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金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廈門分院 福建 廈門 361000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產業及相關要素相互滲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組,逐漸突破原有產業邊界或要素領域,相互交融形成新的共生關系的現象和過程。2019年開始,緊跟著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職能部門調整的步伐,“文旅融合”成為主旋律。然而縱觀旅游產業的發展,文旅融合早已有之,可以分為四大階段:一、文旅產業起步階段,典型的表現為自然景點、歷史景點觀光等初級項目,景區景點資源具有獨特優勢;二、文旅產業高速成長階段,旅游呈現多元化,文化休閑游和深度體驗游出現;三、文旅產業成熟階段,旅游出現定制化特點,康養文旅、文化旅居等個性產業形式出現;四、文旅產業跨界融合階段,微度假成為剛需,旅游更強調沉浸式體驗,各類文旅業態融合、主題經濟、月光經濟等新形勢不斷涌現。
“文旅融合”的出現有其必然性和特殊價值,文化和旅游的字面含義可從以下方面展開闡述。
對于文化的層級,“文化洋蔥說”認為可以把文化比喻成一個洋蔥,有層次之分,由淺入深,分為表層文化、中層文化和核心文化。“文化冰山說”認為文化具有顯性隱性雙重特征,顯性文化為浮在冰山之上的可見部分,是文化表層和物質文化實體;隱形部分為藏在水下的不可見部分,為文明的內核和實質,包括文化基因與民族潛意識,如思維方式、審美、信仰、社會風俗等。通常文化只是冰山的一角,文明才是冰山的全部。對于一個場地文化層次的理解,時常要溯源到地區形成的地理、歷史、人文遷徙、戰爭沖突等方方面面,才能抓住文化的表和里,文化的因和果[1]。
對于旅游的構成,從早期的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交通“三大支柱”到旅行社業、旅游交通業、旅游飯店業和旅游商品業“四大支柱”,從“吃住行游購娛”傳統旅游六要素到“商養學閑情奇”的新旅游六要素,人們對旅游要素的認識一直在不斷更新、演替。對于一個場地旅游要素的認識,既要從游客角度切入,也要從市民角度帶入,主客共享,不斷完善場地作為旅游項目和城市功能區的綜合職能。
文旅融合其實質是一種業態的融合,主要來源于旅游消費的升級和體驗需求的增加。隨著“十四五”全面進入大眾旅游時代和疫情后的旅游需求激增期的出現,人們對于旅游的消費需求越來越高,傳統的自然觀光、人文風情式的旅游模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業態融合、跨界融合成為一種新的選擇。而且,比起單純“打卡式”的游覽方式,當下的旅行者更多地希望通過旅行來獲得獨特的體驗和記憶,文旅融合可以讓不同的業態相互結合,創造出更加豐富和個性化的旅游體驗,滿足旅行者的體驗需求。所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為發展現代旅游業、促進文化傳播的必然選擇。
石獅市地處福建東南沿海,黃金海岸、永寧古城、紅塔灣公園等濱海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泉州作為世遺海絲名城的成功認證,為石獅文化旅游資源更添一抹神秘色彩。觀音山總用地面積545畝,海岸線長度為2.5公里,作為石獅濱海旅游開發中的一塊處女地,具有絕佳的資源,濱海晨曦、沙堤漁村、鯨江歸棹、海蝕岬角,盡顯山海浪漫氣質。
基于宏觀旅游趨勢及產業前景、市場機遇、城市功能,以及客群畫像等分析,前期策劃判斷觀音山未來發展愛情主題、深度體驗、中高檔次的復合型度假目的地。因此,規劃致力于將觀音山景區打造為一個文化體驗相宜、主客共享和諧的泛愛情文化主題旅游度假區,著力承載石獅海上門戶、文旅標桿、浪漫雙灣和城市客廳的綜合功能;并從“文旅融合”思維出發,通過旅游產品組合、功能業態融合、空間場景創新等方式優化完善濱海旅游景區的開發[2]。
從場地文化層級出發,觀音山風景資源之表在于其歷經漫長的地質年代變遷、海蝕風蝕所呈現的自然和人文風光之美。各種奇形怪狀的古老砂巖,在大自然的妙手雕刻下形成千姿百態的風蝕景觀;鯨江的海,是360°雙灣環繞、且有山石作為端景的海,處處有景、步移景異;沙堤石厝和布袋澳昔日作為漁村魚寮工作空間,留給人向海謀生的無盡想象。觀音山的文化內涵之里在于其內在的海洋文化基因,在過去,一處避風港、一艘漁船、一座天后宮,是沙堤村先民不斷擺脫和超越海洋劣勢與局限、開發拓展海洋的寫照;在近代,地處臺海前線戰略高地所遺留下戰壕和防空洞,生動書寫兩岸家國情懷;現在,告別過去的歲月滄桑,觀音山在小紅書上已然成為浪漫、放空、愛情島等新鮮熱詞的打卡地,繼續秉承開放、浪漫、拼搏的情懷,續寫著海洋文化的現代精神。
時下,全國五大濱海旅游圈發展趨于同質,普遍缺乏年輕力產品。而新生代游客群已然成長起來,據統計,濱海旅游客群年齡分布以20-39歲的年輕客群為主流,占所有客群的71%。而在濱海旅游產品中,科普教育、文化創意、主題樂園、體育運動占主流,僅有2%愛情主題的旅游產品。定位越窄,市場越大,年輕客群與愛情主題的占比差距間存在巨大的市場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婚慶產業的消費升級和“浪漫經濟”的火熱市場正印證著這一趨勢。因此,瞄準主題市場機會,抓住青壯年主力客群需求,尋求濱海屬性與“愛情”主題旅游間的契合點,打造年輕化、時尚化濱海旅游目的地,成為觀音山濱海旅游度假區的不二之選。
風景資源是純粹、大氣、具有兼容性的,文化內涵則是豐富、多元和具有層次性的。一表一里,通過愛情主題文化的張揚與海洋文化內核的沉淀,在濱海旅游要素的共性適配調度下,成就觀音山濱海旅游的產品組合。規劃以“海上牧歌、海誓山盟、海中蜜月、海枯石爛”對應觀音山片區四個主題功能區,通過相識-相戀-相許-相守的潛在邏輯串聯,搭建四大分區的旅游產品體系,包括公共性產品如游客服務中心;半公共產品如西廂市集、明月塔;經營型產品如婚禮酒店。旨在先期通過一期開發的公共性產品作為先導,制造爆點,帶動半公共、經營性產品盈利;后期引入市場主體,通過海中蜜月區的經營性產品、半公共產品開發,整體平衡項目開發收益。產品組合方案見圖1。
從城市功能和周邊競品分析著手。觀音山片區以歷史文物古跡、地文景觀和水域風光為主,資源豐富,組合優越,但旅游開發仍處于初期階段,品質濱海旅游產品十分欠缺。從市域商業產品及業態分析著手,石獅地區中心商業產品存在斷層,并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區,觀音山所在的南部濱海片區商業產品較少;在酒店產品的調研上,目前石獅經濟酒店數量占比過半,酒店類型以商務型為主,濱海旅游度假酒店存在空白。
故綜合推導建議觀音山以中高檔次濱海旅游產品來定位,并在商業和酒店業態上填補永寧濱海片區的城市功能短板。同時,考慮觀音山位于十里黃金海岸旅游度假區的幾何中心,有條件發展成為片區的旅游服務中心,宜優先打造面向公眾的濱海公園。因此,旅游服務中心、濱海公園、文商旅街區、低密低容度假區成為觀音山片區的四大功能。通過對標競品和優秀案例解析,明確了以少量觀光帶動大量消費的產品營造路徑[3]。
從旅游要素配置的角度,通過完善“吃住游購娛”、“商養閑情奇”等功能模塊,規劃將觀音山片區的總體業態比例調整為住宿30%、餐飲21%、體驗商業20%、景觀游覽9%、游客服務8%、零售9%、文化展示3%,旨在通過功能業態的充分融合,打造文旅消費新空間。例如海上牧歌區作為一期重點開發區,面向浪漫市場中的大眾客群,強調人氣聚集,通過開發休閑商業和文化旅游產品,為游客及市民打造具有國潮范、文藝范的主題空間,重點配置餐飲、體驗商業、零售、文化展示等業態,讓人們沉浸式體驗觀音山獨有的度假時光,成為片區啟動的活力之所。海誓山盟區公共屬性突出,以旅游服務+休閑娛樂+婚慶產業為支撐,打造為觀音山以及十里黃金海岸的互動式游客服務中心,兼具海景餐廳、文化場館、休閑娛樂、戶外婚禮等功能,為游客和專類婚禮客群提供時尚、浪漫的空間產品。業態比例以游客服務、餐飲、體驗商業、景觀游覽為主。
通過觀音山片區業態的定性及定量研究,分析客源結構及業態市場空白,提煉客群畫像的價值需求及客群核心消費場景,以IDEO思維作為客群畫像方法論支撐依據,輸出項目整體客群畫像。結合客群來源、消費力、年齡區間、家庭結構、目的性研判,本案核心客群為中產階層青年情侶及核心家庭客群,重要客群為工薪階層青年/中青年核心家庭客群,補充客群為高凈值中青年/中老年核心家庭客群。
在此基礎上,研判客群需求、客群關注的產品類型,進而推導產品功能模塊,總結三類客群的業態產品共性需求:為現代化游客服務中心、體驗型海濱觀光棧道、高端酒店及設計師民宿、精致/創意融合餐飲、目的型網紅打卡點五類。根據客群畫像提煉價值需求及核心體驗消費場景,主推“吃、住、玩”產品建議。詳細思維導圖見圖2。

圖2 觀音山客群需求及空間場景推導
因此,在空間上,設計結合場地空間結構進行呼應,從北到南、由山到海,沿浪漫濱海線和山海時光軸展開,娓娓道來觀音山濱海游的一幕幕浪漫場景。重點通過“人海初遇”、“浪漫婚戀”、“甜蜜度假”、“相守永恒”4大主題場景來演繹[4]。例如,比翼閣強調現代化旅游服務功能,可千里逢迎,納四方來客,可提供海景餐廳和婚慶體驗,如比翼齊飛,賞海月共潮;鵲橋街以其繁華煙火氣息、聲光電藝術成就目的地型網紅打卡空間,恰鵲橋初遇,閱人聲鼎沸,又夜市重逢,望煙火人間;明月塔可登高望遠,賞觀音臥榻,可迎風俯躍,感海風掠面……此外,通過打造鵲橋夜市、鯨江燈光秀和星月堂“月相”裝置,生動配置各類夜間商業空間及業態如美食夜市、主題酒吧、高端宿集等,打造標志性網紅建筑景觀裝置,置入獨具特色的主題性、互動性視聽內容,吸引游客聚集,一睹風采。空間場景效果詳見圖3。

圖3 觀音山空間場景效果圖
綜上,文章從“文旅融合”的思維出發,以具體項目為例,對具有城市公共屬性的濱海旅游景區進行產品塑造和體系搭建,帶入主客共享思維對項目進行功能定義和解析,探討了從旅游產品組合、功能業態融合、空間場景創新等方式優化濱海旅游景區的開發。未來,文旅業態融合朝向技術融合、服務融合和場景融合方向發展,應繼續探索相關研究與創新,以實際項目操盤,強化文旅數字化和智能化體驗,強化旅游服務與文化體驗,強化主題場景的文化融合與原創,打造濱海文旅新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