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景翎
在神秘的大海盡頭,在黑暗幽靜的海底,在人類無法生活的深海區域,居住著這樣一群“丑八怪”。它們終日不見陽光,神出鬼沒、行蹤不定,因為缺少“社交”,自然也不太在意是否擁有美麗的臉。不過,隨著人類對海洋探索的一步步深入,我們還是見識到了這些“丑”朋友的廬山真面目,快來一起認識一下它們吧!
這個頭部呈三角形、看上去很兇猛的家伙就是今天的第一位主角——皺鰓鯊。它因為身體兩側有六條鰓裂,鰓間的褶皺又多又長,于是獲得了這樣一個名字。作為鯊魚家族的重要成員,皺鰓鯊是名副其實的海中捕食者。它擁有300 顆銳利的牙齒,數量幾乎是我們人類牙齒數量的10 倍,鋒利的牙齒就像一根根小鋼針,密密麻麻排了滿嘴。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皺鰓鯊出現的時間很早,堪稱魚中的“活化石”。如果你想一睹“活化石”的真容,那可不容易。它們大多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深海區域,行蹤極為隱秘,數量也很稀少。迄今為止我們人類只在日本海岸附近發現過2條皺鰓鯊,《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都有它的身影。

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位“丑”朋友有一個聽上去很可怕的名字——海洋“吸血鬼”,它就是幽靈蛸(shāo)。
雖然它長相怪異,名字恐怖,但卻是一個被相貌耽誤了的魚。其實幽靈蛸并不吸血,只因觸手上有尖牙一樣的東西才被“冤枉”為“吸血鬼”。它的主要食物是海洋生物的尸體、海洋中漂浮的植物等,更應該被叫作海洋的“垃圾處理機”呢!
除此之外,幽靈蛸還有一項特殊的技能,那就是它能隨心所欲地讓自己發亮或“隱身”,遇到危險,幽靈蛸就“熄滅”身上的光亮,完全隱于黑暗中,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

下面這位有著特殊外形的魚名叫太平洋桶眼魚。一眼看上去,你一定會被它奇特的大腦袋所吸引,它的頭部皮膚是完全透明的,仿佛是一個移動的玻璃展柜,內部構造被展示得一清二楚。
不僅頭的構造獨特,太平洋桶眼魚眼睛的位置也很不一般。仔細觀察它透明的大頭,你會發現兩個翠綠色的珠子,那就是太平洋桶眼魚的眼睛。這雙眼睛不僅能向前看,還能向上看,極好地幫助它們在深海中捕獵。至于原本看上去像是眼睛的地方,那其實是太平洋桶眼魚的鼻孔。

尖尖的牙齒、猙獰的表情,正朝著我們游過來的這只魚脾氣可是不太好。它叫尖牙魚,還有一個響亮且可怕的別名——食人魔魚。這可怕的家伙生活在500 ~2000 米的海洋深處,有一些甚至還會選擇在海底5000 米處安家。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尖牙魚的牙齒真的嚴重影響了“顏值”。和同樣體形的魚相比,尖牙魚的牙齒明顯大得多。尖牙魚的腦袋兩側有兩個特殊的凹槽,當它閉上嘴巴的時候,嘴里的尖牙也就有安放之處了。不過,如此可怕而具有攻擊性的魚只有15 厘米長,很難給人類帶來致命傷害。

如果有機會,大家可以來放心觀賞我喲!
如果說以上這些魚你覺得還不能算是丑,那最后要介紹的這位,可是榮獲過比丑大賽冠軍呢。這位冠軍名叫水滴魚,2013 年英國丑陋動物保護協會將它評為最丑動物,還將它定為協會的官方吉祥物,希望它的生存狀態能被更多人關注到。
水滴魚長著一張憂傷的臉,一眼看上去就像是一團粉色的凝膠。它們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南部600 ~1200 米的海底,因為特殊的身體構造,它可以輕松在深海浮起。不過,水滴魚的游動速度并不快,當面臨深海捕撈時,它通常無法及時逃脫。雖然漁民們經常會將這種味道不好的丑魚放回海底,但是捕撈過程已經對水滴魚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走進博物館
看了這么多深海中的丑魚,你一定好奇深海中的其他動物都長什么樣子。龍奇奇告訴大家,即使不會潛水,我們也有機會一睹深海生物的真面目。坐落在山東省青島市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是我國規模最大、亞洲館藏最豐富的標本館,收藏了80多萬件生物標本。

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