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杜宗軍
偉人一句話,五千石油人齊聚蘇北,鏖戰江淮,抗洪奪產,建成百萬噸能源基地。
“江蘇要是有一噸油,就可以說江蘇有石油工業了。”“蘇北就是搞一個玉門油田,年產三十萬噸,那也很好嘛。”“蘇北如果找到油,年產一百萬噸,就值得大搞。”1958 年2 月,主管石油工業的鄧小平明確指出。
1995 年12 月27 日,江蘇油田成立20 周年之際,“公開發表鄧小平同志有關發展江蘇石油工業的指示”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大會宣告:江蘇油田年產踏上100 萬噸臺階,實現了鄧小平“蘇北如果找到油,年產一百萬噸,就值得大搞”的夙愿。

●1975年4月23日,江蘇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指揮部在北京成立。 供圖/杜宗軍
江蘇地區經濟發達,但燃料缺乏,煤、石油和天然氣不夠用,特別是工農業發達的長江下游長三角地區,極度缺少能源。新中國成立前,蘇南、蘇北地區一直是國際“洋油”的傾銷市場。
20 世紀30 年代,江蘇地區開始石油地質考察,地質學家翁文灝于1934 年首次提出“長江各省亦有油田之望”的觀點。20 世紀40 年代后期,地質工作者開始在江蘇地區進行早期石油地質勘查,但一系列的勘探均無結果。新中國成立后,地質部于1955 年組建華東石油普查大隊,開始對華東地區進行系統的石油勘探普查。
江蘇石油工業真正起步于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1956 年1月,地質部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會議決定,開辟包括江蘇在內的華東地區油氣資源普查工作,揭開了江蘇油氣勘探的序幕。
要立足天然油,在全國更大的范圍內開展勘探,把石油勘探布局向東部轉移。歷經全面普查,江蘇石油勘探迎來兩次戰略突破:1970 年9 月,地質部第六普查勘探大隊在位于興化縣戴南鎮的蘇20 井試獲日產原油14.5 立方米。這是蘇北地區第一口發現井。1974 年9 月,在位于江都縣真武鎮的蘇58 井試獲日產原油41.4 噸、天然氣161立方米。真武油田的發現,為江蘇石油會戰奠定了資源基礎。
1975 年4 月4 日,勝 利油田指揮部所在地東營,26 名隊員依次登上了一輛中巴車,集結前往江蘇揚州。這26 名隊員組成了一支為組織實施石油會戰而派出的先遣隊。此時,江蘇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指揮部尚未成立。
1975 年4 月23 日,江蘇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指揮部在北京定福莊成立,調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秦峰任指揮兼黨委書記。指揮部的“前指”,就設在大運河畔的千年古鎮邵伯。時任石油化學工業部部長康世恩,出席江蘇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指揮部成立大會并講話。他說,現在江蘇見到石油了,我們能夠迅速開發出來,那就對實現毛主席多年來的指示、改變北煤南調的任務有著重要意義。
1975 年4月28日至8月9日,短短104 天時間里,從山東東營、陜西長慶、四川、東北等地的油田企業,發運來的鉆機設備和采油器材等共計221 個火車皮11500 噸,行李共計63 個火車皮13451 件,全部運抵各施工區。全國各地趕來參加石油會戰的干部職工,1975 年7 月起坐車或搭船進入生產工區,住進搭建在荒郊野外,總計達到2.5 萬平方米的席棚房和120 棟活動板房,吃飯的大草棚兼做大會堂。505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油工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揚州市境內的江都縣、高郵縣、邗江縣,以及準陰市境內的洪澤縣、金湖縣等地,放炮地震、架設鉆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石油生產大會戰。
1975 年7 月18 日,國務院副總理陳云到揚州視察工作,特別提出要聽聽江蘇石油勘探的情況,秦峰等人趕赴揚州匯報。第二天,陳云又專程到會戰前線,看到噴油噴氣的場面后很高興。他說:“江蘇有油,但情況復雜,要克服困難堅持下去。”
1975 年7月20 日,石油會戰的第一口井——真6 井即將開鉆。從四川調來的3244 鉆井隊承擔該井的鉆探任務。幾十名干部職工,中午剛剛到達工地安頓好住處,下午3 時就把請戰書送到了會戰指揮部。為早點開鉆,全隊人員次日凌晨4 時便趕到施工現場,硬是用鐵鍬挖出了半個游泳池大的標準泥漿池。10 月15 日,3244 鉆井隊優質完鉆真6 井,日產原油40 噸,現場鑼鼓喧天,人們一片歡呼。到1975 年底,會戰指揮部共完鉆探井13 口,試產原油6176 噸。
令人振奮的是會戰打出了“千噸井”。1977 年10 月25 日,真20 井獲日產1020.5 噸的高產油流。這是南方第一口高產千噸油井。至2015 年3月關井停產,真20 井累計產油30.8943 萬噸,是江蘇油田產量最高的功勛井。
1977 年底,江蘇境內第一個油田——真武油田正式投入開發。因為江蘇極度缺油,真武油田到1975 年底試生產原油6000 多噸,揚州、常熟等14 個縣市首次用上了本省自產的油,干部職工歡欣鼓舞。至1979 年底,油田年產原油邁上30 萬噸臺階,實現了“趕玉門”的目標,以實際行動落實了鄧小平“蘇北就是搞一個玉門油田,年產三十萬噸,那也很好嘛”的指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并把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之一。江蘇油田牢記小平同志“大搞”指示,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于1983 年8 月1日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提出“趕玉門、趕江漢、實現年產原油一百萬(噸)”的奮斗目標。
油田的發展,得到了黨中央和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先后于1980 年、1987 年兩次視察江蘇油田。他說:“江蘇油田緊挨滬寧杭金三角區,發展江蘇油田意義非常重大。”1983—1989 年,江蘇省省長顧秀蓮先后4 次到江蘇油田調研指導。
江蘇油田主力油區地表屬于蘇北黃淮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部分,大部分的勘探工區和開發生產油井就在淮河入江水道以及里下河地區,“水鄉油田”名副其實,抗洪保產成為必須面對的挑戰。
1991 年,淮河下游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大洪澇災害,流量達到每秒8000 立方米,江蘇油田直接經濟損失超億元……1998 年,淮河再次暴發特大洪水,湖區油水井遭受了7 次150多天的洪水侵襲……2003 年,江蘇油田遭受了歷時122 天的大洪災,影響原油產量15000 噸,直接經濟損失6000 多萬元……2015 年,洪水流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每秒10000 立方米……
在一次又一次的洪水洗禮中,水鄉石油人以“洪水不退不回家”的豪情,在百里油區筑起了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鋼鐵堤壩,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奪油會戰熱潮,保證了原油正常生產。1980 年至1995 年,江蘇共發現并開發油田21 個,原油年產量從30 萬噸邁上了100 萬噸。
為長三角發展奮力“加油”
點評
江蘇油田地處中國長三角黃金地帶、改革開發前沿,人文薈萃,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極為迫切。“為長三角發展加油。”因水而生、伴水而興的江蘇油田成立之初就瞄準這一目標。五千石油大軍奮戰江淮48載,繪就了一幅“油元素”和“水底蘊”相得益彰、石油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交相輝映的壯美畫卷,交出了一張水鄉石油人“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優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