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測度及演化分析

2023-11-23 03:08:16張琴清李常洪李志強郭嘉琦王海艷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23年22期
關鍵詞:標準化融合水平

張琴清,李常洪,李志強,郭嘉琦,王海艷

(山西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標準是世界通用語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標準化是技術創新鏈條的一個關鍵節點,是先前技術創新成果的產出過程,有利于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同時也是下一次技術創新活動實施的基礎[1],旨在發揮標準的戰略性和引領性作用。加強標準化科學研究不僅能夠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2],而且對于推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建立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3]、服務雙循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和標準化互動發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要“提升中國標準水平”,《“十三五”技術標準科技創新規劃》著力加強標準化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將“推動標準化和科技創新互動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效果愈發明顯[4]。國際知名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2月,中國企業申報的5G標準必要專利族占比由2020年的32.97%增長至38.46%。從2013年10月第一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中關村)批準建設起,到2021年上半年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共批準建設50家[5],反映出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逐漸提高。然而,受限于標準創新資源的有限配置和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高技術領域某些產品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還是空白[6],發達國家專利技術標準壟斷市場行為依然嚴重[6],企業技術創新體系與標準化體系存在脫節[7],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所在城市分布不均,中國標準“走出去”步伐緩慢,技術創新和標準化不充分、不平衡、不協同問題依然存在。

為此,本文重點解決以下問題:中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是否存在區域差異?它們呈現什么樣的演化特征和收斂特征?弄清楚這些問題,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國總體及各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現狀、演化趨勢和區域差異,剖析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深層次原因,對于提升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績效,更好地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具有決策參考和實踐啟示意義。

1 文獻回顧

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動態過程[8]。目前,國內外現有關于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的研究多采用定性分析法并取得豐碩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國家戰略制定[9-10]、企業戰略制定[11]、融合協同機制[12]、標準創新框架[13-14]、融合聯動模式[15]等方面,以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16]。

促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的原因有很多[17],主要源自市場和政府兩個層面:①以市場“無形的手”為導向,王黎螢等(2004)研究發現,通過市場競爭獲得市場認可,是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的基礎;舒輝和王媛[18]通過分析市場推進技術創新、專利、標準協同轉化的4條路徑,指出技術創新成果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壟斷化是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有效策略;②以政府“有形的手”為導向,蔣明琳等[19]研究政府為主導的技術創新與技術標準協同管理體制、監管體制及市場推進機制;Jiang等[20]從牛頓力學角度出發,運用物理模型描述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的相對運動,指出高質量技術創新能夠促進標準化發展,同時政府積極協調兩者協同進程有助于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努力化解技術稀有性和標準通用性之間的沖突,有助于平衡技術創新和標準化之間微妙的關系[21],推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

關于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測度,目前學術界未形成統一評價體系和標準。孫耀吾等[22]基于R&D協作化能力、技術專利化能力、專利標準化能力、產業標準化能力4個維度,構建技術標準化能力鏈評價產業技術能力;王珊珊等(2013)將產業技術標準化過程劃分為標準專利化、標準產業化、標準市場化3個階段,并以此作為結構維度構建產業技術標準化能力評價指標;張果和郭鵬[23]圍繞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標準化能力,從技術基礎、產出能力、環境基礎3個要素層面構建企業技術標準化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耦合度模型;陶忠元等[24]以“基于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的‘中國制造’競爭優勢轉型研究”為研究方向,先用單一指標“制造業標準發布數和國內制造業專利申請數的比值”表征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效果,再將技術創新系統劃分為投入、條件和產出子系統,將標準化系統劃分為投入、國際進程和產出子系統,構建兩者協同耦合度評價指標體系,隨后分別從投入和產出維度構建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評價指標[25-27]。總體來看,相關學者運用層次分析法和耦合協調度模型對不同時期中國制造業及細分制造業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水平進行了測度。

從現有文獻看,學者傾向于從不同維度構建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測度指標,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測度方法單一,沒有嘗試運用其它方法計算兩者融合協同發展水平;二是橫向研究較少,沒有對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進行區域異質性分析;三是缺乏對區域技術創新和標準化融合發展空間收斂態勢的探究。鑒于此,本文在以下方面加以改進:首先,運用改進距離協同模型和灰色關聯理論對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進行測度,揭示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的變化特征;其次,從國家、地區、省級3個層面剖析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的演化特征,分析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的區域差異性,挖掘產生差異的潛在原因;最后,采用空間收斂模型檢驗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斂散性,識別其未來收斂規律,以期為促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以及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參考。

2 指標體系構建與測度方法

2.1 指標體系構建

關于直接開展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評價的研究并不多見,實踐界多將其應用于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高新技術產業標準化試點等驗收工作,學術界多從技術創新能力和標準化能力兩個方面評價兩者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投入產出指標是反映經濟活動運行情況的常用指標[30],本文從技術創新能力、標準化能力的投入和產出維度著手,選取相關指標構建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測度指標體系。由于本文探討的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從區域層面展開,因此借鑒陶忠元和王艷秀[25-27]的研究成果,得到技術創新能力包括研發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支出、企業開辦研發機構數、有效發明專利數、新產品銷售收入等指標,標準化能力包括標準化機構數、標準化委員數、標準創新基地數、國家標準數量、標準國際化程度、標準創新研究成果等指標。與此同時,同步開展研究團隊內部討論,列出技術創新能力和標準化能力投入產出指標,然后與文獻梳理結果進行對照,根據科學性、系統性、代表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優先考慮區域標準化數據可得性,確定2個主指標和8個子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測度指標體系

(1)標準化能力。衡量標準化能力的指標有標準化人員、標準化經費支出、標準化機構數、各類標準數量、標準化效益等。由于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標準化數據獲取較難,加之要確保數據之間的一致性,故選取國家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數和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數反映標準化投入,選取國家標準數和國家標準采標數反映標準化產出。

(2)技術創新能力。一般而言,技術創新過程主要包括研發、生產和營銷。學術界對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研究較為系統,選取R&D人員全時當量和R&D經費支出兩個指標反映技術創新研發投入。有效發明專利數是技術創新成果的體現,可反映技術創新研發和生產活動產出;技術市場成交額可反映技術創新營銷活動產出。

2.2 測度方法

2.2.1 改進距離協同模型

測度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的方法包括距離協同模型、容量耦合模型、隸屬函數、耦合協調度模型、基尼系數法、離差系數法等[28],改進距離協同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區域發展[29]、產業融合分析。此外,與已有研究采用的耦合協調度模型相比,改進距離協同模型不僅引入理想狀態值,而且還考慮到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測度指標信息的灰色性,因此通過計算系統灰色關聯度得出系統協同水平,最后得出系統融合協同發展水平,使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測度結果更加科學、準確。為此,本文采用改進距離協同模型測度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

(1)發展水平計算。由表1可以看出,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系統存在技術創新能力和標準化能力兩個子系統,且各項指標均為正向指標。

首先,對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如式(1)所示。

(1)

其中,xijt表示t時期第i個子系統的第j個指標,1≤i≤2,1≤j≤4,1≤t≤T。

其次,結合TOPSIS思想,確定子系統發展水平dit,如式(2)所示。

(2)

最后,計算t時期系統發展水平dt,利用熵值法計算子系統i在融合協同系統中的權重ωi,如式(3)所示。

(3)

CCij=αACij+(1-α)RCij

(4)

其中,ACij表示子系統的灰色絕對關聯度。

(5)

最后,計算t時期系統協同水平,如式(6)所示。

(6)

(3)計算融合協同發展水平。t時期系統融合協同發展水平計算,如式(7)所示。

(7)

其中,It表示t時期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0≤It≤1。參照梁紅艷(2021)的做法,將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從低到高分為5個階段,如表2所示。

表2 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等級

2.2.2 空間收斂模型

收斂性檢驗是分析區域差異演變趨勢的常用方法,用以探究未來各區域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斂散情況。本文重點從σ收斂和β收斂兩個層面進行分析。根據劉帥(2019)的研究,具體運算過程如下:

(1)σ收斂檢驗。σ收斂是指在時間序列上不同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離散程度呈下降趨勢,通常用變異系數測度,如式(8)所示。

(8)

(2)β收斂檢驗。β收斂是從增長率角度考察各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趨勢,當落后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增長速率逐漸趕上發達地區時,地區之間將會出現趨同發展。β收斂分為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絕對β收斂是指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地區間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變化趨同;條件β收斂是指受外界環境因素變化,地區間也出現收斂。β收斂檢驗公式如式(9)所示。

ln(Ii,t+1/Iit)=α+βlnIit+γXit+μi+?t+εit

(9)

其中,Ii,t+1表示t+1時期i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Iit表示t時期i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α為常數項,β為收斂系數,若β<0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存在收斂,反之則趨向于發散。收斂速度v=-ln(1+β)/T。μi表示地區固定效應,?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γ表示控制變量系數,若γ=0,說明該模型為絕對β收斂,反之則為條件β收斂。Xit表示控制變量。借鑒已有研究[29],本文將經濟發展水平(ECO)、政府支持力度(GOV)、對外開放水平(OPEN)、外資利用規模(FDI)設置為控制變量。其中,經濟發展水平選取人均GDP衡量,政府支持力度選取國家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數量衡量,對外開放水平選取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衡量,外資利用規模選取實際利用外資額衡量。

2.3 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2009-2020年數據為研究樣本,對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進行比較,數據來源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0-2021)》《中國統計年鑒(2010-2021)》、各省統計年鑒(2010-2021)、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http://std.samr.gov.cn/)、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https://www.samr.gov.cn/)、標準創新司發布的已批籌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名單。基于數據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地域和省域比較不考慮西藏。

3 測度結果與演化特征

本文運用改進距離協同模型,分別從國家、地區、省級3個層面對2009—2020年我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進行測度,并分析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演化特征。

3.1 國家層面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及演化特征

根據公式(1)~公式(7),計算全國總體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結果如表3所示。可以發現,2009—2020年全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雖然存在波動,但總體呈上升趨勢。兩者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從2009年的0.264 4增至2011年的0.503 0,繼而增至2017年的0.634 2,在2020年達到0.667 4,表明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實現從初步融合協同到基本融合協同再到良好融合協同的階段跳躍,至今仍處于良好融合協同發展階段。主要原因可能是,2009—2020年全國R&D人員全時當量、R&D經費支出、有效發明專利數、技術市場成交額等技術創新能力指標值逐年提升,國家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數、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數、國家標準數、國家標準采標數等標準化能力指標值波動性較大但總體也在上升,導致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水平及協同水平雖然出現一定波動但仍呈上升發展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水平低于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水平,表明與技術創新標準化協同水平相比,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水平不同程度地處于落后狀態,需要下大氣力提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受人才、資金、制度等因素的影響,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資源投入力度不足,拉低了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水平;另外,“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較難突破,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鏈條不順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基于此,進入新發展階段,一方面要強化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速度,齊力高效推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和績效,以高標準助力高技術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實施奠定基礎。

3.2 地區層面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及演化特征

考慮到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可能具有顯著地區差異性,故本文對中國各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對同一地區不同時間和同一時間不同地區的測度結果用折線表示,如圖1所示。可以發現,東部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勢頭強勁,從2009年初步融合協同狀態(It=0.242 4)逐漸攀升至2020年的良好融合協同狀態(It=0.848 5),融合協同發展趨勢與全國總體水平變化趨勢一致。中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此起彼伏,兩個地區均在2017年實現良好融合協同躍進,到2020年仍保持此狀態。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變化幅度最大,在2009—2015年幾乎超過其它地區,2016年驟然下降,之后又逐步上升,但仍位居末位,其實現良好融合協同的時間節點為2018年,與其它地區相比慢了一年。可能原因在于:東部地區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性,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東部地區高度重視壯大實體經濟,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高,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強;同時,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5個中有4個(浙江、江蘇、山東、廣東)位于東部地區。這些都使得東部地區創新資源和標準化資源投入與產出具有先天優勢,有利于提升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水平及協同水平,從而促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致使東部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領先于其它地區。

圖1 各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測度結果

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變化較大。通過觀察統計數據可知,與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相比,東北地區R&D人員全時當量和R&D經費支出均未實現逐年增加。其中,R&D人員全時當量變化趨勢基本呈正態分布,2014年達到峰值;R&D經費支出走勢2013—2015年逐年下降,其它年份則呈上升趨勢,可能原因是,東北地區創新人才、資金相對不足,致使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波動最大。

縱向觀察地區間差異,隨著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逐漸提高,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尤其在2017年,地區之間的差距最小。原因在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為各地區加快技術創新發展和標準化建設提供了指導。根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16—2017》和《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16—2017》可知,各地區穩步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不斷擴大技術創新產出規模,創新資源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向區域協同方向發展。因此,應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強標準化建設,優化區域創新格局,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并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3.3 省級層面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及演化特征

通過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進行比較發現,省級層面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也存在區域異質性。本文基于中國內地30個省份(未考慮西藏)統計數據,對2009—2020年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進行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可以發現,2009—2020年個別省份出現輕微波動,但多數省份均呈穩步上升態勢。中國各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也存在顯著區域異質性,各地區所屬省份之間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均衡程度不一,東部地區優勢顯著,多數省級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較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有待提升。究其原因,東部地區所屬省份大都經濟發達,政府政策導向明確,技術創新和標準化投入較大,相應產出也較多,促使技術創新和標準化能力得以提升,并有效促進兩者融合協同發展。

為更清晰地解釋中國各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程度,本文以2020年為例,按照表2給出的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等級,對中國內地30個省份進行分類,具體如表5所示。首先,4個區域所屬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呈現基本融合協同、良好融合協同水平,盡管跨過低度融合協同、初步融合協同階段,但還沒有實現高度融合協同。其次,東部地區10個省份均呈現良好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同時,中部六省中有5個省份實現良好融合協同,僅山西取得基本融合協同,與同水平的東部省份相比,排名大體靠后。最后,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較不均衡,雖然多數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較高,但廣西、青海、新疆、吉林和黑龍江均呈現基本融合協同發展水平。

表5 各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等級劃分

在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系統中,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水平不同、協同水平不同是造成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以中國內地30個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水平、協同水平均值為坐標軸,繪制中國各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矩陣分布,如圖2所示。可以發現,第一象限內主要是東部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省份,這些省份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發展水平與協同水平較高,兩者融合協同發展相對均衡,融合協同基礎較好,融合協同發展水平較高。東北地區所屬省份落入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由于只有3個省份,整體來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相對均衡。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內主要是西部地區大多數省份,其中第二象限表示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水平高、發展水平低,兩者融合協同發展相對均衡;第三象限表示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水平低、發展水平低,兩者融合協同發展不均衡。因此,在加快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的同時,要兼顧區域平衡,尤其是對西部地區給予人才、資金、技術支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整體帶動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進一步提升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績效。

圖2 各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矩陣分布

4 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收斂性檢驗

4.1 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σ收斂檢驗

根據公式(8)計算全國及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的σ收斂系數,結果如圖3所示。可以發現,從全國層面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收斂系數在2009—2011年先上升后下降至0.250 2,然后再上升至2014年的0.357 1,后又下降至2020年的0.098 1,大體表現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倒“W”變化趨勢,表明全國存在顯著的σ收斂,各省份之間的差異逐漸縮小。從地區層面看,東部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收斂系數雖然表現為有升有降的波動過程,但總體以下降為主,沒有出現發散現象,表明東部地區存在σ收斂,各省份之間的差異沒有變大;中部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收斂系數出現兩次峰值,分別為2009年的0.475 4和2014年的0.481 2,其它時期的收斂系數明顯低于這兩個值,整體表現出顯著下降態勢,2020年降至0.080 9,表明中部地區存在顯著的σ收斂,各省份之間逐漸趨于穩態;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收斂系數在2009—2015年呈現持續走高態勢,僅在2016年有所下降,之后又緩慢回升,表明西部地區出現σ收斂,各省份之間不存在逐漸發散趨勢;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收斂系數總體表現為平緩下降,表明東北地區出現σ收斂,各省份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由此可見,全國及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均存在σ收斂。

4.2 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β收斂檢驗

根據公式(9),運用Stata15測算全國、東中西部及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的絕對β收斂值和條件β收斂值,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全國及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絕對β收斂值

表7 全國及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條件β收斂值

4.2.1 絕對β收斂分析

表6結果顯示,全國及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系數均小于0,且β估計分別通過1%和5%水平顯著性檢驗,表明全國及四大區域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存在顯著的絕對β收斂,各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增長速度與期初兩者融合協同發展水平負相關。也即,在不受外界環境因素干擾下,全國及四大區域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趨于收斂,落后省份增長速度超過發達省份,向同一穩態水平收斂,各省份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從地區層面看,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收斂速度分別為0.174 3、0.231 9、0.239 2、0.347 0,東北地區絕對收斂速度最快,其次是西部地區,再次是中部地區,最后是東部地區,驗證了前文得出的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在全國層面和地區層面存在收斂的結論。

4.2.2 條件β收斂分析

表7結果顯示,在引入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對外開放水平和外資利用規模4個控制變量后,全國及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β系數為負,且分別在1%和5%水平下顯著,表明全國及四大區域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條件β收斂。在外界環境因素影響下,各省份間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差距逐漸縮小,收斂于穩態水平。從地區層面看,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收斂速度分別為0.161 6、0.203 2、0.219 9、0.351 2,東北地區收斂速度排名第一,西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第三,東部地區最慢。條件β收斂檢驗結果中各控制變量系數和顯著性水平有所不同。從全國估計結果看,對外開放水平和外資利用規模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擴大對外開放和外資利用規模有利于提升全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但不能促進兩者融合協同發展收斂至穩態水平,具有抑制作用。東中西部、東北地區各控制變量回歸系數不顯著,表明外界環境因素對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的影響微乎其微,這3個地區均能夠向穩態水平方向收斂,各省份間差距較小。

5 結語

5.1 研究結論

基于中國2009—2020年技術創新能力和標準化能力投入產出數據,本文運用改進距離協同模型對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并剖析兩者融合協同發展演化特征。在此基礎上,運用空間收斂模型檢驗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隨時間推移是否具有收斂性,得出以下結論:

(1)從國家層面看,全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實現從初步融合協同到基本融合協同再到良好融合協同的階段跳躍,且至今仍處于良好融合協同階段,但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水平低于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水平,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2)從地區層面看,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存在明顯地區差異,即東部地區融合協同發展勢頭強勁,中西部地區融合協同發展程度起伏波動,東北地區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波動幅度最大,均有待提升。

(3)從省級層面看,各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多呈穩步上升態勢,且存在明顯的區域異質性,即東部地區優勢顯著,所屬多數省份融合協同發展水平較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所屬省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較不均衡。

(4)全國及東中西部、東北地區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差異均具有α收斂、絕對β收斂和條件β收斂特征。

5.2 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技術創新和標準化融合發展速度。針對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發展水平低于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協同水平,建議加強政府引導,做強資金、制度等要素保障,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助力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同時,暢通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綠色通道,強化串鏈補鏈延鏈強鏈,著力提升創新鏈和標準化鏈發展能級,加快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速度,促進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發展水平與協同水平同步提升,推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充分釋放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效應。

(2)探索開展試點示范,增強融合協同發展驅動力。當前,我國已經批準建設11個創新型試點省份和5個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省份,成效顯著,為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此基礎上,可繼續開展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試點,選擇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排名靠前的江蘇、廣東、北京、山東等省份開展先行先試,發揮試點示范作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先進經驗,促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

(3)加大政策傾斜力度,促進更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在加快全國范圍內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各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因此,應提供更大范圍的政策支持,抓住以《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為統領開展標準化工作的契機,爭取更高質量的政策傾斜,提供人才、技術、資金支持,在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程度較弱的省級地區集中優勢再建一批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加速推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效果。

(4)統籌東部比較優勢,推動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東部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應充分發揮人才、資金、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等優勢,使技術創新和標準化互為戰略支點,提升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績效,更好地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5)用活用足資源稟賦,推進融合協同發展水平逐步收斂。堅持縮小區域差距與提升融合協同發展水平并重,深入挖掘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非均衡分布的原因,如前文提到的經濟發展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對外開放水平和外資利用規模等因素,發揮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推進區域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高質量發展。

5.3 不足與展望

本文存在如下不足:首先,本文基于改進距離協同模型和空間收斂模型對我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演化及收斂特征進行分析,囿于數據可得性,僅選取4個典型指標衡量標準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結論準確性。未來應對指標體系不斷完善,重點在標準化能力子指標選取上多下功夫,進一步提高研究結論解釋力。其次,未來應加入行業層面分析,圍繞“時間—地區—行業”結構維度,對不同產業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進行測度,全面剖析兩者融合協同發展的潛在原因。最后,在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發展能力收斂性檢驗中,通過改變控制變量,識別既促進兩者融合協同發展水平提升又有利于兩者融合協同空間收斂的外部因素,為推進全國技術創新與標準化融合協同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猜你喜歡
標準化融合水平
張水平作品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今日農業(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標準化簡述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現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加強上下聯動 提升人大履職水平
人大建設(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32
標準化是綜合交通運輸的保障——解讀《交通運輸標準化體系》
中國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論汽車維修診斷標準化(上)
交通運輸標準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人一级毛片|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午夜天堂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成人免费一级片|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日本精品影院|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自拍偷拍一区|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91亚洲精品第一|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aⅴ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AV无码一区|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九色国产在线| 色视频久久|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欧美午夜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一级片免费网站| 538国产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1|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亚洲一级毛片|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青青网在线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AV色爱天堂网| 欧美日韩午夜|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播放|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福利一区在线|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在线看国产精品| 91色在线观看|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9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无码aaa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国产白浆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福利久久播放 |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色视频国产| 午夜视频www|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