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厲 勇

一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吟唱了千百年。千百年來,一看到天空中游蕩的白云,或許很多人都會想到閑云野鶴。白云這個如神仙一般悠閑的意象,確實頗受文人墨客的歡迎。
比如《枕石》中的“身與白云輕”,多么輕盈,多么自在;比如《樵夫詞》中的“白云堆里撿青槐”,即便干活也可以有一份悠閑自得;比如《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卻在白云間”,連王安石都縱享山水帶來的閑適。
很多古詩里有“白云”這個意象,尤其是詩人騷客間的問答詩和送行詩里。如唐代的詩人裴迪,寫了一首《輞口遇雨憶終南山因獻王維》:“積雨晦空曲,平沙滅浮彩。輞水去悠悠,南山復何在?”王維寫了一首《答裴迪》回應:“森淼寒流廣,蒼蒼秋雨晦。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p>
裴迪以“南山復何在”的問候來表達對王維的思念與牽掛。王維以“蒼蒼秋雨晦”來應和裴迪的“積雨晦空曲”,并最終以“心知白云外”來應答,表達自己懂裴迪。兩人一問一答,如同彈琴的俞伯牙和聽琴的鐘子期,他們互相了解,知道彼此的心思,而且都不為外物所擾。這種深厚的情誼,互為知音的友誼真是讓人羨慕。
就好比大家都熟悉的杜甫和李白之間,他倆也有著互相賞識的深情厚誼。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有一名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毫無吝嗇地贊揚的人即李白。
送行詩里,白云也是高潔的意象,表達了送行者對即將遠行之人的美好寄托。稍微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一個云淡風輕的日子,白云悠悠,好朋友即將遠行,分別之時有藍天白云相伴。送行者只能停下腳步,而白云卻能一路伴隨遠行者走遍天涯海角。
比如明代李攀龍的《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中寫道:“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迷。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北緛硖旃蛔髅?,秋雨瑟瑟讓人愁,詩人卻用白云相送,既表達了對朋友的同情和寬慰,又借白云高潔的意象隱含著對朋友的贊賞和激勵。
可以說,云是天空的情緒。只有晴朗的夏天和天高云淡的秋天是適合看云的。云,一會兒濃厚,一會兒清瘦,一會兒變成一座天橋,一會兒又幻化成各種形象。前一分鐘還飽滿得像一棵樹,后一分鐘就削減成一棵草了。花開花落,云卷云舒,有時我們需要像古人一樣,經常抬頭看看,望一望白云飄飄的悠遠藍天。
試問誰的心中,不是藏了一幅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的美好圖景呢?
(魯言摘自《浙江工人日報》2023 年8 月16 日/ 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