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厚橋中心幼兒園 曹梅
陳鶴琴先生在幼兒園課程中提出了“五愛”教育,即根據兒童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事物以及自然界現象的諸種活動所編制的幼兒生活教育。陳鶴琴先生的觀念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與引領——我園以幼兒的認知特點為依據,以幼兒的自主成長為出發點,通過實踐研究,積極探索和利用農村幼兒園的資源優勢,進而優化幼兒園田野課程組織路徑,同時,采用現場性、開放性的活動組織方式,使得幼兒獲得更好的感知與體驗,以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使其從中體會親近自然的田野游戲的無窮樂趣。《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科學領域中明確提出“親近自然,喜歡探究”的目標。因此,我們充分利用身邊親自然的生活資源作為幼兒發展的“陣地”,供幼兒開展各種豐富有趣的田野游戲。
幼兒園環境打造的創意來自哪里?答案是源于幼兒。我園建筑外形采用退臺式設計,有大草坪陽臺、高挑的中庭、寬敞的通道,園內綠化環繞,有山坡、草地,環境優美舒適,充滿野趣。教師和幼兒進行審議、規劃、建造,在互動中思考玩什么游戲、需要什么樣的場地。于是我們開展了主題為“幼兒園室內外空間管理”的三次持續性教研活動。
第一次是理論學習與引領:推薦老師們閱讀書籍《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且重點閱讀第五章“創設有效的環境”;第二次是實地考察與分析:我們帶領教師實地考察場地,開展戶外區域場地規劃研討,合理劃分區域,梳理適合戶外開展的游戲活動;第三次是開展室內外區域游戲有效融合規劃,即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及季節特征,規劃室內外區域游戲活動場地。教師會在每周五下午填寫下一周的“戶外運動、區域游戲在線安排表”,提前將活動場地及內容安排好,使室內外場地的規劃趨于合理、科學。于是,在幼兒的創意與教師的幫助下,戶外場地游戲規則初具形態,分成了“宛山湖科技新城”“老法頭里的游戲”“叢林游戲”“厚幼微馬”“樹屋餐廳”“櫻花集市”“宇航員訓練基地”等多個戶外游戲活動區。此外,我們還和幼兒一起創設了獨具特色的戶外主題游戲場,不僅有跳竹竿、打陀螺、拋鐵箍等傳統民間游戲,以及根據現有園所環境如山坡、田園設計開展充滿野趣的叢林游戲,還有結合周邊資源開展的充滿情趣的建構群,如宛山湖科技新城、厚幼微馬、模擬社區等社會性游戲。我們合理修剪灌木叢,打造游戲場地,幼兒則在樹蔭下、草地上開展了寫生、撿花瓣、做干花等游戲活動,由此幼兒的戶外活動更具趣味性、創造性、挑戰性。
我們不僅充分挖掘戶外資源,還將自然游戲的生態環境創設到了幼兒園室內——利用中庭的綠植墻為背景,投放幼兒收集的山芋、南瓜、樹葉等秋葉秋果,創設主題為“秋韻秋趣”的情景化生態環境;在二樓走廊處創設藥材鋪,幼兒可以在里面制作種植的中草藥包——我們把空間留給幼兒,讓幼兒一點一點去填滿,為幼兒的發展提供真實感、支撐感、意義感,力求園內的每一處、每一角、每一區都帶給幼兒快樂溫馨的感覺。由此,幼兒才能在自然靈動的生態環境中呈現出專注有序的美好樣態。
我們以兒童為本,充分利用我園園內外自然資源,通過親身經歷、自主操作開展田野相關的主題游戲。教師在選擇與組織體驗性的田野活動主題時,立足園本,遵循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幼兒為主體,將預設與生成交融,使課程結構更完善、課程內容更豐滿、組織形式更多樣、課程實施更有效。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努力將生活內容教育化、將教育形式生活化——幼兒在此基礎上制定種植計劃、討論種植需要的勞動工具,開展種植主題活動,如“我們來播種”“小番茄、大學問”“你好!花生”等。在師幼共同交流和互動中,幼兒通過田野種植認識了多種蔬菜,掌握了種植蔬菜的方法,收獲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幼兒從種植中獲得了快樂感和滿足感,同時真切體會到了農民伯伯勞作的辛苦,讓孩子們養成艱苦付出、堅持不懈、團結協作等良好品質。
例如,在“厚幼小院種植記”中,我們根據地塊劃分,調整出可以走得進去的“一米種植區”供各班開展多樣種植,同時梳理出了適合各個季節種植的種植表——春天,我們舉辦春耕節,開展了各類種植活動,如“小麥成長記”“青菜狂想曲”等;夏天,幼兒一起數著向日葵的種子,給黃瓜搭架子;秋天,我們舉辦秋收節,幼兒收獲著自己辛勤培育出來的芋頭、花生,觀察植物結果的樣子,體驗著勞動的快樂,同時在“厚幼樹屋餐廳”里,孩子們制作美味的山芋湯、水果沙拉,將游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體驗著創造與愉悅;冬天,我們種蘿卜、種青菜,觀察植物如何過冬。例如,在微課程“嗨!大蒜寶寶”中,我們開展了“大蒜知多少”“親子小調查”“種大蒜”等一系列活動——從種植到管理再到收獲,體現了“全收獲”的教育理念。


幼兒通過各種感官來認識周圍的自然世界,他們在親自動手操作中培養探索世界的興趣,進而在真實、豐富、自然的生態環境中促進情感發展和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例如,在自然角的實驗記中,我們和幼兒一起討論設計自然角——根據不同的季節時令,幼兒嘗試做植物生長、光照條件、肥料等不同的實驗,由此幼兒逐步掌握了一些種植技巧與經驗,知道向日葵喜陽,蠶豆、蘿卜可以度過寒冷的冬季等,我們一起在大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傾聽風吹樹葉的聲音,給花草樹木等都賦予了鮮活靈動的生命。
田野游戲的開放性體現在活動內容的豐富多樣,由此我們完善環境的靈活性以及組織形式的重操作、重經歷等方面內容。在這樣開放的活動環境中,我們為幼兒創設了輕松愉快的多樣氛圍,讓幼兒自主參與、自主觀察,因此整個活動的組織方式和幼兒的學習過程都充滿了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氛圍。
例如,在“邂逅一棵樹”活動中,園所內種類繁多的花草樹木成了幼兒研究的對象,各班通過投票決定選擇一種進行認養。幼兒依據自己的班級特色認養一棵樹,了解樹的生長特征以及養護注意事項,為樹木制作植物身份證。通過一年乃至兩三年的時間養護,幼兒和園里的花草樹木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班級微課程故事就在幼兒邂逅一棵樹的過程中悄然發生。
幼兒喜歡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地游戲,他們在草地上奔跑、玩耍、觀察昆蟲,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適宜的自然環境應該在確保幼兒安全的基礎上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游戲欲望,打開幼兒的游戲思路,促進幼兒游戲主題的生成、游戲情節的豐富、游戲行為的產生。具有游戲性的教學活動才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教學活動,才是幼兒所喜愛的活動。但如何將教育活動游戲化,以達到更好的活動效果,這是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不斷探索、努力追求的問題。我們在課題活動中不斷調整完善教學手段、不斷梳理總結教學經驗,充分發揮游戲的教育魅力,以期讓幼兒在進行田野游戲時是主動的、鮮活的、靈動的,同時也是快樂的。
例如,在“厚幼微馬”的游戲中,活動前,教師根據幼兒園實際場地,以及小、中、大班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合理設計了不同距離路線圖,并制定了比賽的規則。幼兒根據比賽需要選擇角色,劃分有報名處、運動員組、啦啦隊組、秩序組、新聞組、補給站、醫療組等區域,大、中、小班分組進行微馬比賽。小運動員們整裝待發、躍躍欲試,可謂賽出了風采、賽出了精神。經過精彩的角逐之后,各年級組的小運動員們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厚幼微馬”是園本課程中自主研發的主題活動,培養了幼兒對戶外體育鍛煉活動的興趣,幼兒全程參與活動的組織與策劃,懂得遵守規則,同時,更與社區活動“宛山湖馬拉松賽”進行緊密聯合,將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搬進了幼兒園。
再如,幼兒園每年開展的收獲節活動——結合園內的自然資源,引領幼兒到戶外去尋找秋天的足跡。在幼兒園的山坡上、草叢中,幼兒發現了銀杏和松樹的果子、黃澄澄的樹葉……我們利用這些自然資源玩起了各種游戲,如樹葉小人、樹葉火鍋和燒烤、木樁上的微景觀、果殼貼畫、木塊創意拼搭、松果涂色等創意制作。幼兒眼中的秋天是彩色的,一個個小游戲讓幼兒展開了笑顏,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作品。
幼兒通過種植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喜悅。我們利用幼兒園室內外場地,打造“家庭式”自然角,創設“景觀式”公共區域,開辟“農場式”種植小院。各班需要安排專人管理場地,所以“小小值日生”便由此誕生了——值日生需要為動植物澆水、換水、喂食、打掃、除草并做好觀察記錄。小班幼兒可以通過簡單的種植勞動,培養喜歡大自然并對周圍事物、現象的濃厚興趣;中班幼兒可以運用觀察、談話、管理、游戲等開展多種形式的種植教育;大班幼兒通過猜想、觀察、實驗、記錄等方式了解種植的過程與植株生長所需要的基本條件,進而掌握正確的種植方法,并積極參與討論,逐步掌握基本的種植技能。
在游戲開展的過程中,幼兒觀察、記錄的形式有很多種,我們鼓勵幼兒細心觀察、體驗,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自主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征,進而在自由表達中提高表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在“我和樹葉玩”的游戲活動中,教師和幼兒一起尋找不同的樹葉,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葉脈等,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制作樹葉標本——我們應順應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想法并用合適的方法鼓勵幼兒自主表達,盡可能讓幼兒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經驗。

我園處在魚米之鄉無錫,周邊自然資源豐富,如田野、宛山蕩湖泊、高鐵、樹林、中東梨園等。“田野游戲”能給予幼兒自由、自主的空間,能讓幼兒在游戲中經歷、學習、收獲。因此,在課程組織與開發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挖掘幼兒園周邊的各種教育資源,讓幼兒走進真實情境——圍繞游戲目標、內容選擇、組織實施、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園本化、游戲化的研究與打磨。我們充分發揮教師的自主權,在和幼兒一起游戲的過程中發現幼兒的興趣點,開發適合本班幼兒的課程,梳理生活中可用資源,逐步形成班級微主題的課程網絡圖,進而保證幼兒多樣化自主游戲活動的順利開展。
我們設計了課程資源調查表,一方面,從成人視角出發,向全體教師和家長發放調查問卷,梳理了園所二公里范圍內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并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創設直觀性的學習環境和相應的操作材料;另一方面,我們從兒童視角出發,讓幼兒繪制園內外的課程資源圖,進而充分了解園內外的田園資源。
為了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我們成立了家長委員會,通過各行各業家長的職業特點,邀請家長走進校園,為幼兒園的課程進行補充和優化;教師告知材料收集事項,請家長配合收集各類材料和物品——我們充分發揮了家長在課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邀請家長參與課程建設,建立了豐富的家長資源庫,讓幼兒的一日活動更加多樣化。
我園屬于農村園,所主張的課程是田野課程,在新的游戲理念下,我們的課程觀、教育觀、兒童觀都在發生著變化——通過調整完善,找不足、找差距,積極探索和利用農村園的資源優勢,尋找有效促進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經驗的方法和途徑,優化幼兒園田野課程組織,在關注幼兒興趣的過程中,提高教師了解和研究幼兒的能力,提升教師組織實踐活動的能力,使其能夠對活動進行有效反思,進而提高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
我們在親自然的田野游戲中深刻地感受到“田野”游戲是靈動性、現場性、開放性的課程,是適合幼兒園3~6歲兒童去探究、去學習的課程,更是一種為兒童一生發展奠定基礎的課程。幼兒通過觀、識、賞、品、創、曬、探、玩打開了探究自然的大門,教師也在這一過程中樹立了科學的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并努力理解生活、游戲、經驗之間的關系,聚焦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而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