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辰,曹蘭芳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長沙 410004)
湖南省作為南方集體林大省,于2008 年開始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下簡稱林改),截至2012年底,主體改革基本完成。之后,為解決林業生產機制滯后、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湖南省又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政策,主要涉及森林保險、林權抵押貸款、林業合作社和林業科技服務等方面,以期通過激勵農戶經營林地,進而增加農戶的林業收入,保證林業收入分配公平。因此,探究湖南省在持續進行林權改革后,農戶林業收入增長、林業收入分配公平等問題顯得至關重要。
有學者認為林權改革有助于減少林業投資風險,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穩定農戶營林收益預期[1-4],刺激農戶家庭非農收入增加[5,6]。也有學者認為林改增收效應并不明顯[7,8]。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提高林業收入水平的同時也影響了林業收入分配[9,10]。本研究運用湖南省2012 年、2014 年、2016 年及2018年共4 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戶監測數據,在研究林改對農戶林業收入整體影響的基礎上,研究了其對林業收入差距所產生的影響,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戶林業收入可持續增長提供參考。
數據來源于“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監測·湖南省監測專項課題”中10 縣45 鄉(鎮)50 村500 樣本農戶的固定觀測數據,根據森林資源狀況和社會經濟條件在湖南省選擇了平江縣、新邵縣、沅陵縣、茶陵縣、慈利縣、鳳凰縣、衡陽縣、花垣縣、會同縣和藍山縣10 個樣本縣。在每個樣本縣隨機抽取5 個樣本村,再在每個樣本村隨機抽取10 個樣本農戶,共計500 個樣本農戶。選取了湖南省2012 年、2014 年、2016 年、2018 年共4 期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戶監測數據,總樣本量為2 000 個,且該數據為非平衡面板數據。
1.2.1 農戶參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情況 湖南省于2008 年全面啟動林改,至2013 年底,全省基本實現了確權到戶[11]。由圖1 可見,受訪農戶絕大多數已擁有林權證,表明湖南省主體改革已基本實現。配套改革方面,僅有林業補貼獲得人數整體呈上升趨勢。而森林保險與林業科技服務參與人數均呈上下波動。林權抵押貸款與林業合作組織參與人數較少,每期人數均不超過40 人。其原因為林權抵押貸款申請條件嚴苛、手續繁雜;林業合作組織運行仍然不規范,其組織化程度低等[12,13]。

圖1 農戶參與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情況
1.2.2 農戶林業收入情況 由表1 可知,從整體上看,農戶林業收入呈先升后降的趨勢,且在家庭總收入中占比最低,不到10%。此外,由圖2 可知,湖南省農戶林業收入差距較大,農戶每年林業收入水平的基尼系數均大于0.4 警戒線,即各農戶間由于受到資源稟賦和國家收入分配政策的雙重影響,從而形成較大的林業收入差距[14]。若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和解決,將會嚴重威脅到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以及林區的穩定和諧。

表1 農戶各項家庭收入總額及占比

圖2 農戶林業收入差距變動情況
為揭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湖南省農戶林業收入是否產生影響及影響程度如何,選取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和分位差異檢驗2 種方法進行回歸分析。雙向固定效應模型用于研究林改對林業收入整體的影響,并使用聚類穩健標準誤,以消除序列相關和異差等問題的影響[15]。分位差異檢驗用于研究林改對林業收入差距的影響,根據高夢滔等[16]、程名望等[17]采用的估計方法,聯立估計不同分位的收入函數,進行農戶林業收入差距影響的顯著性檢驗。如果某一核心解釋變量對高林業收入人群收入的邊際貢獻小于低林業收入人群,計算出的系數差為負,表明該解釋變量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反之,計算出的系數差為正,擴大了收入差距[18]。
根據農戶收入決定模型建立以下半對數農戶林業收入決定模型。具體模型如下。
模型(1)中,被解釋變量lnyit表示第t年第i個農戶林業年收入的自然對數。核心解釋變量X為林改相關政策,包括主體改革和配套改革政策。CVit為第t年第i個被調查農戶的個人、家庭和林地等一系列控制變量。i表示橫截面數據,t表示時間序列數據。βit、δit為自變量的回歸系數,即待估參數。截距項為C+αi+γt,其中C為常數項,αi測量個體效應,γt測量時間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變量選取及具體解釋如表2 所示。

表2 變量選取
2.3.1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林業收入整體的影響如表3 所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湖南省農戶的林業收入。首先,主體改革中的確權發證,即有無林權證對林業收入在10%水平上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能夠有效增加農戶的林業收入。根據科斯的產權理論,明確規定當事人所有權,通過權利的交易可以達到社會總產品的最大化[19]。因此,對林地進行確權發證有利于農戶林業收入的提高。其次,配套改革中的森林保險、林業補貼以及參加林業合作組織對農戶林業收入具有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影響。參加森林保險與獲得林業補貼對林業收入在1%水平上存在顯著正向影響,這表明當前惠林支持類改革政策對促進林業增收具有核心作用。參加林業合作組織對林業收入在10%水平上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表明加入林業合作組織的農戶能夠通過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獲得相關的生產經營技術,社員之間互助合作,提高生產效益,從而促進林業收入的提高。

表3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湖南省農戶林業收入的影響結果
2.3.2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林業收入差距的影響本研究選取了0.25、0.50 和0.75 三個分位點(即分別代表低林業收入組、中林業收入組、高林業收入組)進行分析。總體上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林業收入差距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各林改相關政策對農戶林業收入差距的影響有所差異。其中,主體改革即有無林權證在Q75-Q25 分位之間顯著為正,表明林權證的發放會擴大低收入組與高收入組之間的林業收入差距。配套改革中僅有是否購買森林保險、是否獲得林業補貼及是否參加林業合作組織3個變量對林業收入差距產生顯著影響。具體到各變量上,是否購買森林保險和是否參加林業合作組織在Q75-Q25、Q50-Q25 分位之間顯著為正,即森林保險與林業合作組織會拉大高林業收入組與中、低林業收入組之間的林業收入差距。而林業補貼則會縮短各林業收入組間的林業收入差距。
總體而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湖南省農戶的林業收入,且對林業收入差距產生了一定影響。具體而言,主體改革中確權發證顯著提高了農戶的林業收入,但同時也會擴大林業收入差距。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中,森林保險、林業合作組織在促進農戶林業收入增長的同時,會擴大林業收入差距。而林業補貼在提高農戶林業收入的同時,會縮小農戶間的林業收入差距。
1)進一步鞏固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穩定、完整的林地產權能夠通過減少不確定性、降低風險性促使農戶參與林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而增加農戶的林業收入。林業主管部門為農戶確權發證只是階段性任務,而履行保護農戶林權的責任才是應該長期堅持的任務。要切實從法制層面賦予廣大農戶長期安全穩定和完整的林權權能,夯實集體林業良性發展的長效制度基礎。
2)全面落實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的實施。積極推廣并普及“林權抵押+林權收儲+森林保險”貸款模式,使林業經營權、收益權市場化方面的質押擔保貸款得到更有序的開展。同時逐漸完善差異化森林保險制度,切實提高林木保險覆蓋率。此外,有關部門還應進一步提高林業補貼、完善林業合作組織建設以及加強林業科技服務。
3)加大最新林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農戶最想得到的林業信息是“林業政策新動向”,作為林業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該充分發揮林業部門所具有的林業生產和產業管理的專業優勢,進一步做好林業政策、林業科學技術等的宣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