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老師
怎么可以低成本地煉鋼?答案是用小麥。
這不是開玩笑,這是經濟學的一個經典案例。
當年有一個發明家,他發明了一種極度離奇的煉鋼方式,用小麥煉。不需要鐵礦石,不需要焦炭,不需要任何熔劑。你只要給他小麥,他就能給你煉出鋼,質量還非常好。最關鍵的是,價格還非常低,比你自己用鐵礦石煉出來的還要低。
唯一的問題是,生產過程極度保密,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哥們兒到底是怎么煉的。最開始大家不相信,就試著給他一點小麥,真的能煉出鋼,再給一點,又煉出一點。哎,這可太神奇了。
于是大家逐漸相信了,反正你能煉鋼就行,我給你小麥,你就給我煉。然后大家發現,無論給他多少小麥,他都能給你煉出需要的鋼材。這可太偉大了,這個發明直接降低了工業成本,所有用到鋼材的地方一律降價,東西越來越便宜,大家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
其他的鋼廠逐漸倒閉了,因為價格太高,沒人買,工人逐漸失業了。但是后來工人又發現,他們可以找到新的工作了,有的人直接種小麥換鋼材,賺得比以前還多。有的進入一些新興行業,收入也非常好。
這下所有人都覺得,這可真是一件大好事,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這樣的發明能再多一點就好了。
你說,他到底是怎么煉的鋼呢?
有一個記者特別好奇,非得看看這個人到底是怎么煉的。結果記者目瞪口呆,這個所謂的“發明家”,根本就沒有煉鋼。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把小麥運到比鋼鐵更便宜的國家,然后換成鋼鐵運回來。
這下大家不愿意了,說你這是騙人啊,不能這么干,然后就停止了這個人的生意。然后呢,鋼鐵的價格上升了,工人回到了以前鋼鐵廠的崗位,大家的生活水平又退回到以前的狀態。
這就是曼昆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舉的例子,他想講的就是國際貿易的作用。
在1993年,美國面臨著是否正式批準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問題,而這個協定的主要內容是減少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個國家的貿易壁壘。當時美國公眾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是一半支持、一半反對。反對者認為,自由貿易會導致失業和降低生活水平,但是絕大部分經濟學家支持這個協議,他們認為自由貿易是一種有效配置生產的方法,可以顯著提高三個國家的生活水平。最終,這個協定以微弱優勢通過,結果證明,確實如此。
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以來,盡管對發展成果評價不一,但無論支持者和反對者都認可一個事實:取消壁壘和開放市場確實提升了經濟和生產力。尤其是墨西哥的加入,成為南北區域經濟合作的成功范例,之前國際上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能否通過自由貿易實現經濟的共同增長表示懷疑,但現在已經基本不存在這個疑慮了。
變富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生產,另一種是貿易。
(宋涵薦自《青年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