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志強,張洋洋,張丹丹,占亞肸
(平頂山學院旅游與規劃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振興鄉村經濟成為了熱門議題,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措施是鄉村旅游[1]。鄉村旅游活動最早出現在歐洲地區,工業的發展帶來了交通的便利。工業革命使社會經濟水平提高,人們不斷探索新的生活方式,積極參與到鄉村旅游中來。中國鄉村旅游起步比國外晚,最早的資料記錄是20 世紀50 年代,逐漸興起了以采摘和農家樂為主的休閑模式,開始主要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如深圳市、珠海市。20 世紀70 年代,鄉村旅游仍存在于經濟發達的北上廣深等地區,直至進入21 世紀,全國鄉村旅游發展如雨后春筍,表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2018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構建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精品工程[2]。2019 年《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提出,要優化鄉村旅游業。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工程相結合,發展一批環境優美的休閑鄉村、鄉村旅游重點示范村[3]。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布,提出要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路線[4]。《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鄉村旅游提高質量,促進鄉村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優化鄉村旅游環境并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培養鄉村旅游人才隊伍,提升鄉村旅游智慧化建設[5]。2020 年《平頂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鄉村旅游發展意見》堅持把生態、綠色、共享、特色和融合作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原則,以環境、基建、產品和品牌作為保障,全面助力鄉村旅游發展。
龍王溝鄉村旅游以特色農業為發展基礎,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當地農民的參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十分重要。本研究收集龍王溝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農民參與意愿,厘清主要影響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與措施,旨在提高當地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
龍王溝地處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西北部,轄區總面積11.46 km2[6],獲“中國綠色村莊”“中國最美鄉村”“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文化館廣場舞基層推廣基地”“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家風家教示范基地”“平頂山市十大美麗鄉村”等國家級、省市級榮譽稱號。
龍王溝是新的地名,是原隸屬于商酒務鎮的龍泉寺村、楊溝村和張八橋鎮王堂村3 個行政村的簡稱,又稱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距主城區10.8 km,緊鄰縣道022 和省道329,有直達城區和示范區的公交路線,具有明顯的位置優勢和交通優勢。
1.2.1 基礎設施 龍王溝是平頂山市首個農村旅游振興示范區,具有獨特的交通地理位置,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以農業為導向,區內古色古香、流水潺潺,綠樹成蔭,草木豐茂,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每年4—5 月,龍王溝超過667 hm2的油菜花海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游客可以步行或騎上共享單車自由徜徉在村間的小路上,可以在鼎豐農趣谷體驗農忙時節的勞作過程,可以劃船游樂,還可以在美食街尋找特色小吃滿足味蕾。特色民宿讓游客仿佛置身于童年的氛圍,游園廣場使游客們放松心情的同時也成為勾起鄉愁的文化地標,染織技術再現其獨特的文化韻味。還有各式各樣的茶室、農家書院、農具展館、古井老樹、古法榨油技藝和鄉村文化大戲臺等滿足游客對鄉村旅游多樣性的需求。
1.2.2 自然資源 龍王溝有著豐富的土地、樹木、河流等自然資源,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可以發展觀賞業、住宿業、娛樂業和種植業等;利用豐富的林木資源可以發展園林業藝術、研學和純手工家具業等;利用水庫和河流可以發展漁業,開展水上樂園和水上雜技表演等娛樂活動。這些自然資源豐富了龍王溝的旅游種類,使當地鄉村旅游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以龍王溝農民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農民基本信息及其對發展鄉村旅游參與意愿進行深入了解,從而獲得農民對發展鄉村旅游的參與意愿數據及影響因素。
問卷于2022 年1—2 月(春節期間)發放,通過問卷星獲得數據。共發放問卷191 份,獲得有效問卷180 份,有效率達94.24%。
調查的農民基本信息詳見表1。該問卷調查農民年齡多以18~30 歲,30~40 歲為主,占比分別為64.41%和23.02%,文化程度普遍偏高,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為55.50%。發現高學歷農民更愿意畢業后留在城市工作,而不愿參與鄉村旅游發展。龍王溝本地人占比64.41%,外來人口占比35.59%,當地有54.45%的土地被旅游開發商征收,土地補償金標準為每年7 500 元/hm2,根據土地面積占用比例每戶農民每年獲得的土地補償金以300~900 元、901~1 500 元、1 501~2 100 元居多,占比分別為29.81%、25.00%和21.16%,補償金偏低,且土地價值沒有隨著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出現增值,不能滿足農民日常生活所需。

表1 調查的農民基本信息
土地被征收后,當地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被中斷,部分勞動能力低、除種地外無其他勞動技能的農民出現失業現象。打零工和做小本買賣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但打零工存在著不確定性如零工所需人數、性別限制、零工工期的持續性和零工地點的便捷性等;小本生意存在著時間和資金方面的問題,如商品價格的高低以及現金流的回收情況,這些因素都使當地部分農民未能參與到鄉村旅游發展中。年輕群體外出務工可以獲得較高的工資,導致農村勞動力快速流向城市使當地鄉村缺少生機與活力。留守的年老且無其他勞動技能的農民未能積極投入到鄉村旅游中來,阻礙了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進程。
當地旅游部門在監管職能上的缺失導致村民利益受損。首先,當土地被旅游開發商征收后,開發商給予的土地年賠償金遠低于農作物的年收入,使農民收入下降。其次,作為旅游發展用地,土地的經濟價值遠高于農業種植業且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逐年增加,但農民獲得的土地補償金是固定的,旅游經濟收益與農民毫無關系,農民的土地價值并不隨著鄉村旅游的商業價值發展而增長,這使得農民認為利益分配不均。最后,在旅游發展過程中,當地商品物價被抬高,影響了當地農民的正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當地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和支持度。
土地被征收后,人地關系緊張包含兩方面:一是當地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緊張;二是開發商與當地農民土地的關系緊張,也是最為重要的矛盾關系。首先,土地被征收后,部分農民直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對碎片化的土地進行不合理的開墾造成生態環境問題,形成土地爭奪的矛盾關系,不利于美麗鄉村的發展。其次,開發商以每年7 500 元/hm2的價格向當地村民大量征收土地,但土地的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與被征收價值存在不等價關系,不能滿足農民日常基本開支。長期從事農業生產使得農民在土地被征收后不能很好地調整自身去適應鄉村旅游的發展,還面臨著物價上漲、土地租金高和農民所得土地補償金少的問題,尤其是部分農民還面臨養老壓力、年齡大而勞動能力低下等問題。當地農民沒有享受到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和支持度。
鄉村旅游主要是吸引城鎮居民來鄉村放松休息和消費,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影響,出游人數較少,旅游收入下降;另一方面,當地的鄉村旅游發展存在著旅游產品和服務項目生搬硬套的現象,缺乏特色項目和吸引點,如都是民宿、小吃、觀賞等常規項目;此外,景點宣傳工作不到位、知名度較小導致全國其他許多城市的居民對龍王溝不熟悉,客流量小,旅游地經濟收入不高。
當地旅游淡旺季明顯且季節性梯度較大,資金回收率低。首先,在土地被征收后,當地農民丟失了對土地的自由支配權,土地的使用權由主動變為被動。其次,如果當地農民參與鄉村旅游項目,部分農民需要對攤位或房屋的租賃以及所需的各種設施設備進行前期的資金投入,但因為土地租金較高,并且淡旺季明顯且梯度較大,致使農民的現金流回收時間偏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參與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積極性。最后,鄉村旅游未參與者普遍年齡大、文化水平低、思想認知和身體素質都不能跟上鄉村旅游發展的步伐,面對旅游淡季不能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游客出游率降低,旅游淡季時間相對延長,資金回收時間偏長等因素都不利于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旅游中來。
發展鄉村旅游的目的是讓百姓致富,讓鄉村更有活力。制定幫扶計劃,培養勞動技能。一是要設立幫扶優惠政策,通過專用金鼓勵當地旅游企業或其他經營者參與幫扶計劃,幫助農民掌握除農業生產外的技能且達標的企業和經營者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二是深度挖掘該群體的潛在資源,將不利因素轉化為優勢。如設立戲臺和傳統的紡織旅游打卡地,挖掘未參與鄉村旅游的年齡大且無其他勞動技能的群體中對傳統技藝和民族文化比較了解的農民群體,鼓勵有才藝或技能的農民率先參與進來,樹立榜樣標桿的作用。三是榜樣農民也要積極投身到幫扶計劃中,不僅可以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同時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價值認同感。通過技能培訓、網絡平臺學習、鄰里互動和技能比賽等方式培養當地農民多元化的勞動技能,每年評選勞動模范,激勵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旅游。打造故鄉親情氛圍,制定“常回家看看”的鮮明主題,售賣具有手工意義和含有親情的物品,提高旅游地經濟收益,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龍王溝鄉村旅游項目是由當地政府委托其他公司全權開發與管理,土地被征收前,政府相關部門應對土地征收對象進行深入考察,如征收對象的資產健康狀況、土地征收價格、土地征收數量及年限、補償金發放時間、土地價格是否會根據旅游收益而有所變動等。旅游相關部門也應在土地征收的每個環節發揮作用,并時刻把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土地的建設過程中,旅游相關部門應在重大環節上全程監督,如是否違規建設、污水排放情況、建筑垃圾處理情況和環境污染是否達標等。土地被征收后,旅游相關部門還應對土地補償金是否按時發放、金額是否隨著旅游收益而有所增長進行監管,對開發商不合理的開發行為要及時制止,維護農民切身利益。同時政府應設立信訪部和接待處,重視農民反映的各種問題并積極尋找解決措施。物價的上漲和土地租金高也會影響當地農民的生活和參與性,旅游相關部門應與其他部門相互合作,對商品價格進行調控和對開發商進行約談。當農民利益得到保障并能分享到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利益,才能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在旅游的建設發展中,農民的支持和參與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妥善處理好與農民之間的各種問題[7]。一是旅游開發商要正確認識到開發商與農民是合作互利的關系,要及時解答并解決農民反映的問題,在農民提出的要求合理且可執行的情況下要采取有效措施。二是土地的使用價值高,開發商除了要按時把每年的補償金發給農民,還應根據每年的經營利潤發放土地分紅。農民對自己的土地有使用權和轉讓權,可以根據當地旅游發展的特點自行使用和經營。農民還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拓寬土地的使用方式。如種植有機瓜果蔬菜、花卉、發展養殖業、土地承包或轉讓、成立合作社或農業種植園,實行集體種植經營,使農民以土地多種使用的方式參與到鄉村旅游中來。
鄉村旅游的吸引力來自質樸的鄉土文化和氣息[8]。首先,在旅游發展中,提高吸引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龍王溝擁有“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平頂山市十大美麗鄉村”等榮譽,可以利用其美譽提高旅游的可信賴度,從而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玩。其次,龍王溝以“高標準農田+”為發展模式,每年超過667 hm2的油菜花海使當地景觀在鄉村旅游中別具一格,因此可以根據鮮明的地域特色設立特色農業觀賞園、古法榨油技藝觀摩現場以及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利用抖音短視頻、微信公眾號、云計算、物聯網和媒體宣傳等網絡技術對龍王溝進行宣傳,增加該景區在互聯網上的曝光率從而吸引游客。最后,把當地老年人作為獨特的群體優勢,拍攝宣傳紀錄片并利用互聯網對當地進行宣傳。
鄉村旅游淡旺季不可避免,不斷開發新的旅游項目是積極應對旅游淡季的有效措施[9]。第一,當地傳統工藝發展滯后,需要對產品進行提檔升級。如當地的古法榨油技藝和釀醋工藝具有代表性,應以傳統技藝為切入點,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品口味和質量的開發與提升,組織游客現場參觀與教學,重視產品包裝設計、銷售等環節,增強游客的體驗感、獲得感和參與感,提高其購買欲望。第二,傳統文化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不可或缺。龍王溝擁有極具歷史底蘊的戲臺、織布坊和手工藝品制作地,可以申請非遺項目,通過制作香包、刺繡、紡織、傳統編織和唱戲等方式開發新的旅游項目。第三,龍王溝特色食物較少,不能凸顯地域特色。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加入寶豐縣富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元素如寶豐酒、寶豐燒雞、大營鎮琥珀饃、回族羊肉沖湯和伊面羊肉等。第四,運用“互聯網+”模式將當地的文創產品與直播平臺相結合,如布料、香包、刺繡和編織品等通過直播平臺進行銷售。第五,合理規劃土地資源,使用先進的技術種植有機瓜果與蔬菜并設立采摘產業園,增加旅游地的經濟收入。
鄉村旅游發展前景良好,寶豐縣龍王溝作為平頂山市首批鄉村旅游示范區,對當地及周圍其他村落起到示范和影響作用,所以更要重視當地農民的利益,提高當地農民的參與意愿,將農民與鄉村旅游發展聯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體,農民才會真正地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才能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這才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最終目的。因此,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將當地農民的參與意愿作為重要問題來考慮,解決其后顧之憂,讓農民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