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水
輯里湖絲,因產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鎮輯里村而得名。自古以來,南潯因湖絲而繁榮,南潯人對湖絲的情緣延續了上千年。在輯里村,有一個和蠶桑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68年來守護著輯里湖絲手工繅絲技藝,用一根蠶絲演繹傳統手工技藝。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顧明琪。
在輯里村的一間木屋內,顧明琪坐在老式木質繅絲車前,有節奏地踩踏著踏板,放置在盆里的蠶絲被緩緩拉出。“溫度調至90攝氏度開始煮繭,用稻草芯粘起蠶絲,先繞再鉤,然后繞到絲車上,按照絲車的慣性拿腳踩著踏板,可以把蠶絲拉到1 400米。”顧明琪對繅絲技藝如數家珍。8歲時,他就跟著父母學習輯里湖絲手工制作技藝,在木質繅絲車前一坐就是大半天,后來更是經常花上一整夜鉆研一個細節,直至熟悉掌握傳統繅絲的全部技藝。
明朝中期,南潯的朱國楨、溫體仁成為宰相,經過他們的一番推薦,“輯里湖絲”被指定為皇帝龍袍的用料,從此聲名鵲起。清朝內務府甚至規定:凡皇帝所穿的龍袍、后妃所穿的鳳衣都必須用輯里湖絲織成。這足以表明輯里湖絲在當時就十分珍貴。顧明琪說,作為名副其實的“絲綢之府”,湖州絲綢市鎮的形成始于宋朝,盛于明清。輯里湖絲具有“細、圓、勻、堅、白、凈、柔、韌”八大特點,一根輯里湖絲能穿起8枚銅錢。在古代,湖州地區所養殖的蠶叫蓮花種,它吐出來的絲不但水潤光潔,而且韌度很好。因此,湖州家家戶戶養蠶繅絲,幾乎“無不桑之地,無不蠶之家”。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機器繅絲業的發展,輯里湖絲手工繅絲行業逐漸沒落。顧明琪明顯感到手工制絲技藝正在消亡,于是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么。顧明琪自掏腰包,在村里四處搜尋以前村民養蠶用的蠶匾、蠶抬(蠶架)等傳統工具,憑借小時候對桑蠶飼養和制絲技藝的記憶,他開始向父輩請教手工制絲技藝,反復鉆研手工制絲技術。
“那時,大家都不用這門手藝了,怕別人笑話我‘老古板,我就特意把學習和研究放在晚上。”顧明琪說。每天晚上,他就點一盞煤油燈,自己琢磨學到的技藝。手工制絲很辛苦,腳要不停地踩,有時一干就是一整夜。經過幾年的鉆研,他終于熟練掌握了輯里湖絲從養蠶到繅絲的全部技藝,輯里湖絲制作技藝被他完整地保留下來。
2010年6月,輯里湖絲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第三批“非遺”名錄,輯里湖絲再度被世人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重新重視這門傳統手工藝,怎樣把它傳承下去?”顧明琪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好在家里人還是挺支持我的。”顧明琪說。更讓顧明琪感到欣慰的是,湖州各方也在努力傳承這項非遺文化。2014年,顧明琪完成了《輯里湖絲手工制作技藝》的編纂工作,共計5萬余字。
現在,輯里湖絲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這項非遺文化不但“活”了起來,而且“亮”了起來。蠶絲織造技藝創新應用人、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陶虎,帶領團隊開始嘗試輯里湖絲的創新,提取出蠶絲蛋白制成存儲硬盤,利用蠶絲天然抗菌、可降解的優勢開展視覺恢復探索。
曾經,蠶絲制作的絹本記載文明的歷史;如今,蠶絲制成的硬盤實現了技術的永生。顧明琪的堅守,讓千年的輯里湖絲“復活”了。