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廣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任何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辛苦的勞動。成語“不辭勞苦”形容一個人的做事態度,雖然辛勞、辛苦也在所不辭。
勞,會意字,本義是費力。《說文解字》:“勞,劇也。從力,熒省。”熒,表示火燒房屋,用力救火者的疲憊和辛苦,即“用力者勞”。“勞”的字形,從溯流來說是從“勞”簡化而來,泛指一般的勞動、煩勞。引申為疲勞、勞累,如劉禹錫《陋室銘》:“無案牘之勞形。”因為勞而有功,又引申為功勞、功績,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口舌為勞。”
勞,最開始是簡單的肢體活動,后來就發展為集體力和心志為一體的錘煉。《孟子》有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勞其筋骨”就是經歷身體的勞苦、疲累,甚至要忍受筋骨酸痛。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如果靠毅力堅持住了,就能磨煉意志、堅韌性情,從而增長本領,可堪大任。
“勞其筋骨”是吃苦,更是“進補”,符合人的成長發展規律。清人徐榮《勸民》詩寫道:“閑也過一日,勞也過一日。不見閑人精力長,但見勞人筋骨實。”清閑安逸并不能使人精力增長,而辛苦勞作卻能使人筋骨壯實。可見,“不辭勞苦”雖說累,但能鍛煉人、豐富人、提升人。
“勞動之于提高才能的關系,就像食物之于人體的關系”,食物能給人體補充營養,勞動是提高才能的養料,而“懶惰像生銹一樣,比操勞更消耗身體”。一個人對勞苦不推辭、不逃避,于身心發展大有裨益,那些吃過的苦終變成營養劑滋潤自己,那些受過的累終搭成進步的階梯提升自己。
勞動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古人對此認識頗深。東晉陶侃賦閑后,不愿清閑度日,他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從屋里搬到外面,晚上又把磚搬回屋里。對此,他的解釋是:如果生活過于安逸,恐怕以后難以擔當大任,不利于收復中原的大業。正是這種不辭勞苦的處事態度,讓陶侃一生頗有建樹,成為一代名將。
明代學者史桂芳曾在家書中教育子女:“吾命言兒、稽孫,不外一‘勞’字;言勞耕稼,稽勞書史,汝父子其圖之。”史桂芳將耕作與讀書并列而舉,意在引導孩子熱愛耕讀勞作,只有不怕吃苦、踏實肯干,才能有飯吃,有幸福的生活。
不辭勞苦對為官者而言,就是要勤政,多為百姓辦實事、謀福祉。明代袁宏道在任吳縣知縣時,發現衙吏辦事拖沓,到縣衙等待訟決的人住滿了客棧。于是他大力整頓吏治,省訟便民,尤其處理公案公允快速,辦事之人往往只在縣城吃一頓飯的工夫,事情就辦結了。百姓稱之為“升米公事”,稱頌他為百姓辦事勤快、效率高。
“不惰者,眾善之師也。”時代圖景的鋪展離不開不辭勞苦者的付出。立足本職崗位,遠離安閑、舒適、懶惰,勤于任事、苦干實干,在工作中勇于擔重、擔難、擔險,最后,所有的“辛苦指數”都將轉換為群眾的“幸福指數”。
(馮忠方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2023 年9 月1 日/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