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幼兒園 蘇東宇 周君 田華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傳統文化題材原創繪本的大量出版為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然而在借助繪本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存在注重文化的傳遞而忽視了幼兒的主體性,僅在節日之際講述繪本而對繪本的教育價值挖掘不夠等問題。如何從良莠不齊的繪本中選出高質量的繪本,并遵循幼兒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規律開展適宜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挑戰。我園借助傳統節日原創繪本開展綜合主題活動,探索出了一條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并充分挖掘原創繪本的教育價值,改善幼兒園說教意味濃厚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以及幼兒在學習中較為被動的現狀,從而有效達成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
本文以原創繪本《爸爸,月亮來了》為例開展綜合主題活動,以期增強幼兒對中秋節的感知和認識。
教師在眾多繪本中選出適宜幼兒的繪本關系著主題活動開展的質量。因此,在主題活動開展之前,教師以“中秋節”“月亮”“月餅”等關鍵詞廣泛搜集繪本——當前中秋節題材的繪本種類豐富,有的繪本以表達中秋習俗為重點,并以故事的形式將中秋節的習俗貫穿始終,例如,繪本《過中秋》《中秋節》;有的繪本以中秋節的某一典型文化符號“月餅”“嫦娥”等為重點進行表現,例如,《從前有個月餅村》《嫦娥奔月》;還有的繪本以中秋節所傳遞的愛與思念的情感為主線內容進行表達,例如,繪本《爸爸,月亮來了》。教師通過搜集相關信息,對繪本內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接著開始對繪本進行初步篩選。
大班時期的幼兒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發展,閱讀理解能力逐漸增強,因此,教師應該選擇內容更加豐富的繪本。由于幼兒在小班、中班已經積淀了對中秋節知識、習俗的初步了解,并考慮到幼兒經驗習得的連續性,因此,面向大班幼兒的中秋節繪本可以選擇從關注節日本身的習俗擴展到進一步理解中秋節所傳遞的情感內涵上。基于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在選擇繪本時排除了一些以講述知識為主、繪本內容情節過于簡單的圖畫書,進一步縮小了繪本選擇的范圍。
幼兒是探究的主體,因此繪本的選擇要尊重幼兒的興趣。首先,我們根據節日內涵初篩繪本——教師和幼兒共同了解和查閱了中秋節的內涵,如團圓、祝福、思念,由此教師根據節日內涵初步篩選了一部分繪本;其次,根據幼兒興趣再選繪本——教師將初步篩選的繪本投放到圖書區,并在餐前等安靜類活動時引導幼兒閱讀,調研幼兒的近期興趣;最后,根據幼兒興趣和最終主題確定繪本類型——教師通過幼兒閱讀頻次發現某類繪本的可讀性,同時還賦予中秋節新的節日內涵,即思念,最終確定借助繪本《爸爸,月亮來了》開展不一樣的中秋節主題活動。
繪本《爸爸,月亮來了》色彩鮮明,以藍色和黃色為主要的色彩基調,采用了透明水彩和水粉相結合的繪畫方式,靚麗鮮明的畫面深受幼兒喜愛,且適宜學前兒童閱讀。該繪本主要呈現的內容是主人公茂茂的爸爸出差去了外地,中秋節這天茂茂想要讓月亮捎一張明信片給他的爸爸。月亮在中秋節這一天變成小魚穿過高樓、越過田野、路過飛機、飛過果園,最后到達了茂茂爸爸所在的地方。中秋節這天晚上,茂茂和媽媽爸爸在不同的地方看月亮,月光折射了他們對彼此的思念和愛。繪本呈現出一幅無論家人之間相隔多遠依然共同守望一輪圓月的景象。繪本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到中秋節的傳統知識和習俗,但卻通過中秋節的符號“圓月”來傳遞親人之間的思念和愛,以童趣的手法將中秋節這天“千里共嬋娟”的傳統進行了生動的表達。
主題網絡的編制可以明確主題探索的范圍,一般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完成。《爸爸,月亮來了》這一繪本不同于講述中秋節習俗知識的繪本,而是以主人公茂茂請月亮給爸爸寄明信片為主線,明信片承載的是茂茂的思念與愛,最終表達的是中國人在中秋節這一天期盼團圓、傳遞思念與愛的傳統。因此,本次主題活動探究的關鍵詞就是中秋節的思念、愛與團圓,于是,我們生成了“團團圓圓”主題網絡圖。在主題活動“團團圓圓”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充分尊重學前兒童的學習規律,即從了解內容到理解內容再到情感的內化,充分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支持幼兒從關注自我到關注他人——支架幼兒通過多元的親身體驗和遞進式的深度探究感知理解繪本所傳遞的情感,最終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具體的網絡圖見圖1。
教師對繪本內容的理解是開展主題活動的基礎,只有充分了解了繪本內容才能支持幼兒理解繪本內容,進而才能給予幼兒充分的閱讀時間和閱讀空間開展學習活動。因此,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每位幼兒人手一本繪本,進而讓幼兒通過自主閱讀初步感知繪本,并引導幼兒后自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朵朵:“通過看書我發現,月亮經過了很多地方,我最喜歡的是他經過小魚一家的時候。”
明寶:“我發現在中秋節這一天,茂茂爸爸站在陽臺上看月亮。”
鯤鯤:“我發現中秋節晚上的月亮圓圓的。”
小團子:“看完繪本后我也想我的爸爸了。”
可可:“茂茂給爸爸寄了一張明信片。”
由此可見,幼兒發現了繪本中的許多細節,了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但由于幼兒的經驗是零散的,還不足以理解繪本中茂茂在中秋節不能和爸爸團圓而通過月亮寄托思念并表達愛意的情感。例如,部分幼兒提到:“我想知道什么是明信片?為什么要在中秋節寄明信片呢?”為了找到答案,教師和爸爸媽媽們一起給幼兒準備了一個小驚喜。
當幼兒不能較好地理解繪本的文化內涵時,教師需要將繪本中的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鏈接,支持幼兒在真實的體驗中理解抽象的文本內容。繪本中的核心線索是明信片,但什么是明信片?茂茂為什么要給爸爸寄明信片?寄明信片的人和收明信片的人都是什么心情呢?為了讓幼兒更加真實地理解繪本中的情感內涵,教師充分發揮家園協作的力量,發動家長給幼兒寄一張中秋節的明信片。
一天上午,教師告訴幼兒自己收到了一些“神秘”快遞,幼兒好奇極了!當教師拆開快遞,幼兒看見里邊是爸爸媽媽寄給自己的明信片時,幼兒驚訝極了。隨后,教師將一張張明信片讀給幼兒聽,幼兒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甚至有的幼兒還紅了眼眶。在那一刻,幼兒在最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到原來明信片中寄托著親人的祝福和愛,以及收到明信片是如此幸福的事情。通過收明信片這件事,幼兒進一步理解了繪本中茂茂對爸爸的愛,也更加理解在中秋節不能團圓的人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寄托對彼此的思念和祝福。



圖1.“團團圓圓”主題網絡圖
繪本閱讀始終貫穿于本次主題活動始終。在集體閱讀中,教師以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幼兒有目的地閱讀,以加深對繪本中“團團”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請幼兒觀察月亮路過的地方,引導幼兒進一步發現中秋節的團圓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并請幼兒進行繪本內容的再次編創。
⑴我思念的人
教師:“中秋節是團圓的日子,茂茂因為不能見到爸爸所以給爸爸寄了明信片,那么你們有沒有中秋節很思念卻不能在一起的人嗎?”
悠悠:“我很思念我的爸爸,他在美國。”
菲菲:“我很思念我的好朋友合子,她不在咱們班了,所以我見不到她。”
西西:“我有個朋友在我出生的地方——杭州,我很想念她。”
那我們怎樣表達對他們的思念呢?這時,幼兒紛紛說道:“我們也寄一張明信片吧!明信片代表著思念。”于是,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真的去了郵局,給思念的人寄了一張明信片。就這樣,幼兒將繪本中的情節遷移到了生活中,由此,繪本中的主人公變成了幼兒自己——幼兒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到了向思念的人表達愛與祝福的真摯情感。
⑵關愛離家的人
中秋節是表達愛的節日,茂茂在中秋節這一天不能和自己的爸爸在一起,那么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在團圓的日子不能與家人團圓是什么心情?為此,幼兒對身邊的人進行了調查,如老師、保安叔叔、食堂阿姨等。幼兒調查后說道:“保安叔叔中秋節就不能和媽媽在一起,他很思念他的媽媽,剛才我們在問他的時候他的眼睛紅紅的,他一定很想念他的家人!”于是,幼兒一起想辦法,通過討論他們決定給保安叔叔送去親手制作的月餅和賀卡。
⑶在“云賞月”中共團圓
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中秋節馬上就要到了,這一天幼兒不能和老師、同伴一起看月亮怎么辦呢?經過討論大家認為可以在家看,然后將照片發到班級群里,就這樣一場“云賞月”的活動開啟了。中秋節這一天晚上,幼兒在爸爸媽媽們的幫助下將自己在各個地方看月亮的照片發到了班級的微信群里,他們有的在家里,有的在長城腳下,有的在角樓旁邊……幼兒興奮地表達著對同伴、老師的祝福,也接收著來自老師、同伴滿滿的愛意。就這樣,幼兒再現了繪本中“茂茂和爸爸媽媽共守一輪明月”的場景,也真正將中秋節所傳遞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內化和再現。
主題活動“團團圓圓”基于幼兒感興趣的原創繪本展開,以中秋節所傳遞的文化精神內核為主線引導幼兒進行深度探究,切合幼兒具象思維的特點,關注幼兒經驗的連續性和遞進性,支持幼兒在真實的活動中理解繪本的情感內涵,從關注自我到關注并關愛他人,在系列活動中讓幼兒真實地領會了“盼團圓,傳遞愛”的情感——這與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目標密切吻合,當然這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而對于中秋節的傳統文化符號諸如月餅、嫦娥、玉兔等內容,教師也為幼兒提供了探索與體驗的空間和機會。基于大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認知特點,我們采用調查與記錄的形式支持幼兒進行深入探究。
幼兒將教師設計好的調查表帶回家和爸爸媽媽們一起調查,這個過程不僅喚起了幼兒已有的對中秋節傳統、風俗等經驗,還讓幼兒在主動學習中進一步豐富與完善自己的已有經驗。同時,教師按照幼兒所調查、收集的中秋節習俗來投放區域材料,支持幼兒進行自主探究。在角色區的餐廳游戲中,教師請幼兒制作月餅、品嘗月餅;在閱讀區,教師為幼兒提供繪本《嫦娥奔月》《月亮月亮停一停》;在美工區,教師為幼兒提供花燈、兔兒爺等材料供幼兒進行制作;在戶外體育區,教師帶領幼兒玩投壺游戲……通過豐富多彩的中秋節民俗活動,幼兒進一步體驗和感知了中秋節的習俗。
本次主題活動充分發揮家長資源的重要作用,有效支持幼兒深度探究的達成。在主題活動開展初期,家長走進郵局給孩子寄了明信片,當幼兒收到明信片的那一刻便真正理解了收到愛的幸福感;在主題活動開展中期,家長協助幼兒開展中秋節習俗的統計和調查,豐富幼兒關于中秋節的經驗;在主題活動開展末期,家長、教師、幼兒在班級微信群互送祝福、共賞圓月,完美再現了“千里共嬋娟”的場景,進而達成了“在生活中將中秋節的文化內涵進行生動表達”的目的。
傳統節日原創繪本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等著我們去發現、挖掘。本次主題活動尊重幼兒的興趣,尊重幼兒經驗的漸進性,指向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指向對幼兒“關愛他人”優秀品德的養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節日主題活動內容零散、形式單一、幼兒被動等現狀,開拓了傳統節日教育的新思路。在本次主題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和家長始終是幼兒的支持者,在逐步遞進的集體教育活動、豐富多樣的區域活動以及生活化的家園活動中,幼兒能夠感受到來自親朋的關愛,從而在內心深處產生源源不斷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