比好的疏通粉,而且用量要大,得好幾公斤,需要上千元。同學忍痛同意了。當時場面很熱鬧,又是冒泡又是冒煙,結果第二天堵情依舊。其實,如果上網查查就會發現,花上十幾元買一個彈簧似的過彎疏通器就能搞定那個假牙。
經濟學有一個名詞叫“機會成本”,簡而言之就是因為干某件事兒所放棄的干其他事情的機會。比如喬丹,他要是花兩個小時給自家后院的草坪鋤草,就等于放棄了用這些時間拍廣告的機會。我們不會有這樣的煩惱。不過,當一家老小屏氣凝神地看著你干活兒,然后集體歡呼,這種成就感,會讓人不惜成本。
(郭思薦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