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燦璨
荊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湖北 荊州 434000
金融街單元南至荊襄河,北至津鄉大道,東至太岳北路,西至武德路,用地面積180.72公頃。市委黨校單元南至津鄉大道,北至復興大道,東至太岳北路,西至武德路,用地面積115.90公頃。
城市新客廳位于荊州市中心城區的幾何中心,是大學城、關沮新城、老城區、文旅區的有機結合部。城市設計提出建立多中心發展體系各片區與中心之間功能互補,通過綠廊與交通干道串聯,形成多中心、差異化發展。城市新客廳設計范圍北至復興大道,西至武德路,南至荊襄河,東至塔橋路圍合區域,規劃總用地面積4.4平方公里。
規劃范圍內臨塔橋北路西側部分用地已經建設、津鄉大道、明珠大道等主要道路已經修建至太岳北路、金融街啟動區需完成中南機電市場拆遷約86畝、后期片區內總拆遷面積約900畝,見圖1。

圖1 金融街整體規劃效果圖
荊州市大沙北片區新客廳城市設計提出城市中央活力區(CAZ)的定位,打造集金融服務、總部辦公、消費服務、文化體驗、多元居住、生態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城市中心區。以城脈定框架,以水為特色組織藍綠網絡,形成“城水相融,方靈互補,核心凸顯、活力共享”的新客廳格局[1]。
金融街單元以金融服務、總部辦公、消費服務為主要功能,市委黨校單元以多元居住、生態休閑、服務配套為主要功能。新客廳空間結構——城水相融,方靈互補,核心突顯,活力共享。
(1)城水相融--傳承荊州自然水網生境特征,引水入廳,以水筑魂。
(2)方靈互補--方正與靈動融合,形成多樣空間,構筑新客廳結構。
(3)核心凸顯--集金融、商務、文化、商業、旅游服務、居住等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活動中心區,見圖2。

圖2 城市功能結構
(4)活力共享--突出交互特色:為人營城,營造未來城市體驗,打造零碳、智慧、健康、韌性城市中心示范區。
(1)項目交通出行率指標的確定。根據規范指標要求以及結合荊州市現狀,確定本項目的出行率指標。

表1 項目交通出行率指標
(2)項目出行結構。新客廳范圍采用公交優先的策略,公交分擔率水平達到50%。

表2 項目出行結構
根據控規用地方案,核心區有商業建筑面積約161769m2,辦公建筑面積406799m2,住宅建筑面積163026m2,新型工業建筑面積約95217m2,工業配套建筑面積40803m2。待完全建成,產生的總出行量約為3.4萬人次/h,通過公交車疏散的人流量約為1.5人/h,其他交通方式約1.9萬人次/h。產生的交通量約5079pcu/h。

表3 道路車輛數量表
根據交通組織方案,大部分車輛在外圍進入地下車庫,因此通過核心區環形道路車輛預計40~50%。產生的交通量約2500pcu/h,道路紅線寬度滿足四車道的要求。
城市設計方案在整體功能結構、交通路網、公園水系不變的情況下,對城市設計方案進行優化。
城市設計方案用地以居住、商業、綠地為主,居住用地比例約22.53%、商業用地比例約9.76%、綠地約25.54%、道路用地約23.8%[2]。居住人口5.5萬人。金融街單元用地布局堅持“以人為本,以業為先,以水為脈,以綠為韻”的原則,主要以商務辦公用地為中心進行布局,商務辦公用地正南北向布置在景明觀路和津鄉大道之間,外圍布置相關配套服務功能和都市產業用地,延水系布置濱水特色商業空間。市委黨校單元以高等院校用地和居住用地為主,為增強項目的可實施性,將部分配套商業與居住用地進行兼容。
(1)商業用地優化。優化金融街、星級酒店、創智辦公用地。因產業需要,將金融街單元內部分商業用地調整為新型產業用地(MO)。原方案中的部分獨立配套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兼容到居住用地內。
(2)住宅用地整合。將碎片化居住用地整合為完整地塊,將方案部分獨立配套商業、獨立服務設施用地兼容到居住用地內,見圖3。

圖3 住宅用地整合
(3)配套設施優化。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及參考已編制的公廁革命、菜市場布局、黨群規劃布局等,延續片區特色商業界面、配套獨立1類公廁3處、2類公廁6處,菜市場(1000m2) 2處、配套商場(1500m2)7 處、衛生服務中心(1 7 0 0 m2)1 處、社區服務中心(1000m2)2處,居住用地兼容商業比例<10%。
(4)綠化水系優化。對接太湖港與沙北水系聯通方案,為保障沙北水系自排,主要渠道上開口調整為25m,并優化水系兩側綠地,由原規劃10m-20m-10m,調整為15m-25m-5m,建立特色綠化景觀。
落實城市設計路網結構,保障新客廳交通順暢,形成“四橫四縱”的干路網[3]。規劃提出清河路近遠期建設方案,預留遠景用地,并優化部分道路線形。
5.2.1 規劃原則
(1)依托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形成公交專用道網絡。
(2)以公交引導城市建設(TOD),以公交導向型城市開發理念引導社區開發、城市商業中心、公共服務中心相結合。
(3)荊沙大道、復興大道近中期為中運量公交廊道,同時為遠景軌道交通建設培育客流。
5.2.2 交通組織設計
(1)由于核心區建筑量大、人流量大,應充分考慮未來交通壓力,將交通分流為到達性交通和通過性交通。其中,通過性交通主要是通過景明觀路和明珠大道,這兩個路都是雙向六車道。
(2)通過現在的二廣高速改道,使未來核心區東側實現高速市政化目標,并成為城市加速路,將來改后可以通過市政化的二廣快速聯系城市現狀快速路復興大道,迅速聯系城市其他功能區,見圖4。
(3)達到性交通可以通過核心區外圍的三個綠地下面的社會停車位場,然后通過地下通道連接到地塊下面的停車場,有效疏解地塊的地面交通壓力。
(4)通過核心區內部路網規劃,滿足了非消防需求,同時部分道路采用單行管理,保障交通順暢。
(5)未來城市會依托荊沙大道建立中運量公共交通,有效緩解地塊城市交通壓力。
5.2.3 道路優化
(1)金融街范圍,將通過性車輛與到達性車輛分離。
(2)到達金融街車輛大部分經外圍的主要干道,通過設置的外圍的地下車庫出入口進入核心區,見圖5。
(3)通過核心區車輛,經過景明觀路、明珠大道等主干路快速通過。
(4)落實城市設計以公交引導城市建設(TOD)模式,遠景荊沙大道建立中運量公交,根據規劃方案,待完全建成,產生的總出行量約為3.4萬人次/h,通過公交車疏散的人流量約為1.5人/h。根據交通組織方案,大部分車輛在外圍進入地下車庫,(設置公園綠地的地下通道聯通金融街內地塊之間地下空間)規劃利用地面綠地兼容控制公交站點、首末站(4000平方米)。
根據《荊州市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城市新客廳周邊已建設復興大道、紅門路干線管廊,規劃建設荊沙大道、武德路-武王大道干線管廊,新城大道支線管廊及塔橋路、津鄉大道纜線管廊。
規劃片區管廊采用“十字形”布局,將原規劃津鄉大道纜線管廊延伸至綠谷路,新建清河路支線管廊,連通復興大道、荊沙大道干線管廊,遠期連通新城大道支線管廊,與關沮新城片區管廊聯通成網,完善城區管廊系統。
城市地下公共空間作為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是社會、文化、經濟和建筑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它不限于某種風格或形式,主要滿足當地環境、社會生活和使用者的需求。本文從城市地下公共空間設計角度出發,以荊州市金融街規劃設計方案為例,分析了金融街地下空間的發展現狀,并從城市功能結構、用地布局、交通路網、市政規劃等多個方面提出了設計優化措施,通過社會停車位聯系核心區地塊地下停車場的方式,有效解決大體量的商業車輛停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