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賈克濱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洋地震勘探拖纜成套裝備“海經”,將助力對深遠海勘探新區、新領域的探索。

●“海經”圓夢,經緯四海、脈聽八方。 供圖/中國海油
10 月3 日,在距離廣東珠海約500公里外的深遠海上,大型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拖拽著10 根我國自研的“海經”地震勘探電纜劃過海面,持續接收著人造地震波遇到深海地層后形成的反射波。
2022 年9 月底,“海洋石油720”列裝了我國自研海洋地震勘探拖纜成套裝備“海經”。經緯四海、脈聽八方,“海經”在中國各大海域已連續完成3935 平方公里海域的地震勘探。一年后,“海洋石油720”首次駛進中國超3000 米水深的海域勘探。這也是“海經”列裝后進行的第五次大型勘探作業。
“海經”是個大家族,由震源控制系統、拖纜采集系統、拖纜控制與定位系統、綜合導航系統組成。它們是完成海洋地震勘探的關鍵核心裝備。
擁有22 項國家專利的拖纜采集系統,將沉放深度從進口裝備的22 米提高到100 米、將可采集的低頻頻率拓展到2Hz 的高性能檢波器,具有高精度電子羅盤、可在水下100 米正常工作的“海經”羅經鳥,應用動態調整算法、控制精度達到0.05 毫秒的“海經”震源控制系統,可實現智能化操作部署、高精度定位解算的“海經”綜合導航系統……
為實現“海經”放飛藍海的夢想,“海經”研發團隊用了20 年時間,突破了多項核心技術難點,為“海經”拖纜成套裝備走向生產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要打造自主可控的海洋油氣裝備體系,不僅要突出設計的龍頭地位,而且要著力提升海洋裝備一體化整體制造能力,突出產業鏈的牽引帶動作用。
坐落于天津濱海的中海油服裝備制造維修中心是“海經”的誕生地。走進車間,6 條長長的海洋拖纜生產線很是惹眼。橙黃色的海洋拖纜正在接受工人的檢查和保養。“這些海洋拖纜都是我們自己設計制造的,目前年產能可達100 千米。”生產線旁的工人師傅驕傲地說。
“沒有自己研發制造的設備,必然會限制我們海洋油氣勘探的腳步。”“海經”研發團隊技術負責人阮福明說。
在“海經”的幫助下,物探船能夠實現震源激發、過程監測、數據接收、實時定位、水下設備控制等海洋地震勘探數據采集的全過程,更能夠承擔深水、深層復雜地質構造的勘探任務,助力我國對深遠海勘探新區、新領域的探索。
走進中海油服物探研究院,技術人員正緊張地忙碌著。他們要將“海經”采集到的原始數據資料處理成為可供參考的地震剖面圖。但20 年前,這看似觸手可得的數據,對中國海洋物探來說卻遙不可及。
2002 年,還在讀博士的阮福明第一次登上物探船。看到滿屏閃爍的數據和船尾拖拽的長長電纜,他深深地感到國家經略海洋的決心。
一登上船,他的心里卻被像潑了一盆冷水。原來,船上用于地震勘探的關鍵裝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核心技術一片空白。
從那時起,阮福明的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一定要為物探船裝上“中國心”。
此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海洋地震勘探拖纜裝備的研發,設計出了“海經”拖纜采集系統架構的雛形,2005 年做出了系統樣機。“但從樣機到實現產業化再到最后真正的列裝,還有非常漫長的路。”阮福明說。
以“海經”水下勘探電纜為例。一根電纜從誕生到能夠使用,通常要經歷至少三次大型海試。2009 年冬天,“海經”第一代拖纜采集裝備從實驗室的樣品走向產業化,研發團隊在渤海進行了一次關鍵海試。
放纜那天,氣溫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第一代拖纜的芯線護套因低溫變脆破裂造成了漏電。海試收放了十幾次電纜,效果很不理想。研發團隊來不及沮喪,立刻頂著嚴寒的天氣,對每一根電纜進行精密檢修。
因為極度惡劣的海況,本該持續3個月的海試只持續了60 多天。研發團隊晝夜顛倒、不斷嘗試,把休息的時間壓到最短,把解決問題的時間拉到最長,幾經坎坷,“勉強”完成了驗收。
每次海試,研發團隊都會跟著物探船一起出海,把一根根一百多米長的拖纜拖上船。
“沒想到科研人員也要人拉肩扛。”團隊成員井中武回憶道。但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海試,拖纜的產品性能不斷提升,最終成為海洋物探裝備國產化的標志性成果。
在研發團隊看來,研制出一根性能優越的電纜還算不上成功。“單根電纜的性能再好,也不能保證整套設備工作時的穩定性。”這也是成套裝備的復雜性所在。
在隨后的10 余年時間里,“海經”的震源控制系統、拖纜采集系統、拖纜控制與定位系統、綜合導航系統相繼問世并投入試驗,“海經”拖纜成套裝備的完整性不斷提高。
“這套設備中的水下數據采集、導航、定位等相關技術,在海洋相關行業和產業中都有相對廣泛的應用。”阮福明說,“通過我們這套產品的研發,結合這些實際的應用場景,能進一步促進國內海洋高端裝備產業鏈條的發展。”
問起“海經”裝備產業化過程中最艱難的事,團隊成員的記憶中有核心技術上的難題,有海試過程中的艱辛,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海經’綜合導航系統剛剛海試的時候,經常收到現場反饋說定位精度不夠穩定。”“海經”綜合導航系統技術負責人張昊楠說,那是一段頗為痛苦的時光。
高端海洋油氣裝備往往擁有復雜的工藝、龐大的系統。在產業化初期,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不穩定的陣痛。這也是許多新型設備走向實際應用不可避免的問題。
“與其用別人的東西,給別人解決問題,不如把自己的東西用起來。可能開始會曲折一點,問題會多一些,卻是一個提高自有裝備水平的機會。”研發團隊沒有放棄,而是根據海上現場對裝備的真實反饋,不斷優化改進,讓“海經”逐漸走向成熟。
經過研發團隊的不斷努力,2023年10 月,“海經”首次在我國水深超過3000 米的超深水海域實現三維地震勘探,向深、向遠尋找大中型油氣田,為開辟儲量接替新領域,保障國內油氣增儲上產貢獻力量。
“希望它能夠成為一顆閃亮的‘中國心’。”阮福明想起了多年前,“海經”拖纜設備海試成功的時候,團隊成員們給自己立下的人生愿望——用自己的裝備,在中國深遠海照亮原本漆黑一片的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