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煬,蔡高磊,張 凡,趙昌松,常 威,張 含,汪 華
(1.十堰市農業科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2.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武漢 430064)
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屬半翅目粉虱科[1],該蟲繁殖速度快,寄主范圍可達121 科898 種[2],是設施蔬菜生產中的主要害蟲,大發生時將造成嚴重減產[3-5]。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和精準扶貧的推進,蔬菜種植產業已成為十堰市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6]。然而白粉虱作為主要害蟲,對蔬菜的安全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7]。隨著殺蟲劑的長期使用,部分地區白粉虱的抗藥性在不斷增加[8]。為指導安全生產和農藥的合理規范化使用,于2021 年對白粉虱開展田間發生規律調查,并于2022 年開展部分田間藥劑試驗。
試驗地點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陳莊蔬菜育苗基地內,田間種植作物為黃瓜、辣椒、番茄、豇豆、普通白菜,均為大棚內種植,種植期間均已掀開塑料薄膜。
22.4 %螺蟲乙酯懸浮劑1 500 倍稀釋液(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000 倍稀釋液(美國陶氏益農公司)、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 500 倍稀釋液(江蘇省南通宏洋化工有限公司)、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7 000 倍稀釋液(陜西標正作物科學有限公司),所有稀釋倍數均參考藥劑推薦使用濃度。
1.3.1 白粉虱發生規律調查 當地蔬菜種植時間為每年5—9 月,育苗時間為當年11 月至次年4 月。通過對育苗苗圃進行調查,發現溫室內育苗期間無白粉虱發生,因此監測時間定于2021 年5 月下旬至9月上旬。選擇5 個大棚,每個大棚種植1 種作物,每個小區設置5 個監測點,在監測點處懸掛黃板,黃板距株冠高度0.1 m,每7 d 計數1 次,每次將黃板正反面所有白粉虱完全計數1 次,每次計數完成即更換新黃板便于下次統計。試驗期間,試驗地內不采取防治措施。試驗結束后調取當地氣象監測數據。
1.3.2 白粉虱田間藥劑防治試驗 于2022 年7 月26日,選擇3 個番茄大棚,每個大棚為一次重復,將大棚均勻劃分為5 份,設4 個處理和1 個空白對照,并且每2 個處理之間劃分出3 m 作為保護行,每個處理設置5 個監測點,在監測點處懸掛黃板,黃板距地面高度1.7 m,施藥前1 d 掛黃板,第2 天計數,之后開始施藥并更換新的黃板,藥后1、3、7、14 d 分別對白粉虱進行計數調查并每次更換黃板,每次調查前1 d掛黃板,第2 天收集計數。
數據處理軟件有SPSS 17.0和Excel 2010,根據田間調查結果,計算蟲口減退率和防治效果(防效),并用Duncan 氏新復極差測驗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由圖1 可知,十堰市張灣區柏林鎮陳莊蔬菜育苗基地白粉虱發生始于6 月初,持續至8 月底,其中白粉虱對黃瓜的取食性偏好性最強,其次為番茄,對豇豆和普通白菜的取食偏好性相似,對辣椒的取食偏好性最差。根據圖1 的調查結果可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為白粉虱發生高峰期,最大值為8 月2 日調查的黃瓜大棚,白粉虱達1 893 頭。

圖1 白粉虱對不同蔬菜全生長周期取食偏好性
由圖2 可知,在十堰市整體溫度于6 月上旬上升至25 ℃左右時,白粉虱種群開始呈增長趨勢,之后維持溫度在25 ℃以上直到8 月中旬,期間白粉虱種群呈快速增長態勢并于8 月3 日達到峰值,為1 893頭。8 月下旬,溫度低于25 ℃并呈下降趨勢,白粉虱種群數量也隨之快速降低。

圖2 白粉虱蟲口基數與溫度之間的關系
由表1 可知,藥后1 d,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7 000 倍稀釋液對白粉虱的防效最佳,為85.68%,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000 倍稀釋液的防效最差,為51.76%。藥后3 d,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7 000 倍稀釋液的防效依然最佳,為75.45%,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000 倍稀釋液和22.4%螺蟲乙酯懸浮劑1 500 倍稀釋液的防效較差,分別為64.44% 和63.47%。藥后7 d,4 種藥劑的防效均明顯下降,其中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 500 倍稀釋液防效最佳,為33.93%。藥后14 d,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 500 倍稀釋液與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7 000 倍稀釋液的防效接近,分別為17.46%和16.70%,22.4%螺蟲乙酯懸浮劑1 500 倍稀釋液和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000 倍稀釋液的防效較差,分別為2.15%和4.34%。

表1 不同藥劑對白粉虱的田間防治效果(單位:%)
研究結果表明,在十堰市,白粉虱對黃瓜取食偏好性最強,其次為番茄、豇豆、普通白菜,對辣椒偏好性最差。溫度高于25 ℃時白粉虱種群數量快速增長,十堰市白粉虱主要發生于6月下旬至8月下旬。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 500 倍稀釋液和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7 000 倍稀釋液對于白粉虱的防效較佳。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當地白粉虱對于黃瓜的取食偏好性明顯高于同期調查的其余4 種蔬菜,其次分別為番茄、豇豆、普通白菜、辣椒,該研究結果與母欣等[9]、馬瑞燕等[10]、徐汝梅[11]在不同種類蔬菜上,白粉虱的取食偏好性結論較為一致。在2021 年8 月3 日左右,白粉虱對5 種蔬菜的取食量均達最大值。在整個種植周期中,白粉虱取食偏好性會有細微波動,因此,猜測在蔬菜不同生長階段可能對白粉虱取食選擇上有影響。
結合氣象數據可以直觀觀察到,6 月13 日前溫度低于25 ℃時,白粉虱種群數量波動較小,6 月13日后,白粉虱種群數量快速上升,8 月3 日達到最大值,為1 893 頭,并于8 月12 日左右,隨著溫度逐漸低于25 ℃,白粉虱種群數量快速下降,表明在十堰市日平均溫度高于25 ℃后,更有利于白粉虱種群快速繁殖,該結論與王子謙[12]及涂勇[13]的關于溫度在18~34 ℃對白粉虱種群繁殖速度的影響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即隨溫度增加而快速增加。Liu 等[14]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溫度升高,白粉虱個體發育歷期逐漸縮短,存活率和產卵量也不斷上升,從而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上升。因此,解釋了十堰市溫度上升到25 ℃以上時,白粉虱種群數量急劇上升的原因。但是與張文娟[15]關于白粉虱在29~35 ℃條件下發育歷期延長的研究結果有差異,因此考慮白粉虱發育歷期可能還會受到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十堰市6 月下旬至8 月下旬為白粉虱主要發生時間,該結論與白粉虱主要發生于春末夏初和秋季的結論較為一致[16],因此,考慮在該時間段內應當加大白粉虱的防治力度,從而避免白粉虱因種群數量過大造成大面積經濟損失。
4 種藥劑田間防效試驗結果表明,40%啶蟲脒水分散粒劑7 000 倍稀釋液在短期內防治效果最佳,其次為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1 500 倍稀釋液、22.4%螺蟲乙酯懸浮劑1 500 倍稀釋液、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000 倍稀釋液,且4 種藥劑在藥后1、3 d 的防效上均表現良好,但在藥后7、14 d 防效均明顯下降,其中22.4%螺蟲乙酯懸浮劑1 500 倍稀釋液和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000 倍稀釋液在藥后7 d 防治效果下降較快,分別只有2.96%和4.81%。該結論與啶蟲脒及螺蟲乙酯對白粉虱防效的持效性研究結果有差異[17-19],與同為煙堿類殺蟲劑的噻嗪酮在白粉虱上的防效也存在一定差異[20],因此,考慮可能是由于當地種植戶長期使用供試藥劑,導致白粉虱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
結合以上結論,為避免白粉虱暴發造成大面積經濟損失,建議十堰市夏季種植蔬菜可以適當加大對黃瓜、番茄、豇豆、普通白菜的防治,防治周期為7~14 d,同時輪流使用以上藥劑,避免白粉虱抗藥性進一步提升,另外可以通過豐富當地可售藥劑種類,避免害蟲產生較強的抗藥性,從而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