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吉安市建筑設計規劃研究院 江西 吉安 343000
城市控規階段城市控制水平明確要求節約資源,但在總體規劃階段沒有明確規定。在城市控規過程中我們要利用自身的發展優勢,合理規劃用地等條件,加快生態規劃建設的步伐。發展生態多樣性,完善現代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推動我國城市生態建設的發展。
城市控規為城市總體規劃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使城市規劃在制定和實施中的重點更加明確,城市控規可以極大地促進城市規劃的發展,在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1.1.1 城市規劃適應了建設項目內容的變化
眾所周知,城市控規主要包括規劃項目、非規劃項目、個人投資項目和外商投資項目,城市建設包括基礎設施、生產和共同利益,城市規劃部門要滿足不同的投資渠道和建設項目的內容要求。
1.1.2 城市規劃適應了用地管理的轉變
目前,城市土地管理已經從無計劃的土地轉向有計劃的土地管理,從分散的土地轉向一次性的土地,從無償的土地轉向有償的土地,從單一的行政土地管理方法轉向多向土地管理。
1.1.3 城市規劃適應了公共服務設施的要求
完整的市政公共服務是一個城市正常運行的前提條件,在發展和建設方面,城市規劃部門編制的發展計劃必須與城市規劃發展相協調,城市規劃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規劃部門進行宏觀和微觀的調整,以避免失控。
1.1.4 城市規劃克服了與管理脫節的現狀
城市規劃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城市發展的條件和建設項目的限制,會出現管理上的錯誤,導致傳統的城市規劃難以管理,不能適應現實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對規劃和設計方法進行新的變革,以及使其更加靈活和適應詳細可控的規劃。
1.2.1 城市控規的意義
城市控規在城市規劃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城市控規的主題通常沒有明確的概念。編制控規時應考慮經濟發展,利用規定的分區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合理劃分。城市控規大大增加了靈活性,為城市規劃提供了更好的保障[1]。
1.2.2 城市設計發展的相關意義
城市控規從城市的整體發展出發,宏觀環境讓設計師釋放出想象力和創造力。城市控規在改變人們的空間環境,創造更溫馨的自然和文化環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天,城市設計正在突破傳統城市設計的桎梏,不再追求外在美,而是融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城市控規不依賴于城市規劃,與城市規劃有很大的不同,但城市控規的發展對其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1.2.3 控規與城市設計融合的發展意義
控規與城市規劃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融合,城市規劃與控規的合理結合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控規與城市規劃的有效結合,對城市整體規劃至關重要。
城市生態規劃的概念出現在工業革命的末期,最初,人們對城市環境問題的認識還停留在城市綠化景觀的層面上,解決方案主要集中在景觀改善方面。二十世紀初,隨著西方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開始意識到城市無止境的擴張對環境破壞的嚴重性。在城市的整體結構和布局方面,應用于城市規劃的各種生態學理論開始更深入地探索和尋求解決城市的生態問題。現代環境規劃的創始人邁克爾-哈格并沒有從經濟發展模式上系統地考慮城市生態問題,在20世紀60年代,城市生態土地利用規劃概念的基本思想被系統化并與具體實例相結合。作為一種規劃方法,它逐漸關注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等各方面。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學科和社會階層對日益嚴重的城市生態和資源環境問題給予了關注,對城市生態規劃和建設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按照規劃方法和內容,城市生態規劃實踐可以分為四類:
(1)基于國家自然條件的生態規劃。這類規劃的重點是物理空間規劃,與傳統的城市規劃很好地結合起來,支持城市總體規劃,包括在生態方面的規劃。
(2)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的生態規劃。這種類型的規劃是基于對自然景觀元素的生態適宜性的分析和評估。它規劃和設計的是園林景觀和景觀要素,重點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而對城市的人文、社會和經濟發展關注太少。
(3)從自然資源利用和保護的角度進行生態規劃。規劃傾向于關注水資源和城市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通常以專業規劃的形式進行。
(4)城市資源無害化開發方面的生態規劃。這種類型系統地考慮了自然基線條件、生態安全格局和生態景觀因素對土壤的保護,以及土地、能源和水資源的有效經濟利用。在綠色建筑的建設中促進資源消耗,推動城市的綠色發展。目前,中國大多數城市環境規劃仍被視為屬于城市總體規劃階段的宏觀規劃,是在城市總體規劃框架內以生態主題或專項規劃的形式制定。由于總規的時空范圍大,規劃結果過于籠統,準確性差,規劃過程中建立的生態指標體系和管理控制要求往往是原則性的,存在很多實際可行性問題[2]。
保護環境不是為了保持其原始狀態,而是要考慮到規劃區的各種自然資源,包括氣候、風向、地形、地勢、水系、植被、生物多樣性、景觀及其相關的主要生態功能,充分保護和利用重要的自然因素,積極利用空間資源,盡可能地尋求將新的綠色系統融入現有的自然環境中。
空間規劃的重點是控制土地使用的規模、結構和效率,鼓勵高效、密集和適度的土地使用模式。通過關注個體,利用適當的街區規模實現空間規劃的規模控制,提高街區的空間滲透性,提高車輛通行效率。
在交通組織方面,城市交通的規劃應與公共交通網絡緊密結合,注意公交站點的空間銜接和停車位的比例。提倡小街區的布局和秘密路網,爭取形成環境舒適、交通便利的慢行交通系統[3]。
城市生態控規應優先考慮將公共設施設置在社區中心,并根據公共設施的服務能力半徑,來分配街區的用途和建筑強度。注意公共服務的組織,特別強調與慢行交通系統的結合,確保居民能享受城市服務。社區中心的設計應充分考慮開放空間和服務等因素,以平衡當地的住房和服務,提供鄰里服務,改善居民之間的日常交流,增加歸屬感和社區凝聚力。
資源利用包括三大類:能源、水資源和固體廢棄物。資源管理中環境理念的具體實施主要集中在每個建筑區塊的能源消耗和可再生能源對建筑設計的貢獻。
本文以宜川丹州新區為例,建議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山地城市為設計途徑,探索新的山地生態城市,根據山地的特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展示地域文化。研究山區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科學規劃設計方法。
宜川丹州新區地形復雜,在有限的環境中積極而明智地利用山地資源,并及早研究土地適應性和環境影響,已成為宜川丹州新區規劃設計的重要前提條件。對土地利用的早期適應性評估包括地形高程、技術條件、水文地質和耕地保護等因素。通過建立評估因素數據庫,利用GIS對這些因素進行評估,對宜川丹州新區的環境可持續性進行了分析,建立了環境可持續性評估指標體系。在生態變化、環境保護方面,采用模糊綜合評價和單因素評價對建設前的工程進行評估,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環境影響進行了科學的評估。
宜川丹州新區兩邊都是山脈和南川江河流,導致其空間的邊界感和方位感很強,這也對場地的使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該方案旨在分析和展示該國的原始地理環境,創建一個與自然共生的框架,并利用整合技術對自然景觀進行精心處理。實現山區真正的生態設計,在國家建設中整合自然特征和生態走廊。將山地、河流、溝渠等內陸生態敏感區規劃為開放空間或綠色廊道,與宜川丹州新區的景觀區形成線性公園,或形成相交的楔形綠色空間[4]。沿河的開放空間與自然山體相結合,將山、水、森林和景觀結合起來,整合城市生態結構,留下充足的生態空間,特別是沿路、耕地、綠地等。與城市中的其他開放空間相聯系,建立連接城市公共空間的生態廊道,突出了宜川丹州新區在城市結構中的過渡和連接作用如圖1。

圖1 生態格局架構
綜合交通規劃利用GIS、CAD、DESIGN等軟件對新區地塊兩側按高、中、低狀態進行高程分析和土壤平衡評價,以優化住宅區路網,工業區路網和產業區路網按路網功能分開,提供道路與不同土地利用特征的高效組合。在居住區,重點是在景觀和風景的基礎上協調路網,而交通網絡相應地增加路網的密度,以確保有序的發展和可及性。通過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鼓勵公共交通之間的聯系。構建城市用地的協調交通走廊,構建區域內的慢行交通體系。
宜川丹州新區采用了生態友好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理念,旨在減少人們對汽車的依賴,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環境質量。同時,考慮到其他環保措施,包括在設計建筑物時采用簡單而經濟的被動式建筑技術,如遮陽、自然通風和綠色屋頂等,采用氣候友好型設計;減少對供暖和空調的依賴,引進新的綠色技術,提高能源效率,電動巴士已經取代了一些汽車。
宜川丹州新區的整體景觀設計提出了 "景觀旅游、旅游促商 "的發展理念和指導思想。規劃主要通過視野控制、限制建筑高度和基本色彩方案等手段,體現與山地城鎮相適應的風景區規劃設計技術,特別注重山地城鎮建設。通過對區域整體景觀效果的分析,利用其豐富的地貌特征,安排具有山地特色的景觀秩序,結合高空觀景平臺,利用山坡和山體臺地,建設優美有趣的觀景廊道,建設寬闊的觀景平臺和公共活動空間,從四面八方分析高空的景觀效果,打造更好的景區。在擬建區的各個板塊中,建筑限制相對較多,從而使高海拔地區的城市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確定了綠色系統建筑的基本基調,既繼承了宜川丹州新區的傳統建筑風格,又很好地融入了周邊環境。
宜川丹州新區是一個山地城市,地形復雜。自然集水區發生了重大變化,河道蓄水和排水的原有功能不斷下降。城市防洪的標準被定義為30年的歷史。對南川河目前的防洪潛力進行了分析,對主要集水區和排洪渠進行了分類,并制定了系統的方法。制定具體的滲漏開發計劃,提出規劃、控制和管理的實際要求,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損害城市的雨水管理和良好的生態系統,擴大和加強新地區的綜合洪水管理和緩解能力。按照城市防洪的要求,結合目前排洪渠劃分的特點和原則,新區將在南川河兩側的支流由北向南和公路上劃分。如圖2。同時,將對東西向的三條排洪渠進行清理、拓寬和改造,以防止山洪、降雨等對居民造成的災害。

圖2 水系防洪控制圖
根據新區獨特的地形條件,不同于低洼地帶的整備方法,規定采用城市規劃方法和《城市土壤與建筑用地分類標準》進行規劃和管理。如圖3。首先,明確了總則中各項指標的定義和計算方法。其次,正在按專業進行分析,以確定實現指標的主要技術步驟。對相關技術和控制方法進行修訂,對準確的目標控制進行量化校準,最終與傳統的法律法規相結合。該方案還將在規劃的可管理性和空間的靈活性方面豐富和改進傳統的監管內容,將整個基準體系變成幾個層次的監管實施的控制要素,從而形成山區的監管技術,這與傳統的法律不同。明確的指標要求和詳細的控制規則可以對各種詳細的結構方案和單獨的建筑設計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控制,以真正達到總規的要求[5]。

圖3 土地利用規劃圖
有關部門正在逐步加大對城市綠地建設的工作計劃,特別是生態規劃和城市規劃建設。為了滿足國家和政府的要求,不僅需要為新的城市生態區種植綠色植被,還需要引入更多的綠色交通。這些措施不應該只是喊口號,而應該分階段實施,加快新生態區的建設。節能的失敗是由于發起人喊口號或大量投資于舊城改造造成的,許多城市已經實現了節能減排,但這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有必要從實際出發,實行城市控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